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出黄河好似从天借水,奔腾入水的磅礴气势,但是就在2016年我国真的借用这一理念,启动了震惊全球的“天河工程”,打算向天“借”水来缓解“干渴”。那么这一工程具体是怎么操作的,目前到底实现了吗?
水资源分布情况水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我国却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如果从水资源总量来看,我国拥有的水资源总量高达2.81万亿立方米,约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7%,但是因为中国有14亿人口,平均下来每个人占用的水资源只有2125立方米。
更糟糕的是,我国的水资源还呈现出南多西北少,山区多平原少的水资源分布特点,全国大概80%的水资源都集中在了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北方省份和部分沿海地区缺水严重。而为了解决北方用水的危机,2010年我国的科研人员首先提出空中调水工程项目,到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一期)已经完工并向北方地区调水。
在这一工程作用下,南水已成为京津等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超过1.4亿人的主力水源,但是同期规划的西线工程却一直没有开工,原因就在于西线工程途径地势复杂的青藏高原,这里地质活动较活跃,施工条件不理想。
而且在过去30年中,中国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降水一直呈现减少的趋势,这对我们国家的农业生产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于是 “天河工程”便在2016年应运而生了。那么这“天河工程”究竟是什么样的工程呢?
“天河工程”是什么我国科学家王光谦院士团队研究发现,在大气边界层到对流层范围内,存在稳定有序的水汽输送通道,而三江源地区的上空有着来自西印度洋、东印度洋、云贵高原、中亚等方向传输过来的水汽通道,存在巨大的可开发的空中云水资源。
如果我们对大气中水汽含量进行监测,进而掌握水汽的运动规律和迁徙路线,然后再通过人工干预技术,对不同区域上空的大气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进行再分配并按需控制使用,就能在某一特定地点形成降水,这就是“天河工程”的基本原理。
根据规划 十三五”期间,“天河工程”有望每年在青藏高原的柴达木、祁连山、三江源地区,分别增加降水25亿、2亿和1.2亿立方米,中远期有望实现每年跨区域调水50亿立方米,大约相当于350个西湖的蓄水量,这样不仅能极大地改善青藏高原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而且对促进我国北方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益处,那目前这项工程有没有实现呢?
天河工程实现了吗理想很美满,现实很骨感,天河工程成功实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迁徙路线是一个不可预测的变量,因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2018年之际正式推出天河工程卫星。
据天河卫星总设计师朱维介绍,“天河一号”卫星采用八院SAST-ML1公用平台的低轨低倾角卫星,配置降水测量雷达、微波温湿度计、云水探测仪等监测装置,其中降水测量雷达可监测降水的三维分布,微波温湿度计可精准实测大气温度、湿度的分布以及捕获空中云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从而精准掌握大气层水汽的种种情况。
按照计划, “天河一号”卫星将会在2020年完成首批双星发射,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卫星却没有发射完成,大家觉得,未来是否有望实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