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
粽子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
幸福生活万年长!
又到盛夏时节,翩翩端阳已至。
端午,是个古老的节日,寄托着先秦时期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生活的热爱。时值仲夏,苍龙飞升,正应《易经·乾卦》的“飞龙在天”。对古人来说,龙星即“中”又“正”,大吉大利,何其喜庆。
然而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向前,如今的端午,却让我们过出了别样的情怀。汨罗江畔粽叶香,早已成了这个节日的文化语码。对屈原怀念,让这个节日多了几分家国情怀。然而为国,为大义舍身的又何止是屈原,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细数历史上的点滴,我们有太多值得纪念的理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屈原来说,爱国之路是如此曲折坎坷。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当楚国沉沦时候,唯有他清醒地面对痛苦。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山河破,民众苦,一腔衷肠无处诉,唯有掩面流涕。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颗赤诚地爱国之心,终付汨罗江波。
或许,屈原自己都不曾想到,当他决绝地投向没汨罗江心后,他将为华夏子孙们留下千年不变的端午“节魂”,这便是那浓烈的家国情怀。
即便朝代更迭,时移世易,那无私爱国,忧国爱民,舍生取义的精神祭奠传唱,从未停歇。
千年后,又是一个端午节,文天祥挥笔写下《端午感兴》
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彼时蒙古大军南下,南宋王朝风雨飘摇,宋廷危在旦夕。在朝廷大员纷纷奔逃之际,文官出身的文天祥毅然挺身而出,散尽家财聚兵三万,捍卫大宋江山。
三万散兵面对蒙古十几万铁骑,文天祥自知此举无疑以卵击石,然而家国大义面前,明知不可为亦要为之。
他说:“国家如今危急,却没有一人一骑入京,我深感遗憾。之所以自不量力,以身殉国,是希望振奋天下忠义之心啊。”
虽知必败,犹要战斗到底,他辗转东南,在赣州、在福州、在漳州、在南岭,千里苦战,九死一生却矢志不渝,试图扶大厦于将倾。
此时他的心境,有诗可证: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但不屈的文天祥一路退守,坚持抵抗而他的两个儿子也相继在战乱中丧生,而他则在宋端宗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在广东被俘。面对 忽必烈亲自劝降,他延迟拒绝,被囚禁四年后,文天祥英勇就义。
在身陷囹圄的四年,每逢端午,便写诗明志,其中一首如下:
田文当日生,屈原当日死。
生为薛城君,死作汨罗鬼。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
三百余年后,清军入关,抗清义军屡败屡战,最终民族英雄陈子龙不幸被俘。然而铮铮铁骨怎肯屈服,陈子龙拒不接受招降,在被押望南京的途中,突然跳入松江以深殉节。
而他,亦留有端午诗《午日》: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端午,是个拥有民族之魂的节日。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能够延续不灭,四大文明古国独存我华夏,或许旧因为这抗争不屈的民族之魂,代代薪火相传。
千百年来,正因无数屈原、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为国家、为人民舍生取义,如今我们才得以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
而端午,为祈求安康,祈平顺,祈国泰民安,山河无恙。
更愿这端午民族之魂,永存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