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业户”唐尚珺,复读14年只为考入清华,现在遭遇令人惋惜

贾社会诩说娱乐 2024-11-17 16:47:01

2023年的夏天,和往年一样闷热。唐尚珺第15次走进高考考场,熟悉的座位,熟悉的铃声,连考官的脸都似曾相识。

与以往不同的是,他的心态发生了细微且明显的变化。

“也许这就是最后一次了。”考完试后,他在社交平台上这样发了一条动态。这个曾说过“不考上清华誓不罢休”的男人,第一次松动了他的执念。

这条消息在网上立刻引发了热议,“高考钉子户”成为了大众讨论的话题,然而评论的语气较之前明显温和了许多。

然而,现实却给他当头一棒。接连收到了四所师范院校的通知,没有一所愿意接纳这个超龄的考生。站在教室后门,看着里面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唐尚珺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存在很尴尬。

整理复习资料的时候,他意外发现了一沓发黄的准考证,从2009年一直到2023年,整整十五年。他用指腹轻轻抚摸着上面的照片,那是从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到眼角添了皱纹的中年人的蜕变。

他摇了摇头,笑得有些勉强,然后把这些准考证仔细地收进了档案袋。"妈,这次考完试,我想带您去旅游。"当面对记者采访时,他的话语中带着哽咽。这些年靠着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原本是为了支付学费,然而现在他想带母亲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自从父亲离世后,他就一直觉得对母亲有所亏欠。

然而,当2024年逐渐临近,有关他的议论再次出现在坊间。"他真的会放弃吗?" "第16次高考会不会还能见到他?"有些人赞扬他的执着和勇气,有人认为他的行为过于愚蠢和固执,也有人为他浪费青春而感到惋惜。

对于这些声音,唐尚珺选择了保持沉默。

整理完书桌后,他抬头看向窗外。夕阳西下,新一届的高考生们背着书包一起回家,活力四溢的笑声传入耳朵。恍惚之间,他仿佛看到了15年前那个不服输的自己。

明年他可能还是会出现在考场,但也可能不会。然而至少这一次,他学会了放下。

母亲在楼下喊他吃饭,他微笑回应,脸上的轻松笑容是这些年来少有的。也许人生并不是只有一种选择,也许梦想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

对于唐尚珺来说,这个夏天的意义不仅在于他第15次参加高考的结束,更是他人生新阶段的开始。

唐尚珺提起2016年时,眼神总会黯淡下来。那一年,本该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他历经第七次高考,终于考出625分的优异成绩。当他拿到成绩单的那一刻,激动得手都在颤抖。他冲回家,第一时间告诉父母这个好消息:“我考上名校了!”。

村里的人都传开了,说唐家那个倔小子终于熬出头了,甚至连中国政法大学都给他发来了录取通知。

然而,天不遂人愿。就在准备去报到的前一个月,父亲突发重病。省城医院的诊断结果就好像一记重锤,砸得全家措手不及。

这个家庭本就不富裕,高额的医疗费用使他们陷入了困境。

"爸,您放心,我一定会想办法!"唐尚珺为了筹钱四处奔波,但始终未能找到解决的方法。他已经问遍了亲戚朋友,但这个数字对于一个山村家庭来说还是过于巨大。

就在那时,一所高中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只要他愿意来校复读,学校就会资助两万元,还会每月给他生活补贴。对于当时的唐尚珺来说,这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

“对不起,我可能要退学了。”他站在政法大学的招生办公室,声音哽咽地说。工作人员听完他的遭遇后,叹了口气,递给他退学申请表的手甚至有些颤抖。

这样,他又重新回到了高中课堂。每天晚上,他会抽出时间去医院陪护父亲,一边还要复习功课。那段日子,他瘦得只剩下皮包骨。

然而生死有命,一年的住院治疗后,父亲仍然离世。黑发人送白发人的痛楚,使唐尚珺的生活彻底失去了重心。

在那一年的高考中,他的分数降至了570分。

那以后,清华大学成了他心中最深的执念。也许他是想证明自己,也许是想完成他父亲没能实现的愿望。他说:“我一定要考上清华,让爸爸在天上看到”。

他总是这样告诫自己。

那个2016年,他承载了太多本该不同的命运。如果他的父亲没有生病,如果他去了政法大学,如果......但人生没有如果,唐尚珺选择了继续前行,只是心里的包袱,又重了几分。

年复一年,寒来暑往。他已经离开了那个当年差点踏入政法大学的少年时代,走上了一条更长的求学之路。然而,2016年就像一道永远跨不过去的坎,深深地刻在了他的人生轨迹里。

要讲唐尚珺的故事,我们需要从他的家乡广西的一个偏僻山村开始。在那里,读书并不是每个孩子的必选项。

“又一个不来上学了。”唐尚珺在小学时经常看到同学因为要帮助家里干农活而辍学。在当地人眼里,读书被认为是既花钱又费时,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

然而,唐尚珺的父母却并不这样认为,他们咬紧牙关供孩子读书,只说:"你只需要安心读书就好。"

靠着勤奋和聪明才智,唐尚珺顺利考上了县城最好的中学。那天,全村的人都在议论纷纷:“唐家的这个孩子有出息,说不定真的能考取一所好的大学,走出这片大山。

然而,理想归理想,现实归现实。一到县城中学,唐尚珺就感觉自己已经到了另一个世界。村里小学的教学进度实在太慢,他根本跟不上城里孩子的学习节奏。

上课时一头雾水,作业更不知道怎么完成。

"我是不是真的不适合读书?"我在心里不断地问自己。成绩一落千丈,到了高中,更是每况愈下。

2009年,他首次参加高考,但得到的成绩单仅有372分,这一分数远未达到三本线。这一结果如同一记耳光,狠狠地打醒了他。

父母失望之情难掩,拉着他去了技校报名。“学门手艺也不错,以后就业机会多。”父母交了学费后,却不知儿子心中已有了别的计划。

当天下午,唐尚珺退了学费,偷偷报名了复读班。他认为这不是失败,只是自己准备得不够充分。他说:“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可以做到。

就这样,一个倔强的山里娃开始了他漫长的求学之旅,那时他并不知道这一复读将持续十五年。然而,少年的初心已经深深地种在了他的心中,生根发芽。

唐尚珺复读生活的艰辛可以用"苦"来形容。

他瞒着父母跑去了复读班,本该交技校的生活费却拿去了自己用。一个月的生活费要精打细算,早饭能省则省,午饭能少吃一点是一点。

实在饿得受不了才会吃两口面包,平时只是喝口水。

他知道钱应该要节省使用,以便回家过年时有所储备。他给自己定下了严格的规矩,每一分钱都要严格分配,甚至会把生活费精确到每一顿饭上。

宿舍里其他同学都在讨论今天去吃什么好吃的,而他却在计算这个月还剩下多少生活费。

在亲朋面前,他不得不假装生活得很体面。过年回家,他还会煞有介事地给晚辈发压岁钱。"表哥工作不错的,这是给大家买糖吃的。

他在递出红包时笑得很自然,却没有人知道他攒这个红包费了多少力气。

尽管他在第二年高考中取得了475分的成绩,比起上一年进步了100多分,但他并未感到满足。他坚定地表示:"再给我一年,我一定能够考得更好。

因此,他选择继续复读,并对所有人保密。

唐尚珺的父母以为儿子在技校上学,每年过年见到了都会夸赞他:“这孩子有出息,现在工作稳定了,还能照顾自己。”而实际上,唐尚珺只能用微笑来应对这份愧疚,把这份歉疚藏在心里。

岁月如梭,同学们像流水一样来来往往,只有他依然坐在教室的角落里,静静地看着书。

但是,在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他总是能够重新振作精神,"我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也不能辜负自己的梦想",他告诉自己。就这样,他在忍耐和坚持中,一年又一年地向前迈进。

这个坚韧不拔的年轻人在复读的道路上,靠着每一分的节省和每一次失败后的默默承受,走得越来越远。

他直到2016年那个决定性的时刻到来才意识到,当初隐瞒父母选择复读的决定,竟然让他的人生轨迹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那些省下的生活费,深夜的自习,和不为人知的艰辛,构成了他昏暗而特别的青春记忆。在别人眼里,这些看起来难以理解,但对他而言,却是通往梦想的必经之路。

唐尚珺对清华大学的执念,从2009年持续到2023年,已经几乎占据了他生命的全部。

他曾多次提出“如果不是清华的话,我是不会去的”这一观点,并以这句话为理由,拒绝了一所又一所名校的录取通知。每当想起那些错过的机会,他的眼神中总是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中国政法大学以及其他重点院校在他的"为了清华"的执念里,都只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风景线。

“高考钉子户”的标签在网络上引发了激烈讨论。有人视其为执着追求的典范,有人批评其读书读得过了头,还有人觉得他浪费了宝贵青春。

面对外界的质疑和议论,唐尚珺却坚定地表示:"这并不是贬义词,相反,它代表着我这么多年来付出的所有心血和努力。"

但时间是最好的老师,2023年,这个参加过15次高考的男人,终于开始正视自己的内心。他说:“我想带妈妈去旅游,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这句话,他的内心深处的牵挂被简单朴素地表达出来。

从执着到释然,这个过程并非易事。父亲的离世、年龄的增长、一次次的失意,这些都在逐步消磨我那坚定的梦想。

但在这过程中,也使他看到了生活中其他的可能性。

"虽然我没有考上清华,但这并不代表我差劲。"他的语气中少了往日的倔强,多了几分豁达。那些动辄考上600多分的成绩,确实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2024年的门槛上,唐尚珺的故事仍在继续。他可能会再次踏入考场,也可能选择新的人生方向。但无论如何,那个为了梦想不顾一切的执着少年,已经在岁月的打磨中,学会了与自己和解。

这十五年对他来说,不仅是一个追逐梦想的过程,更是一次成长。在这过程中,他摆脱了那些执念,收获的东西,可能比那张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还要珍贵。

0 阅读:1

贾社会诩说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