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于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市,2012年9月29日,南怀瑾先生去世,享年95岁。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
在他逝世前的100天里,对他而言,仿佛是一场心灵的朝圣之旅,每一步都走得异常坚定而从容。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依然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在先生临终前的100天里,他的生活既有着对往昔的深刻回忆,又有着对未来的深沉思索。在一个平常的日子,当作家王国平有幸见到仰慕已久的南先生时,被先生的精神状态所震撼。先生慈眉善目,精神很好,手持的拐杖却几乎不拄,身着灰色对襟装。
虽已九十多岁高龄,但她的脚步仍然轻盈,有着大家风范却无大家倨傲。主宾落座后,在座者除南师外,还有终南山的一位住持等十余人。
一听说大家来自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南师非常高兴,他也开始回忆起在成都华西坝待了八年的时光,以及在灌县灵岩寺学佛的日子,南师的亲切话语,瞬间打破了拘谨的气氛。
说到四川、灌县和灵岩寺,南师的话匣子打开,为大家展开了一幅民国时期四川的风土人情画卷。他的记忆力可谓惊人,讲述着六十年前的往事时,仿佛那些人和事就发生在昨天。
这不仅仅是记忆力的体现,更是他对成都、对四川、对那一段珍经历的喜欢。
除了回忆往昔,南师在这最后的时光里,还不忘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阐释。他连续三个晚上跟大家讲 “中国百年社会发展的七个突变”,彻底颠覆了很多人的历史知识。例如关于易经方面的知识,他指出《易经》有三个内涵:变易、交易、简易。
同时还指出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这是变易;变易的中间有交易,即互变;而明白了这些道理,悟道了、得道了,就是简易。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渐变和突变的关系,强调突变一定是由渐变来的,渐变要有成就,一定是突变的。
而且他也指出,顿悟需要渐修,修持到家才能顿悟。
在教育方面,南师也有着自己的期望,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成功做一个人,而不是仅仅追求一张文凭、一个学位。他也强调生活教育的重要性,指出生活就是衣、食、住、行,把生活处理好了,人生基础就稳定。
他希望学生们把在学校学到的精神带到社会上,去影响他人,做一个顶天立地、与众不同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怀瑾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用笔力写下了 “明白” 和 “平凡” 四字。这四字简洁而深刻,仿佛是他对当前生命状态的一种理解,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总结。“明白” 二字,体现了他对自己一生所追求的事业、所经历的人生有着清晰的认知。
而 “平凡” 二字,则是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一种感悟。他一生成就非凡,但在生命的尽头,他回归到了平凡。他也明白,无论人生多么辉煌,最终都要回归平凡。
在他临终前的 100 天里,他用回忆、思考和感悟,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他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常常忙碌于追逐功名利禄,而忘记了人生的本质。南怀瑾先生的一生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我们应该珍惜生命,追求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写到最后
南怀瑾先生虽已仙逝,但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未来的日子里,希望大家能以南师为榜样,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断追求真理,传承文化,做一个有担当、有智慧、有爱心的人。同时也希望,大家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像南先生一样,用 “明白” 和 “平凡” 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挑战,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大家如果还有别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和讨论,同时也欢迎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