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昌辉,本名韦志正,昌辉是参加金田起义后改的名字。“韦” 是典型的壮族姓氏,可清代史料却说韦昌辉是客家人,其祖上明初从广东番禺(今广州)迁徙至广西,后辗转落籍桂平。昌辉之父叫韦元玠,史料记载他“家资累万”,富甲一方,算得上是桂平紫金山麓金田一带的“土豪”。
据桂平地方志记载,金田村彼时有600多人口,其中姓谢的最多,有300左右,其次是黄姓,韦姓族人仅有百余人,且是“来人” ,即客家人、外来户,因此常受人多势众的当地土著谢氏、黄氏两大姓排斥、欺压。
韦家虽然“年收租谷数百担”,家境比较富裕,但因是客籍而遭当地大姓排挤,社会地位较低下,几代人连个秀才都未出过。韦昌辉自幼读书,“颇知文义”,他爹韦元玠为争口气,就花钱为长子昌辉捐了个国子监生,在大门前悬挂“登仕郎”(也有文献记载上书“成名进士”四个大字)匾额,炫耀乡里。韦元玠、韦昌辉的高调引发本乡蓝姓 秀才的嫉恨, 他带一帮酸秀才去报官,唆使官府将昌辉拘捕,罪名是“文凭造假 ”,违反科制,私挂“进士”牌匾。韦昌辉被关押数日,后其父纳银300两方才将其赎出, 自此因积怨郁愤不已,常思报仇。
彼时是清道光29年,即公元1849年,广东花县人洪秀全、冯云山已经在桂平金田一带发展了数千拜上帝会众,闹得有声有色了。据说冯云山刚进紫金山区传教,就已结识韦元玠、韦昌辉父子了。金田村是桂平县城进紫金山麓的必经之地,冯云山和韦氏父子同是客家人,有天然亲近感,他和韦昌辉都算读书人,能聊到一起,所以很早认识、交往,并不奇怪。
韦昌辉本来捐了个监生,却在家门上挂了个“进士”匾额,须知监生和进士差好几个档位,这罪名可不算轻了,韦昌辉被抓进去吃了好几天苦头,韦家有钱无势,强龙斗不过地头蛇,最终忍气吞声交了300两罚款了事。
拜上帝会大约就在这个时候向韦家伸出了热情的双手。骨干萧朝贵几番拜访韦昌辉父子,对于憋着一口气出不了的韦昌辉来说,萧朝贵伸出的“橄榄枝”无异于雪中送炭,当时拜上帝会众已经遍及桂平城乡,是一股毋庸小觑的力量,更是一棵足以倚靠的大树。
萧朝贵频频来访,殷勤备至,韦氏父子感动之余,不仅举族加入拜上帝会,还卖田卖屋, 将全部家产捐给洪秀全,是所谓“毁家纾难”。
道光29年8月,萧朝贵、杨秀清安排洪秀全住进金田村韦家老宅。8月23日,萧朝贵装神弄鬼,假借耶稣下凡附体口传其“圣谕 ”,韦昌辉被确定为上帝耶和华第六子,并与洪、冯、萧、杨等结为异姓兄弟。
韦昌辉不仅献出家产,还提供场地打造兵器,准备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众在金田村誓师起义,韦昌辉任右军主将,没几天改任后护又副军师。12月,在著名的永安建制时被封北王、六千岁。 韦是太平天国的开国功臣,首义六王(天、东、西、南、北、翼)中的五号领导人物。
金田村的韦家举族参加太平军,据说本村即附近的韦氏子弟“千余人”随太平军沿大湟江东下,后北上征战,从此再无一人得以返乡。
据记载,这些随太平军北上的韦氏子弟大多未能重返故乡。韦昌辉的弟弟韦志先(乳名亚孙)、韦志能(乳名韦十一)还未走出桂平就于1851年8月28日战死在紫金山险要风门坳;韦昌辉的叔父韦元珖则在1852年4月6日的永安突围战中在苏古冲被清军乌兰泰部打死;1854年11月24日,韦志能之子韦以德在湖北半壁山之战中阵亡; 韦昌辉的另一个族侄韦德琳则于1854年战死于安徽太平府 。韦家“子弟兵”中最能打的国宗韦俊(昌辉弟)、侄韦以琳等在天京事变后因迫于杨辅清、陈玉成等同袍的歧视、排挤乃至攻击,被迫率部投降湘军,关于他的结局有两种说法:一是太平天国灭亡后被曾氏兄弟所杀;二是曾国藩裁撤湘军后他辞官归隐,后来定居安徽芜湖乡村 。
本应成为清朝基层统治中坚的地主监生韦昌辉,为何成为反清力量的骨干分子?韦家这种家境较好、本应该成为清廷统治基础的地主阶层,缘何铤而走险成为太平天国的中坚?
史载,鸦片战争后,清廷割地赔款,财政严重匮乏,加上鸦片贸易导致巨量白银外流,使白银奇缺,导致用银子结算的田赋和苛捐杂税水涨船高,使韦昌辉家族这类典型的“耕读之家”饱受冲击。韦氏家族是广西南部俗称的“来人”,意思是从外省迁入的客家人,备受当地土著大姓世族的排挤、欺压,地方政府又与这些土豪沆瀣一气,因循颟顸,栽赃构陷,韦氏申诉无门,无处辩冤,最终逼得他们不得不走“非常途径” 以自保。
韦昌辉原本热衷科举,虽然功名不顺,但也花钱买了个监生,有行走衙门的敲门砖。但他被地方豪绅、当地官府一步步逼上绝路,最终只能向洪秀全、冯云山的上帝寻求公道。
由此可见,尽管太平天国所走的道路引发诸多质疑乃至非议,但其爆发的根源却在于清廷的腐朽和地方经济的崩溃,加上广西东南部日益激烈的“土客之争”,即使没有洪秀全炮制出来的“拜上帝会”,“官逼民反”也是必然之结果——之前两广多如牛毛、此起彼伏的天地会武装、家族武装抗暴、红兵起义,就是明显的例证......
[配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