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塔尼亚胡和他的以色列,备受争议的人物,都经历了什么(一)

老安说军事 2024-05-30 13:44:38

本雅明·内塔尼亚胡,以色列的现任总理,这位充满争议的政治人物,一直是国际政治舞台关注的焦点。

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出生于1949年10月21日,出身于一个政治家庭,其父本齐翁·内塔尼亚胡也是一位学者和政治家,这样的家庭背景为他日后步入政坛打下了基础。

1967年,18岁的内塔尼亚胡在以色列国防军特种部队服役,凭借出色的表现和领导能力,他迅速晋升为上尉。

在服役期间,他并没有放弃对学术的追求,1971年,他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了建筑学学士学位。

两年后,他再次回到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管理学硕士学位,并在此期间前往哈佛大学深造政治学。

退役后,内塔尼亚胡加入了尤纳森反恐怖研究机构,并在其中担任要职。

这期间,年轻的他对恐怖主义深恶痛绝,也为日后的强硬立场埋下伏笔。

接下来的几年,内塔尼亚胡先后担任了以色列驻美国使团副团长和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

1988年,内塔尼亚胡首次当选为以色列国会议员,代表右翼政党利库德集团。

加入利库德集团后不久,内塔尼亚胡便获得了时任利库德集团主席、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沙米尔的赏识。

1988年至1991年间,内塔尼亚胡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这期间他积极参与以色列的外交政策制定,以及在国际舞台上为以色列的立场进行辩护等。

1991年,内塔尼亚胡升任总理府副部长,进一步接近权力中心。

这一年,以色列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因为第一次海湾战争爆发,伊拉克的萨达姆入侵科威特,

虽然以色列没有被直接卷入,但伊拉克向以色列发射了数十枚飞毛腿导弹,意图将以色列拖入战争,破坏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联盟

面对严重的安全威胁,以色列在国际压力下保持了克制,没有进行大规模报复。

1991年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而苏联解体后,大量犹太人移民到以色列,这在短时间内极大地增加了以色列人口,以色列政府需要让新移民适应社会,又要平衡原有居民的担忧和利益。

除此之外,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人之间的持续冲突,与黎巴嫩和叙利亚的边境冲突,内部政治不稳等等,都在困扰着以色列。

这一切,都被内塔尼亚胡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1993年,内塔尼亚胡在党内选举中脱颖而出,当选为利库德集团主席,标志着他正式成为该党的领袖。

这个位置使他有机会直接参与最高层的政治决策,并为即将到来的大选做准备。

1996年,内塔尼亚胡在以色列大选中取得胜利,成为以色列历史上首位直接由选民投票选出的总理,也是以色列的第27任总理。

他的当选打破了工党长期以来的主导地位,改变了以色列政治版图。

上台后,在经济政策方面,内塔尼亚胡推行了一系列被称为“新自由主义”的改革,比如国有企业私有化、减税、减少政府开支等。

在安全和外交政策上,内塔尼亚胡态度强硬,尤其是他提出的定居点政策,在国际上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什么是定居点政策呢?

所谓定居点政策,就是以色列支持犹太人在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建设居住区。

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是1967年六日战争中被以色列占领的地区,这部分地区被巴勒斯坦人视为今后国家独立时的主要领土。

而当时的国际社会也普遍认为这些地区属于被占领土,根据国际法,占领国不得在被占领土上进行永久性改变,包括建立定居点。

所以,联合国安理会曾多次通过决议,认定以色列在这些地区建设定居点违反了国际法。

实际情况其实更糟,因为定居点的建设使巴勒斯坦的领土被弄得支离破碎,严重阻碍了巴勒斯坦建国的地理连续性,减少了巴勒斯坦用于建国的土地资源。

并且定居点活动经常伴随对巴勒斯坦人土地的征用,导致房屋拆除和居民流离失所,从而激化了以巴之间的矛盾和暴力冲突。

但以色列方面坚持执行定居点政策,使巴以之间的冲突一直持续至今。

而那时候的内塔尼亚胡还是个新人,执政经验不足,表现也不尽人意,加上竞争对手指控他腐败等原因,使他在1999年大选中败给了工党的埃胡德·巴拉克,失去了总理职位,但并未离开政治舞台。

工党历来靠以色列阿拉伯选民的支持在大选中获胜,但由于巴拉克在处理巴以冲突时的策略失误,导致以色列的许多阿拉伯人不再支持他。

加上他在执政期间,以色列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并未得到显著改善,竞争对手的攻击,工党内部分裂等原因,导致他不得不引咎辞职。

时间来到2000年9月28日,以色列反对派政治家阿里埃勒·沙龙,访问了耶路撒冷老城的圣殿山,被巴勒斯坦人视为挑衅,引发了大规模的示威和冲突,称为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

起义初期,巴勒斯坦青年主要以投掷石块和燃烧瓶对抗以色列军队的冲突为主,但很快演变成包括自杀式爆炸、枪击、火箭攻击以及对以色列军事入侵等更为暴力的形式。

对于巴勒斯坦人的起义行动,以色列当局使用了坦克、轰炸机、搭载导弹的直升飞机等重型武器进行了攻击,并将这些事件指责为“恐怖袭击事件”。

在双方冲突不断,戴维营会谈失败,以及巴勒斯坦决心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共同因素下,促使以色列民众更倾向于选择持强硬立场的领导人。

2001年3月,沙龙就任以色列总理,上台后的政策也体现了这种强硬立场,他明确要求巴勒斯坦绝对停止一切反以行动,并接受以色列的存在。

沙龙就任期间,其提出的单边撤离计划,标志着以色列正式结束了对加沙地带几十年的直接控制,但仍保留了对加沙外部边界的控制和对空域及海域的管辖,但也算是对巴以冲突做出的让步。

2006年4月,沙龙因健康问题无法继续担任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于2006年5月4日接任总理职务,可奥尔默特在巴以问题上经常婉转表达一些“鸽派”观点,并且自身涉嫌多项腐败丑闻。

而以色列的政治环境是逐渐右倾化的,他与主流政治观点不合,加上腐败丑闻损害了他的政治形象和公信力(后被判刑),最终导致他在2008年辞去总理及前进党主席的职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内塔尼亚胡的重新上台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随着右翼政党在以色列的政治舞台上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内塔尼亚胡作为右翼政党利库德集团的领导人,自然受益于这一趋势。

时隔多年,内塔尼亚胡已具有足够的政治经验和领导能力,成为一位熟谙政治游戏规则的高手。

执政后的内塔尼亚胡做了哪些事?又如何让中东局势持续震荡的,我们下一篇文章继续讲!

0 阅读:3

老安说军事

简介:每天分享有趣的军事内容,聊聊新鲜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