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而不往非礼也”——这句老祖宗的古训,在21世纪的国际政治舞台上,依然掷地有声。这不,一场围绕电动汽车的贸易争端,让中欧关系暗流涌动,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更加自信、强硬的中国。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2024年10月4日说起。当天,欧盟委员会的一纸决议,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千层浪。
这份决议草案,最终以投票的方式获得通过,其内容直指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在原有10%基础税率的基础上,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最高可达35.3%的关税,这意味着,中国电动汽车进入欧盟市场,将面临着高达45.3%的“天花板”税率。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中国商务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措辞强硬,直指欧盟此举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违反了WTO规则,严重损害了中欧贸易关系。
新华网2024年10月8日,我国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
然而,欧盟内部对此却并非铁板一块。一直以来,在对华政策上,欧盟内部就存在着鹰派和鸽派之争。以法国为代表的鹰派国家,主张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遏制中国发展;而以德国为代表的鸽派国家,则更倾向于通过对话合作,维护中欧关系大局。
在此次事件中,法国的表现尤为强硬,堪称“急先锋”。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表示支持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声称这是为了保护欧洲制造商的利益。法国代表在投票过程中也态度强硬,积极推动决议草案的通过。
法国为何如此积极?个中缘由,耐人寻味。一方面,法国汽车工业相对薄弱,受中国电动汽车崛起的冲击较小,因此更有底气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另一方面,法国一直试图在欧盟内部扮演“领头羊”的角色,此次借机打压中国,也有着巩固自身地位的考量。
中国新闻网2024年10月08日,商务部: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
然而,法国的如意算盘,打得未免太响了一些。中国可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就在欧盟决议通过的短短四天后,中国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祭出了反制措施。10月8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宣布对原产自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反倾销保证金比率为30.6%-39.0%,并将于10月11日起正式实施。
中国此次反击,可谓是精准打击,直击法国痛点。众所周知,白兰地是法国的支柱性产业之一,而中国又是法国白兰地的重要出口市场。此次中国对欧盟白兰地实施反倾销措施,受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法国。
数据显示,法国白兰地出口额的四分之一都来自中国市场,部分生产商甚至60%的销售额都依赖中国市场。中国商务部的公告一出,法国干邑地区的白兰地生产商、葡萄种植者等从业者就炸开了锅。他们纷纷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抗议政府和欧盟的决定,指责政府将干邑行业当作了“牺牲品”。
面对中国强硬的反制措施,法国政府显然有些措手不及。马克龙至今没有对此做出正面回应,或许他也没想到,中国反应会如此迅速、如此有力。而法国干邑管理局则公开表示,干邑行业已经被当成法国的牺牲品,被政府抛弃了。
观察者网2024年9月18日,法国干邑业不满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征税:你们加税,我们变冤大头
中国此次反击,不仅仅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更是向世界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欺凌的弱国,任何试图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都将遭到坚决回击。
中国对欧盟白兰地实施反倾销措施,如同在欧盟内部引发了一场“地震”,其震波迅速蔓延至各个角落,也让欧盟内部的矛盾和分歧暴露无遗。
德国,这个欧洲经济的“火车头”,一直以来都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关系。中国是德国汽车最大的海外市场,德国汽车工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不言而喻。在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问题上,德国一直持谨慎态度,曾多次呼吁欧盟不要与中国对抗,寻求对话解决问题。
然而,在法国等国的强硬立场下,德国的声音显得有些微弱。最终,德国选择了妥协,在投票中支持了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决议草案。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德国的妥协,更多的是出于无奈,而非真心支持。
果不其然,在中国对欧盟白兰地实施反倾销措施后,德国的担忧也随之而来。德国汽车工业界人士纷纷表示,担心中国会采取报复性措施,对德国汽车出口造成打击。德国经济部长也公开表示,希望欧盟能够尽快与中国展开对话,避免贸易争端进一步升级。
除了德国,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对象是西班牙。在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投票中,西班牙选择了弃权,试图在中欧之间保持中立。然而,中国对欧盟白兰地实施反倾销措施后,西班牙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西班牙经济部长公开喊话欧盟,呼吁欧盟“倾尽所能”与中国展开沟通,避免贸易争端升级。
西班牙为何会在此时改变态度?个中原因,耐人寻味。一方面,西班牙与中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中国是西班牙重要的贸易伙伴,西班牙自然不希望看到中欧贸易摩擦升级;另一方面,西班牙也担心自己会成为中欧贸易摩擦的“牺牲品”,毕竟,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中国对欧盟白兰地实施反倾销措施,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欧盟内部的矛盾和分歧,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更加自信、强硬的中国。
回望历史,中国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对西方国家的傲慢与偏见,选择了忍气吞声。然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外交也逐渐展现出自信、强硬的一面,从“韬光养晦”走向“积极作为”,从“有所不为”走向“有所作为”。
中国此次对欧盟白兰地实施反倾销措施,正是中国外交风格转变的一个缩影。中国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中国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国家。任何试图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都将遭到坚决回击。
中国之所以敢于对欧盟“亮剑”,底气何在?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实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最大的消费市场、最庞大的人才队伍,这些都是中国敢于对任何国家说不的底气所在。
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民已经受够了任人欺凌的日子。中国人民深知,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中国人民不会忘记,曾经的百年屈辱,正是因为国家积贫积弱,才任人欺凌。
正因如此,中国人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环境,更加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中国人民不会主动挑起事端,但也不会惧怕任何挑战。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中欧贸易摩擦,并非偶然事件,而是中欧关系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波折。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和担忧也在上升,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遏制中国发展。在此背景下,中欧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然而,挑战中也蕴藏着机遇。中欧之间,既不存在地缘政治矛盾,也没有历史宿怨,双方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巨大的合作潜力。
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致力于发展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是机遇,不是威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中国希望,欧盟能够认清形势,摒弃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客观理性看待中国发展,与中国相向而行,共同维护中欧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与欧盟,是伙伴,不是对手;是机遇,不是威胁。中欧合作,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愿与欧盟一道,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加强对话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妥善管控分歧,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