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俊杰笑书郎
编辑 | 俊杰笑书郎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献俘礼在唐朝举行了几十次,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是:
随着唐朝统治的延续,唐朝的献俘礼的重点由献俘于庙转移到了门楼受俘。
这一转变在太宗、高宗时期初现端倪,这一时期的献俘礼开始变得多元化,除了原来的献俘于庙,还有献俘于陵、献俘于殿和门楼受俘;
到“安史之乱”后,特别是德宗以后,这一转变越来越明显了,皇帝多次御门楼受俘,门楼受俘成为献俘礼中最重要的形式。
唐朝统治者将献俘场地不断进行修改,甚至到了“与民同庆”的地步,他们的做法究竟有着怎样的含义呢?
献俘场地越发暴露门楼受俘相比于献俘于庙,规模更大,而且门楼受俘还允许士民观看,具有更好的宣示性,对于宣扬军队实力、皇帝权威和巩固统治都有很大的作用。
唐朝前期的政治中心主要在长安的太极宫,承天门作为宫城南面正门,每逢元旦、冬至等重大节日,皇帝便会在承天门举行改元、大赦、朝贺、宴会、册封等重大的礼仪活动,以示皇帝权威。
高宗即位后,一方面修筑完毕大明宫,另一方面,皇帝经常巡幸到洛阳,直至武则天革唐为周后定都洛阳,洛阳成为唐朝另一政治中心,故而高宗时受百济俘时在洛阳则天门举行,武则天时期的献俘也在洛阳的宫殿举行。
至玄宗继位后,唐朝的政治中心回到长安,玄宗皇帝主要居住在大明宫,献俘礼和一些大的宴赏多在大明宫举行。
而身为东都的洛阳自然是重要的政治中心,盛唐时期,玄宗宗也不时巡幸洛阳,献俘礼也有在洛阳举行的。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政治中心已经在大明宫了,这一时期的献俘多在兴安门举行。
就像宪宗、文宗、武宗时的几次门楼受俘都是在兴安门举行的。晚唐时期的献俘礼。
至于为何选择兴安门,主要还是因为位置原因。
除了皇帝因逃亡在外而不能在长安城门举行,其余献俘礼多在延喜门举行,延喜门位于皇城东墙北部,延喜门东直对外郭城通化门,是皇城东面的主要城门,延喜门由于北临宫城,皇帝经常在延喜门楼举行观灯活动及宫外会见活动。
唐朝不同时期举行门楼受俘仪的地点是有所不同的。
首先,门楼受俘仪的举行地点以现世皇帝的位置为中心;
其次,献俘仪式的举行地址还受到当时的政治背景和城门的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安史之乱”爆发以前,唐朝总体上处于比较强盛的状态,献俘礼更多的体现了国家典礼的庄严隆重,这一时期的献俘礼往往举行的很盛大,以宣扬国威、宴饮赏赐将士、赞颂皇帝德行为主。
因此门楼受俘仪多选在能够举行盛大仪式或宴饮的门楼举行,如太宗时期的承天门、玄宗时期的大明宫丹凤门、开远门等。
而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国力下降,唐朝对内统治大不如前。因此这时的门楼受俘仪式更多体现的是献俘礼所表达的政治诉求,即唐朝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决心、向百姓展现反叛唐朝所必将遭受的残酷惩罚。
因此这一时期的门楼受俘仪式主要在能够让更多的百姓观看的城门,如宪宗时在兴安门举行的门楼受俘仪、武宗时期在安福门举行的门楼受俘仪、昭宗时在延喜门举行的门楼受俘仪。
这三处城门的门外都直面长安城的坊里,在此举行献俘礼能更好的向百姓宣示唐朝的统治决心。
肃宗以后,唐朝皇帝居于大明宫处理朝政,因此门楼受俘仪在大明宫的兴安门举行;
后来由于大明宫的破损,晚唐的皇帝又回到太极宫处理朝政因此门楼受俘仪在太极宫的安福门、延喜门举行。
而场地的转变也意味着关于献俘礼旧制与新礼的碰撞。
旧制与新礼对献俘礼的影响虽然唐朝的献俘礼自太宗时期以后,开始变得多元化,并且越来越重视有皇帝亲自参加的门楼受俘,但是唐朝的献俘礼并没有背离古礼,而是在继承古代献俘礼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展现唐朝国力、皇帝的权威,对献俘礼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朝的献俘礼是在旧制与新礼的交融中发展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唐朝始终没有放弃在太庙、太社举行献俘礼。祭祀太庙、太社是商周时期就已有的古礼,通过祭祀祖宗和土地神,以祈求获得祖先的庇佑和风调雨顺,出征凯旋后,将俘获的敌人首领或首级进献给太庙、太社体现出了对祖宗的崇敬、感恩,这一点贯穿中国古代王朝始终。
在唐朝,无论什么样的献俘礼,都有献俘于庙社这一环,即使不在太庙举行献俘礼,也会举行告庙礼。
即便是避乱在蜀的宗,在获得黄巢的首级后,仍然告于行庙。这些都体现出了唐朝皇帝同唐以前的诸朝皇帝一样,都同样尊重自己的祖宗,将宗庙祭祀看做是国家礼仪的重要部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唐朝的献俘礼继承了古礼。
2、献俘于陵、献俘于太清宫在本质上与献俘于庙的性质是一样的。献俘于陵本身就是对近祖的尊敬,体现了皇帝的孝心。
从这段奏议中可以看出,之所以献俘告庙或者告陵,就是因为前世皇帝未能完成之事业由现世皇帝完成后,告慰前世皇帝,以体现现世皇帝的功绩和其对祖宗的孝心。
此后,皇帝祭天必先享太清宫,然后再享太庙,最后才进行郊祀之礼。
从此中可以看出唐朝将老子视同于祖宗,因而太清宫便有了类似于太庙的性质,祭祀太清宫也有助于提升皇室的威严和神秘感,有利于唐朝统治。
3、献俘于殿是将献俘礼与饮至礼相结合。饮至礼也是一种古礼,是军队凯旋后,皇帝举行盛大的宴会,宴请并赏赐有功将士,唐朝将献俘礼移至宫殿举行,将献俘礼与饮至礼融合在一起举行。
从这里可以看出,唐代的献俘礼与饮至礼相融合,同时举行,丰富了献俘礼的举行形式,也进一步突显了皇帝在献俘礼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4、在具体的礼仪操作上,唐朝将献俘旧制与献俘礼的新形式融合在一起,作为一整套完整的礼仪举行。
高宗时期的几次献俘礼中告庙和门楼受俘也没有在同一天举行;
而到了元和年间,几次大型的献俘仪,献俘于庙、门楼受俘均在同一天举行,献俘礼的不同形式被融合到了一起作为一套完整的礼仪而举行,唐朝至晚在太和年间已经将献俘于庙和门楼受俘衔接到一起举行。
在具体的顺序上,献俘礼的流程并不是固定的,唐朝前期多是先献于庙社而后皇帝御门楼受俘,而在元和以后,这种流程多为先皇帝御门楼受俘而后献于庙、社。
由此可见唐朝的献俘礼的举行流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也会随着皇帝的意志而不时变化。
但是从献俘礼在整个唐朝二百余年的发展来看,献俘礼逐渐变得规范化了,即献俘礼一般是由献俘于庙、社和皇帝御门楼受俘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仪式在同一天举行,其顺序一般为先举行献俘于庙、社,后举行皇帝御门楼受俘。
其实归根到底,虽然唐朝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但是皇帝的权力却是在不断加强的,这也是整个中国古代王朝皇权的发展规律,而献俘礼也与其息息相关。
唐朝刚建立时,献俘的形式还多是传统的献俘于庙、社,体现的是对祖宗庇佑的感恩,随着唐朝统治的稳固,唐朝的献俘礼开始变得多元化,在太庙、太社举行献俘礼的同时也在门楼或宫殿举行。
而门楼受俘和献俘于殿均由现世皇帝亲自参加,在继续尊崇祖宗的同时也体现了现世皇帝的权威。
唐代几次献俘于陵都是在昭陵举行,这与太宗皇帝本人的伟大功绩和崇高的地位是分不开的,而高宗命令在昭陵献俘不仅仅能够体现其孝心,更是向天下昭示他在继承了其父皇的功业基础上,又取得了更大的辉煌。
皇权加强对献俘礼的另一个影响,是献俘的地点开始随着现世皇帝而变化,可以说完全随现世皇帝的意志而改变,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的呢?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内的娱乐人物故事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