机构改革是永远在路上,今年,各地又开始轰轰烈烈搞机构改革了,但改来改去,公务员、事业编是一个不会下岗的,最多是换个单位上班。
所以,相比精简编制人员,我倒是更期待此轮机构改革中,能够把泛滥成灾的议事协调机构,进行全面精简优化。这个不用动到干部个人利益,阻力不大,却也能实实在在为基层干部减负,是个真抓实干的好做法。
一段时间以来,领导小组、委员会、工作专班、指挥部等议事协调机构,可以说是泛滥成灾,简直到了“凡是干一个工作,就要成立一个领导小组”的地步。
某县公布的一份《关于调整部分议事协调机构的通知》里,竟然显示存在80多个领导小组和委员会,涵盖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招商引资、医疗卫生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只要政府在干的工作,都能找到对应的领导小组。
这些数以百计的领导小组,其实大多是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的。如什么贫困学生资助领导小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殡葬改革领导小组,职责非常清晰,就是相关职能部门的业务,成不成立这个领导小组,对具体干工作并无影响。
但很多领导小组不成立还不行,因为上级考核的第一条就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有些则是上级硬性要求成立的,还会要求基层报送成立领导小组的文件,变相督促必须成立。
如果说省市县需要在政策上协调沟通,成立议事协调机构倒也能理解,但对于乡镇基层及一些县直单位来说,成立的那些领导小组完全就是鸡肋摆设。一些基层干部调侃,单位一共就七、八个人,办公室才3间,天天都能打照面,需要什么议事协调?典型的形式主义!
成立这些领导小组,不仅要发文,还要隔段时间开会,弄专门的会议记录,要不然就说你议事协调机构空转,作风不实。费时费力,其实就是不成立这个领导小组,工作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徒增干部负担。有些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还特别喜欢往下发文、发工作提示,加重基层负担。
建议全面清理优化泛滥的议事协调机构,特别是县乡级的基层单位,完全可以做到取消90%以上。真有什么需要议事协调的,分管领导出面召开个会议都能说清,搞那些领导小组,除了形式,就是增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