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国总理跑路,背后的猛料

卢克文工作室 2024-08-09 16:00:19

我们工作室有两位编辑,用不同的角度写了两篇关于孟加拉的文章,我们内部评比后觉得都还不错,昨天已经发了一篇,今天是第二篇,具体哪篇更好,读者们自己来判断吧。本文作者:风雨如歌

8月5日,孟加拉国总理谢赫·哈西娜跑路,统治该国长达十五年时间的哈西娜政权,正式倒台。

对于她的倒台,国内普遍的解读是她“试图推行公务员配额制,过度照顾自由战士(也就是当年独立战争的功臣及其后代),导致仅有44%的职位向社会开放”“失业率高企”“严重的腐败”等等。

由于类似的分析已经太多了,我再重复写一次意义不大,今天来聊点不一样的。

1949年巴基斯坦独立后,包括东西两部分,西部就是今天的巴基斯坦,被称为西巴,东部就是今天的孟加拉国,称为东巴。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年印度独立时,南亚的穆斯林们不愿意加入印度,坚决要自己组建一个国家,但这个国家建立后,缺陷实在是明显。

西巴和东巴的距离太远了,超过2000公里,中间还隔着个印度,交流极其困难。

双方的民族成分也不同。

“西巴”是旁遮普人、俾路支人、信德人和普什图人,而“东巴”是孟加拉人为主,双方历史上就不是一个国家的,除了都是穆斯林,互相并无更多认同感。

更要命的是,当年独立时,穆斯林的领导人是真纳(巴基斯坦的国父),他旗下的政党“穆斯林联盟”主要在西巴活动,在东巴没太多存在感。

于是建国后,各种资源向西巴倾斜,政治上的大权被西巴掌控,东巴感觉自己被吸血了,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并在1970年公开化。

1970年,巴基斯坦举行议会大选,席位分配是西巴138个,东巴162个,另外还有13个妇女席位,东巴的席位分配比西巴多,是西巴的一种安抚措施。

本来西巴觉得,给你席位你也赢不了。

但没想到,这一年,东巴的政党“人民联盟”(后面简称:民盟),在谢赫·穆吉布·拉赫曼(后面简称:穆吉布)的领导下,大获全胜,拿下160个席位,成了绝对多数。

如果承认结果,民盟上台,等于权力向东巴转移,不行,绝对不行。

谢赫·穆吉布·拉赫曼

权衡再三后,西巴的军头们选择了不认(此时是军政府),消息传来后,东巴上下全炸了,表示那就散伙吧,遂开始谋求独立。

西巴一看,决定擒贼先擒王。

1971年3月25日,巴军发起“探照灯行动”,准备把东巴有名望的人全部抓起来,让他们群龙无首。26日午夜,穆吉布被捕,随即用飞机送到了西巴的监狱。

穆吉布对此是有预感的,他提前写好了《独立宣言》,并交代,自己一旦被捕,就由其他人宣布独立。

果然,在他被捕后的第二天,齐亚·拉赫曼少校,在吉大港通过广播的形式,宣读了《独立宣言》,“孟加拉国独立战争”爆发。

战争持续了9个月,从当年3月到12月,由于距离太远,巴军向东巴的增援困难,后面印度又介入,派出三个军的兵力,双方实力悬殊。

结果没有悬念。

1972年1月,也就是独立战争胜利后的一个月,巴基斯坦承认现实,释放了穆吉布。由于领导了1970年大选,以及后面被捕带来声誉暴涨,穆吉布被一致认为是“国父”,出任领导人。

但穆吉布很快发现,自己遇到了和孙中山一样的问题——没有枪杆子。

他本身是个作家,执政前和军方交集不多,并且,穆吉布是1971年3月26日午夜被捕的,第二天独立战争开始,而他被释放回国是1972年初。

换句话说,他没参加独立战争,也就不可能控制军队。军头们认为,自己在独立战争中居功至伟,穆吉布一介书生而已,凭什么指挥我们?

于是,冲突开始了。

我在《哈马斯简史》中说过,70年代的伊斯兰世界有两种主要思潮,一是纳赛尔为代表的“世俗化民族主义”,二是宗教主义,要求按宗教治国。

穆吉布认同纳赛尔,想走世俗主义道路,而军方希望实行宗教主义。

1972年,穆吉布主导制定了第一部宪法,明确将世俗化列为基本原则,军方和宗教主义的信奉人士,被严重得罪了。很快,机会来了。

1973年,以色列在第四次中东战争获胜,由于无法战胜以色列,世俗化民族主义路线,在伊斯兰世界内部声誉扫地。

许多人重新拥抱宗教,军方在不知不觉中占了上风。

1974年,更糟糕的事情出现了,当年孟加拉国爆发大洪水,超过600万间房屋被摧毁,洪水过后又是大饥荒,死亡人数超过一百万。

而作为国家领导者的穆吉布,对此束手无策。

很多书生有不接地气的毛病:谈起理论头头是道,实际干活一塌糊涂。

穆吉布也有类似的毛病,他在饥荒爆发后出台政策,将粮食以更高的价格收到仓库里,原本政策的初衷,是政府出钱买粮,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

在和平时期,这样做没问题。

但是在饥荒爆发后,还大量收购粮食,实际上会把粮价推高,加剧饥荒,国内对他怨声载道,军头们蠢蠢欲动。

为了安抚军队,穆吉布又出台政策,在公务员职位里给“自由战士”预留30%的配额,换取他们不要闹事,“自由战士”是指参加了独立战争的老兵及其家人。

然而,军方不打算错失良机。

1975年8月15日,军方发动政变,不仅杀了穆吉布,还杀了他全家15口,只有大女儿谢赫·哈西娜(就是刚刚跑路的孟加拉总理)和妹妹蕾哈娜,因在德国度假,而侥幸逃过。

政变的幕后大BOSS是谁,至今没有定论,但时任陆军副参谋长的齐亚·拉赫曼,也就是当年宣读《独立宣言》那个少校,被怀疑得最多。

齐亚·拉赫曼不仅是军方高层,有能力策划和实施,还是受益最大者。穆吉布死后,齐亚·拉赫曼上台组建了军政府,并执政六年。

下图左边便是齐亚·拉赫曼,右边是他老婆卡莉达·齐亚。

除了受益大,齐亚·拉赫曼还暴露过大野心。

在宣读《独立宣言》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独立宣言》其实宣读了两次,第一次读完后,《宣言》被撤回了,第二次才是正式的。

《独立宣言》还能撤回?也太儿戏了吧?事情是这样的。

第一次宣读时,齐亚是这样念的:“我,省政府首脑齐亚·拉赫曼少校,特此宣布孟加拉人民共和国独立”。

前面说了,《独立宣言》是穆吉布写的,当然应该用穆吉布的名义宣布独立,现在却成了以齐亚的名义宣布独立,那国父岂不是变成了齐亚?

国父说换就换,搞事情是吧?

何况齐亚也不是什么省政府首脑,他就是个少校,这是悄咪咪给自己封了个大官。在场的人听出不对劲了,区区一个少校竟然想当国父,你也配?

在一片批评声中,齐亚不得不重新宣读了一遍,这次改为:“我,齐亚·拉赫曼少校,特此以我们伟大领袖、国父穆吉布的名义宣布,孟加拉国独立”。

从这里就能看出,齐亚早就有了大野心,后来被人怀疑是正常。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政变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别的军官不是傻子,这皇位难道只有你齐亚坐得,我们坐不得?

1981年5月,曼苏尔·艾哈迈德少将发动政变,杀死了齐亚。两年后,艾尔沙德上台,从1975年到1990年,这15年是孟加拉国的军政府时间。

期间,军政府极力实施宗教化政策。

1979年,在齐亚的主导下,孟加拉国进行了修宪,把“世俗化原则”删去,还成立了“宗教事务部”,给钱给资源,大力推动宗教发展。

到艾尔沙德任内,他干脆不装了,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孟加拉社会的宗教氛围明显变浓厚,典型的就是谢赫·哈西娜和卡莉达·齐亚的着装。

80年代以前,两人的照片均不见戴头巾,而80年代后,头巾戴上了。

看下图,哈西娜的标志性打扮,是不是戴着头巾?

只不过,宗教政策没能帮助军政府稳定统治,由于连年经济状况不佳,到90年代初,军政府很难再呆下去了。

于是军政府决定,转型,还政给文官政府。

当然,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军政府扶持了三个政党——孟加拉民族主义党、孟加拉民族党和伊斯兰大会党。

1991年孟加拉大选,卡莉达·齐亚领导的孟加拉民族主义党获胜,1996年是哈西娜领导的民盟获胜,从此,两党开始了二人转。

直到今天,孟加拉政坛都是这两边在唱戏。

卡莉达·齐亚(后面简称:卡莉达)是齐亚·拉赫曼的老婆,丈夫死后,孟加拉民族主义党的领导人改由她担任,这个党是她丈夫创建的。

前面说了,当年“国父”穆吉布,也就是哈西娜父亲和全家15口的死,齐亚·拉赫曼尽管没有直接参与,却被广泛认为是幕后黑手,起码是知情不报。

而1981年导致齐亚被杀的政变,哈西娜有参与的痕迹(不算铁证),卡莉达因此恨死了哈西娜。

一个有杀父之仇,一个有丧夫之痛,两人不共戴天,斗得天昏地暗,都想弄死对方,2004年,哈西娜在演讲时被人扔了手榴弹,险些见了真主。

不甘示弱的哈西娜,两次把卡莉达弄了进去,罪名都是腐败,卡莉达腐败不假,但哈西娜的手脚也没多干净,两个儿子腐败丑闻缠身,后来干脆跑到了美国。

2009年,哈西娜领导的民盟,又一次在大选中获胜,这一次不再是二人转,她连续执政了15年,这十五年,我简单评价一下。

先说功劳方面,2010年,在她的主导下,孟加拉议会成功修宪,重新确立了“世俗化”原则。

在她任内,强制戴头巾的规定被废除,“法特瓦”也被废除,所谓“法特瓦”,就是宗教传统下的私刑,比如偷情被人发现,就用石头砸死你。

2013年,伊斯兰大会党被取缔,多名领导人被判处死刑,这个伊斯兰大会党,是孟加拉最极端的宗教政党,其他宗教政党的极端程度,加起来还不如这一家。

通过一系列措施,孟加拉社会宗教化的趋势被遏制,宗教组织的势力大减。

经济上,她任内前十年,也就是疫情前,孟加拉的经济增速不错,年均6%以上,2020年,孟加拉人均GDP超越印度,此事令许多印度人破防。

同时,孟加拉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尤其是2022年帕德玛大桥通车,令孟加拉东部和西部的沟通得到了加强。

恒河的出海口地处孟加拉中部,这对孟加拉的航运是个好事,但也阻碍了孟加拉东部和西部的沟通,长期以来,孟加拉政府都想修一座大桥,解决这一问题。

无奈一直没成,哈西娜花八年时间,总算把这事干成了,被认为是标志性政绩。

功是功,过是过。

哈西娜有几个明显的“过”,一是捞钱,两个子女捞得不少,儿子萨吉布至少有15亿美元。

卡莉达的儿子则有20亿美元,孟加拉国的十大富豪,要么是哈西娜的人,要么是卡莉达的人。

哈西娜的长子萨吉布还是美国国籍,捞了钱就跑到了美国,女儿赛玛长期呆在迪拜,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哈西娜的妹妹还有英国国籍,全家要么在境外,要么是外籍。

也就是说,哈西娜本人是个裸官。

二是公务员配额制。

国内在提到孟加拉国的配额制时,只是笼统地说是为了当年参加独立战争那批人,名义上叫“自由战士”,实际上,没那么简单。

穆吉布当年提出制度时,对于“自由战士”的认定标准,是耍了个心眼的,不是说你参加过独立战争,就是“自由战士”,不是的。

孟加拉军方在建国初期,实际上有两派,一派是本土派,就是战争爆发后参军的本地人,另一派是原来巴基斯坦军队里的孟加拉人,以齐亚为代表。

由于《独立宣言》小插曲的原因,穆吉布不信任后者,所以只有前者才会被认定为“自由战士”。

这部分人的比例,连孟加拉人口的1%都没有,却要占30%的配额,着实太多了,哈西娜在1996年上台后,一直是支持这个政策,除了拉拢一些基本盘外,就是为了打击卡莉达·齐亚等人。

当然,她最招孟加拉人恨的一点,是通印。

经济上,在她的主导下,孟加拉国和印度签订了自贸协定,结果就是,印度商品长驱直入,孟加拉国每年对印贸易都是巨额逆差,几十上百亿美元。

其实,贸易逆差这事本来正常,孟加拉对华贸易的逆差更大,但不同在于,孟加拉的产业结构和我们冲突不大,总体是互补状态。

和印度则是纯纯的竞争,两国的人均GDP差不多,产业结构和产业水平也就差不多,比如,成衣加工出口,在两国都是重要的支柱产业。

同行本来就是冤家,你还放这么多印度商品进来,孟加拉企业不火大才怪。

水资源问题,是她通印的第二个证据。

孟加拉国有两条大河流——恒河和雅鲁藏布江。两条河流及其众多支流的共同点是,上游在中国,中游在印度,下游在孟加拉国。

孟加拉国想得到充足的水源,用于生活和生产,就必须和印度协调,而在这方面,哈西娜做得太差了。

虽然指望她在莫迪面前占到便宜,属实强人所难,毕竟能占老仙便宜的人,全世界也没几个,但有句话说得好,成不成是能力问题,做不做是态度问题。

哈西娜的态度是明显有问题的,以提斯塔河为例,这条雅鲁藏布江的支流,为孟加拉贡献了不少水资源,它的上游在印度,下游在孟加拉。

孟加拉一直想在提斯塔河修个水坝,方便发电防洪什么的。

从原则上讲,这个工程给谁都可以,唯独不能给印度,因为印度已经控制了上游,再把水坝给印度,用印度标准修建的话,等于整条河流的治理体系被“印度化”了。孟加拉会在提斯塔河问题上,成为印度的附庸。

从主权的角度是无法接受的,但哈西娜却亲口承认,她更倾向于把这个工程给印度。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都是作死,孟加拉舆论一下就炸了。

水资源和贸易只是冰山一角,哈西娜对印度的合作,可以用“有求必应”来形容,有些还比较敏感。

比如,印度东北部的独立武装,以前时不时会跑到孟加拉,孟加拉政府一般不打击,以此制衡印度。

但哈西娜2009年上台后,多次把这些独立武装的人员移交给印度,反对党极其不满。原因说穿了,还是和开国时的斗争强相关。

孟加拉国独立后,齐亚等人是反对印度的,因为齐亚等人是在巴基斯坦军队中,成长起来的,齐亚能晋升为少校,就是靠着在印巴战争中立下的功劳。

如果不反印度,岂不是打脸年轻时的自己?齐亚等人反印,穆吉布自然就亲印。

双方针锋相对。

在穆吉布任内,孟加拉国和中美的关系一般,唯独和印度关系好,和苏联也不错,而齐亚执政的六年里,孟加拉和中美的关系更好,中孟建交是在齐亚任内。

齐亚也是第一个访华的孟加拉国元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今天,哈西娜是继承父亲遗志的,她领导的民盟虽然对华态度不差,却也算不上亲华。

并且在中印相争时,往往倾向于印度。

通印的同时,她还有些通俄,关键的核电站项目就是给了俄罗斯,而卡莉达领导的民族主义党及其盟友,和中美的关系更好。

卡莉达一生中访华的次数,远超哈西娜。在哈西娜跑路后,压抑了太久的孟加拉人,疯狂抵制印度货,并收拾街头的印度人。

后续,孟加拉政局的走向可能性有两种。

上台的要么是军方,要么是民族主义党或者他们的盟友,军方不是傻子,应该不会接烫手山芋,民族主义党或者盟友的概率很大。

我们对此是无所谓的,反而对印度不利。

由于哈西娜的跑路后明显对印度不利,因而印度网络上阴谋论满天飞。大部分印度媒体认为是美国的阴谋,少部分认为是中国和巴基斯坦的阴谋。

印度政府的态度是,非常不满。

印度外长苏杰生对孟加拉局势的声明里,使用的词汇都是“暴力”、“骚乱”、“焚毁”、“令人担忧”等偏向负面的。

而这,可能对“印太战略”带来不利。

哈西娜跑路后,国内有人认为是美帝搞事情,有人则认为不是,明明是哈西娜自己的问题,别赖美帝。

但这个问题的争执没意义。

印度舆论场阴谋论满天飞的状况,和印度官方的态度,充分说明美帝有没有伸手不是关键,关键是,现在印度认定你伸手了。

“印太战略”长期实质进展不大,根源还是口惠而实不至。

无论懂王还是拜登,都觉得只需要向印度转移一些产业,就可以了。他们始终不愿意承认,印度的胃口,不是区区几个富士康工厂就能打发的。

人家要做的是“有声有色的大国”,不是叫花子,要的不仅仅是产业转移,还有地缘政治利益,印度想要的地缘政治利益,分为陆地和海洋两个方向。

海洋方向是称霸印度洋,将印度洋变成“印度的洋”;陆地方向,则是将南亚变成后花园,对于任何想要进入印度洋和南亚的势力,印度都异常警惕。

冷战时期,印度在海上的第一假想敌就是美国海军。站在美国的角度,印度洋很重要,怎么可能交给印度,所以有了“印太战略”不等于矛盾被解决了。

这也是哈西娜跑路后,印度不少媒体将矛头指向美国的原因,没有谁是傻子。

本来“印太战略”推进就不顺,现在又出了这么档子事,莫迪的疑虑增加是必然的。

有人说,民族主义党也是亲美的,就不怕他们上台后,引入美国势力?说实话,最好把美军引进去,那样“印太战略”就彻底别想搞了。

莫迪百分百掀桌子。

在混沌学中,有一个我们熟悉的理论——“蝴蝶效应”,说的是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可能会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德克萨斯州引发一场龙卷风。

这是因为蝴蝶翅膀的扇动会改变局部空气流动,这种微小的变化,会在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放大,最终引发大规模的气候变化。‌

也许,哈西娜就是那只蝴蝶,她的跑路绝不仅仅是孟加拉国的事情,在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力,事情可能被不断放大,最终引发“蝴蝶效应”。

45 阅读:6930
评论列表
  • 2024-08-10 09:45

    莫迪上台后,中印关系越来越差,没有看到尽头,所以……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学学美国人的做法,站在道德的高点,弄错了也不会吃亏。

    平常心 回复:
    朋友?这种朋友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