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苏宁:医学与文学珠联璧合科研与写作相得益彰

无双辰星 2024-10-18 02:47:19

在多年前的一次朋友聚会上,有幸认识了同样毕业于江城的安贞医院心血管外科甘辉立教授,当时沉默寡言的他并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最近在他的新书发布会上,有幸获赠甘教授以笔名麾下发表的长篇医学小说《补心》。阅读完这部逾70万字、近800页的皇皇巨著之后,笔者由衷地佩服他身为医生的文学修养和将医学与文学巧妙结合的高超写作技巧,使得医生的术业有专攻和文学的无巧不成书在其中得以珠联璧合。

在该书的扉页上,赫然印着作者写作本书的初衷: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奋斗前行的歌与泣。笔者以为,这部小说讲述的不仅是一个情节引人入胜、富含医学知识的爱情故事,也是作者自己半自传体的人生写照。小说主人公甘隆为出生于乡村小镇的懵懂少年,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闻名华夏的黄冈中学,经过军医学校的历年,加上自己锲而不舍地努力,最终成为享誉全球的心外科专家。当甘隆与自己两小无猜的伙伴、昔日的情人乔婕天各一方分别16年后再次重逢时,他庆幸自己多年在研究上的独辟蹊径和医术上的砥砺奋进,得以竭尽毕生所学、全力救治罹患罕见肺动脉肉瘤的乔婕。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借助无巧不成书的文学理念,通过小说让杏林大医的挚爱与慈悲、故友之间的喜悦与牵挂、真情所致的无悔付出和默默奉献跃然纸上,在坦然面对医学的局限、最终结局令人唏嘘不已之际,让所爱所念之人被世间温柔以待。掩卷遐思,在这部特征显著和魅力无穷的文学佳作中,小说为文论道说尽曲意隐衷,用柳叶刀般的犀利笔锋剖析世俗人情。在大力倡导医学人文精神的当下,值得有识之士开卷一阅。

医学与文学珠联璧合

身为医学博士、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及博导,作者投身杏林逾40载。主要从事冠状动脉搭桥术,瓣膜病、先心病、大血管病、肺动脉栓塞、肺动脉高压性疾病的外科治疗,完成大量心脏外科手术,创造了肺动脉肉瘤术后世界最长存活记录。他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滨州大学医学中心、克利夫兰心脏中心进修。5次荣获国家医学成果奖,发表医学论文150余篇,出版医学专著中文1部、英文3部。毫无疑问,作为我国外科学界的博学鸿儒,业精于勤的作者在本行中所取得的骄人业绩令人瞩目。然而,他所具有的高深文学修养和妙笔生花的写作技巧却鲜为人知。

不可否认,医生在救死扶伤的过程中,难免要遇到很多生死攸关的难题,遭遇各种扶危度厄的事件。作为胸怀大爱的名医,尤其重视对生命中生老病死过程的明澈了解与真心参悟,刻骨铭心的瞬间,生离死别的冷厉,必然引发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索和不懈拷问。在这部分为上、下两册,共计80章的长篇小说中,上册几乎是作者从孩提时代到进入知名高中并考入大学成长经历的真实记述,下册是他毕业后长期从事医疗工作的经历再现。

对于与故事情节相关的患者病情变化、疾病诊疗措施的记述,一般作家仅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依据自己的想象对陌生领域的生活和事件进行猜测和描摹;作为医学界的一代天骄,多年从医的临床实践,有助于作者很轻松自如地做到了“术业有专攻”的真实记述。这既是本书的独特之处,也是本书的最大看点。正如作者所强调的:本书是一部医疗小说,其根本是情节生动、引人入胜的小说,而不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医学教科书。顾名思义,“补心”,不仅是一位功成名就的医学大家对自己五味杂陈的从医人生的体验总结,更是医者仁心的审美圭臬和把控情感的行为准则。本书封面上的“纵有妙手补心阙,一昔如璧终呈玦”更是坦承了医学的局限和人生境遇的悲喜无常。

科研与写作相得益彰

作者的临床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肺动脉高压,从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急、慢性肺动脉栓塞,尤其是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方面的临床研究。在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动脉高压的研究方面,成功治疗一组传统方法不能治疗的重症肺动脉高压的先心患者,手术成功率高达95%。在急性肺动脉栓塞、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方面,聚焦于手术和非手术治疗肺栓塞的临床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中央和外周分型方案(安贞方案),用于术前评估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手术可能性、术中及术后危险因子的预测。其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重症急性肺动脉栓塞取栓治疗并获得成功;随后对亚洲最大一组急、慢性肺动脉栓塞患者施行该术,取得良好疗效。作者还在世界上首次提出有助于鉴别肺动脉肉瘤与急性和慢性肺栓塞的“蚀壁征”,大幅度降低了肺动脉肉瘤被误诊误治的概率。

纵观整部小说,女主人公乔婕所罹患的疾病、表现出的症状、所接受的各种治疗以及最后羽化西去时的表现,无一不与作者的研究领域和诊治患者的情况高度契合,均具有坚实的临床基础。小说在不断地创造奇迹的过程中和令人扼腕叹息的结局里,潜移默化地普及了大量的医学知识,使得读者不仅在情感上对主人公的境遇感同身受,而且在关于罕见病的知识获取上收获颇丰。笔者以为,该书无疑是一部临床科研经验与文学写作技巧相得益彰、医学与文学珠联璧合的小说佳作。

正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平先生在序中所言:“阅读本书,觉得作者有可能是作家中最好的医生之一,也可能是医生中最好的作家之一。他在完整地完成了作为专业医生的使命后再从事写作,这一点尽管不是绝无仅有,至少可以说是非常罕见”。本书由作家出版社付梓印制,专业出版社的加持无疑是对作者文学写作水平的高度认可。

医患冷暖的切身感悟

作者在自序中坦承,小说具有半自传体性质,主要讲述的是普通人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出路,面对生活不认命、不服输的现实题材故事。回首来路,作者的人生经历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同频共振,使得他们享尽了改革开放的红利。在时代浪潮的托举下,每个人都满怀希望并拥有足够的跃升空间。正是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作者和小说主人公这些毫无背景的小镇年轻人才有逆袭的可能,作为同龄人的笔者对此尤为感同身受。

2022年6月,作者的脑部被查出一个不小的脑膜瘤,身为工作繁忙的心外科医生,因为需接受手术而住进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作者坦承,从医生成为患者有着复杂的心态,在为罹患肿瘤气馁的同时,也为自己的良性肿瘤感到庆幸。借助住院期间的闲暇时光,他得以回首人生来路并思考未来方向,病榻上的所思所想就构成了这部小说的雏形。

兼具医生和患者的双重体验,使得他反思当下的医疗的弊端。在循证医学大行其道之际,医生的临床实践言必称指南,所有的医疗活动都在各种各样指南的条条框框下进行。这种医疗模式的最大弊端就是把患者当成数字,虽然提高了治疗的总体疗效和同一性,但是它不可避免地存在固有的缺陷和不足,即针对病患个体化的人文关怀明显不够。因此,作者倡导应实行叙事医学,它强调通过构建医者的叙事能力,采用非技术性的语言记述患者疾苦故事,以帮助其深刻地理解、解释、回应他人困惑,从而构建一种提升共情能力、职业精神、信任关系以自我反思意识的医学实践模式。

作者坦言,创作这部小说的价值主要有两点:其一,提供一个让普通人了解和探秘医学白色城堡的窗口,特别是对于心脏外科学和神经科学这两个天花板级的学科来说,本书能有助于读者窥探其中的深奥秘辛;其二,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其中有非常多的生动情节交错互构,有医生和医生之间、患者与患者家属之间、医患之间的多个场景,显得整个小说的情节非常跌宕起伏,内容精彩纷呈。其中尤为凸显了医生为挽救患者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折射出对生命的尊重,强调了生命的价值,无疑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医学小说。

游苏宁,《编辑学报》副主编

从事医学期刊编辑工作近40年,曾荣获“韬奋出版奖”、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优秀出版人物 ” “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多所著名大学的特聘教授。

0 阅读:2

无双辰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