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被讹”,犯罪成本低,教授:如证据确凿,应以敲诈罪起诉

清清茉莉 2024-10-13 22:54:41

“扶老被讹”现象引发热议,法律与道德如何共治?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看似简单的行为——扶起跌倒的老人,却意外地演变成了一场道德与法律的较量。近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社交平台上的一席话,再次将“扶老被讹”这一社会现象推上了风口浪尖。

事件回溯:一位热心市民在街头扶起了一位不慎跌倒的老人,却反被老人指控为肇事者,要求巨额赔偿。这样的事件并非孤例,它触动了许多人的敏感神经,让我们不禁思考:在这个时代,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如何与法治精神并行不悖?

李玫瑾教授的建议:面对“扶老被讹”的困境,李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主张,在确凿证据面前,应当将讹诈行为纳入法律制裁的范畴,以敲诈勒索罪起诉,即便不能判刑,也应处以高额罚款,以此威慑潜在的讹诈者。

社会反响:李教授的观点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讨论。许多网友表示支持,认为法律的介入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必要手段。然而,也有声音指出,单纯依赖法律可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道德教育和公众意识的提升同样重要。

深入剖析:为何“扶老被讹”会成为社会问题?一方面,它折射出部分人的道德沦丧,利用他人的善意为己谋利;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出社会信任的缺失,人们对于善行的担忧和疑虑。

解决之道:要破解这一难题,我们需要多管齐下。首先,加强法治建设,让法律成为维护正义的利剑。其次,提升道德教育,从小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再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弱势群体的经济压力,减少讹诈行为的发生。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一个扶老携幼无需顾虑的环境。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用法律守护正义,用道德滋养人心,共同营造一个充满爱与信任的社会氛围。

结语:李玫瑾教授的建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起点。在法律与道德的双重护航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扶老被讹”这一社会现象终将得到有效治理,让善良不再被辜负。

0 阅读:1
评论列表
  • 2024-10-18 04:46

    友情提示,扶老人是犯罪行为,因为明知老人会讹人,还去扶,这分明是故意在制造社会仇恨,扰乱社会秩序,所以应该立法禁止扶老人做坏事,对不听劝阻拼命扶老人者要判刑两年,因为讹人是个因果关系,你不去扶老人会讹你吗,所以老人讹人罪在扶人者,把扶老人定性为犯罪行为就能完美的解决讹人的社会问题,因为扶老人的并不是好人,比如坏种就特别喜欢扶老人做好事,坏种想拼命证明自己是好人,别人都是坏人,这样自己偷偷干坏事就怀疑不到自己身上,而是转嫁给别人,让别人背黑锅,

清清茉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