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中的典故:物华天宝龙泉太阿,人杰地灵徐孺陈蕃

史小小 2023-03-10 16:32:49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据《晋书•张华传》记载:

当初东吴未灭时,斗星与牛星之间常有紫气出现。相信道术的人都认为这象征着东吴正处于国力鼎盛时期,不可征伐,只有张华不以为然。事实证明,张华所言非虚。吴亡之后,紫气更加明显。

张华欲究其故,他听说豫章人雷焕精通谶纬天象,就邀请雷焕过来并与其同宿,特意避开旁人对他说:“我们一起去寻察天象,可知将来吉凶。”二人登楼仰观天象,雷焕说:“我已经观察很久了,斗星牛星之间,颇有异常之气。”张华说:“是何吉祥征兆呢?”雷焕说:“是宝剑的精气,上彻于天。”

张华说:“你说得对。我少年时,有个相面的说,我年过六十,将位登三公,并当得到宝剑佩带。这话大概是效验的。”因而又问道:“剑在哪个地方?”雷焕说:“在豫章丰城。”张华说:“我想委曲您到丰城做长吏,一起暗地寻找此剑,可以吗?”雷焕答应了。张华大喜,立即补雷焕为丰城令,即刻上任。

雷焕甫一到任,便马上挖掘监狱屋基,下挖四丈多深,发现一个石匣,光气异常,匣中有双剑,光芒四射,上面都刻有字,一名龙泉,一名太阿。这天晚上,斗牛之间的光气消失了。

唐代诗人郭震有诗云:

何言中路遭弃捐,

零落飘沦古狱边。

虽复沉埋无所用,

犹能夜夜气冲天。

这是对龙泉、太阿两剑的评价,而此两宝剑正是王勃所言“物华天宝”的典型代表。

王勃笔下的“物”“华”“宝”并非俗世的寻常之物,而是聚天地之灵气凝日月之精华的珍奇宝贝。

如果说这个有关龙泉太阿宝剑的充满志怪色彩的故事颇多怪力乱神之语不足为信的话,那么,“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所记述的可是历史上公认的有名有实的真人真事。

《后汉书•徐稺传》有记载:

“徐稺(古同'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

徐稚,字孺子,豫章郡南昌县人。家里很穷,常常亲自耕种,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就不吃。做人谦恭节俭仁义谦让,周围的人都佩服他的品德。屡次被公府征召,他都不肯就任。当时陈蕃任豫章郡太守,按照礼节请求徐稚暂时代理功曹一职,徐稚无法推辞,拜见陈蕃之后就离开了。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才特意摆设一副坐榻,徐稚离开后就把它悬挂起来。后来徐稚因有德而被举荐,在家里被授予太原太守的职务,但他都没有就任。

《徐稺传》中又有记载:

“稺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古同'讣')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

徐稚曾经被太尉黄琼征召,但没有就职,等到黄琼去世,归葬家乡,徐稚却背着干粮徒步赶到江夏,在黄琼的墓旁摆设了鸡酒祭奠,痛哭完了,就离开了,也不告诉别人自己的姓名。

徐稚,这位不慕名利特立独行的贤者,这位“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隐士,给我们留下了“邀官不肯出门,奔丧不远千里”的美谈。

陈蕃又何许人也?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人。东汉时期名士名臣,大儒政治家,为政有方,屡谏桓帝,政绩卓著。

相信大家看完这个人物简介,仍免不了一头雾水,对此人仍不甚了了。其实,陈蕃早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只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他属于我们身边那种熟悉的陌生人。

到底怎么回事呢?

东汉太傅陈蕃。其祖父曾任河东太守。不过到了陈蕃一辈,家道中落,不再威显乡里。陈蕃15岁时,曾经独处一个庭院习读诗书。一天,其父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看到院里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陈蕃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当即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这回答让薛勤暗自吃惊,知道此人虽年少却胸怀大志。

陈蕃的回答是有一定道理的。古人尝云:“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拘小节。”今人亦常说,做事要抓大放小,不可陷于鸡毛蒜皮细枝末节之中。但凡事要一分为二看问题,胸怀大志者亦须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的道理。因此,赞赏之余,薜勤又劝道:“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以激励他有大志固然值得嘉许,但也要从小事从身边事做起。以陈蕃的悟性,想来这句规劝之语他是听进去了,不然他后来也不可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

此句名言逐渐演变为更加通俗易懂更加简单易用的说法:“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后人教子育人的名言,我们耳熟能详,却日用而不知,不知其与陈蕃这位当时的东汉大名人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

陈蕃后来累官至太尉、太傅,名列三公,位极人臣,是当时所有渴望经世治国的读书人心中的偶像努力的标杆。作为官高位显的朝廷重臣,陈蕃何以如此看重徐稚这位江湖隐士,徐稚又何以能“下陈蕃之榻”呢?

徐稚出众的才华:

徐稚年少时便展现出鹤立鸡群出类拔萃的学霸天赋,九岁便能背诵《春秋经》等著作。

徐稚非凡的思维:

徐稚小时候便显露出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惊人的思维能力。徐稚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东西也没有,会不会更加明亮呢?”徐稚说:“不是这样子的。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没有这个就一定什么都看不见。”

作为江西“独为第一”的名人、被时人称为“南州高士”的徐稚,不惟有才,他德才兼备,是个不折不扣的真正的正人君子。

在儒家的价值体系里,评价一个读书人的准则是孔门四科,分别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相传徐孺子通儒经、星官、算历、水文、地理,有着非凡的学识。另外,他品行端正,见利不争,有过不诿,整个乡里都服他的德行。

如此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高贤大才,如果不能见用于朝廷有功于国家有益于人民,在从小就立志扫除天下又爱才心切求贤若渴的陈蕃看来,实在是太过可惜了。因此,陈蕃为了让徐稚出来为官做事,一直在不懈努力,又是向皇帝极力举荐,又是屈尊降贵好言相劝礼遇有加。

在忠心谋国一心为民的当朝贤臣的大力举荐盛情相邀之下,徐稚呢?油盐不进呀,始终坚持拒绝出山为官。

这又是为什么呢?

徐稚自幼熟读经书,焉得不知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焉得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没有青史留名的志向?

非不愿也,是不能也。当时的社会是个什么状况?东汉末年,桓帝昏庸,宦官专权,朝政早已千疮百孔积重难返,徐稚自知无能为力,不愿再趟浑水做无用之功。他曾对劝他的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孔子之所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非睿智之人明智之举也。陈蕃后来被杀,死于非命,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徐稚之清醒冷静,也由此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与其入朝为官与那些宦官奸佞小人们同流合污,功业难成德行易污,倒不如守住名节,只安心做个自由自在的乡野闲人平头百姓。用孔子的话来说这就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如此则更符合君子的作风。徐稚就是这么做的,因此更加声名远扬。

徐稚卒葬南昌进贤门外。这人世间,有的人死了,可他却还活着,因为老百姓心里面不想让这样的人离去。今南昌孺子路、孺子亭、孺子公园皆因纪念徐稚而取名得建,丰城隐溪村也因徐稚曾隐居于此而得名。

徐孺子这种消极避世的态度明哲保身的做法,在当时称作隐逸之士,而用时下的流行语来说,就是佛系意味太重,不如陈蕃那种胸怀扫除天下远大抱负的人更值得推崇。或许,徐稚在政治上的功绩在历史上的地位远不如陈蕃那般卓著,但他不贪名不慕利,洁身自好又深谙进退行止之道,终成一代高士,是读书人践行另一类价值观的榜样和典范。

王勃借徐稚和陈蕃这样的高贤大儒作代表,来赞美包括南昌在内的洪州地区,确实是个好地方,地有灵秀之气,人有英杰之才。借龙泉太阿这样的宝物,来称赞洪州的物产丰富。

王勃选择这两个典故来赞美南昌所在地区,难道他的这种选择原意尽在于此吗?也许还有另外的寓意更深的涵意。

王勃借宝剑龙光上彻于天气冲斗牛的故事,来抒发自己有才干却尚未被发掘没有被任用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王勃借徐稚与陈蕃的交往经历,来暗示自己未遇明主的遗憾,来表达自己对知音的期许对伯乐的希冀。

0 阅读:31

史小小

简介:历史中窥探古今,侧重展现近现代历史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