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1920年,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和罗莎莉·瑞纳对一名九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了一项实验,目的是研究经典条件反射是否适用于人类。实验结果显示,小阿尔伯特对一些原本无害的物体(如白鼠)产生了恐惧反应。
1920年,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和罗莎莉·瑞纳进行了被称为小阿尔伯特实验的研究,目的是证明经典条件反射在人类和动物身上都有效。他们让一个婴儿对原本无害的物体产生恐惧,这种做法违反了现代伦理准则。
早在1900年,伊凡·巴甫洛夫就通过条件反射让狗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仅凭铃声就流口水。华生和瑞纳希望用类似的方法让人类产生反应,但实验很快出现问题。
他们成功地让小阿尔伯特对白老鼠、圣诞老人面具等物体产生负面反应。然而,在尝试逆转这种恐惧反应之前,阿尔伯特的母亲将他带离了实验,导致假设未能完全验证。
批评者指出,小阿尔伯特实验存在科学缺陷,今天被视为极不道德的研究,可能给无辜的孩子造成终生创伤,这一切都是为了科学的名义。
小阿尔伯特实验是什么?“经典条件反射”是由俄罗斯科学家伊凡·巴甫洛夫提出的概念,许多人即使不从事心理学也对此有所了解。巴甫洛夫通过实验证明,动物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对中性刺激(没有自然效果的刺激)做出反应。
在他的实验中,巴甫洛夫每次喂狗时都会让计时器发出滴答声。狗随后将这个声音(中性刺激)与食物联系起来。很快,巴甫洛夫只需发出滴答声,狗就会期待食物,即使没有给它们喂食。
受到巴甫洛夫研究的启发,华生和瑞纳希望在人类身上复制这一现象,于是进行了小阿尔伯特实验。他们向一个九个月大的男孩阿尔伯特展示了毛茸茸的动物,如猴子、兔子和白老鼠,阿尔伯特对此没有恐惧,甚至试图抚摸它们。
接着,心理学家在展示这些动物时,用锤子敲击钢管,发出响亮的声音,导致阿尔伯特哭泣。经过多次重复,阿尔伯特将响亮的噪声与毛茸茸的动物联系在一起,看到这些动物时便开始因恐惧而哭泣,即使没有声音。
阿尔伯特不仅害怕猴子、兔子和老鼠,还对任何类似的毛茸茸物体产生恐惧,甚至看到圣诞老人面具和家里的狗时也会哭泣。
华生和瑞纳原本打算逆转阿尔伯特的条件反射,但在他们有机会之前,阿尔伯特的母亲将他带离了实验。这使得阿尔伯特可能终生对毛茸茸物体感到恐惧,引发了许多伦理问题。
小阿尔伯特实验产生的争议关于小阿尔伯特实验的伦理辩论主要集中在华生和瑞纳对婴儿进行“条件反射”实验的方法,以及心理学家们的研究方式。首先,实验只有一个被试对象,这在科学研究中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根据《简单心理学》,产生恐惧反应被视为现代心理实验中不被允许的心理伤害。尽管该实验是在现代伦理准则实施之前进行的,但当时就有人对华生和瑞纳的实验方式提出了批评。
此外,实验结束后,科学家们未能解除阿尔伯特的条件反射,这也是一个问题。他们原本打算尝试“去条件反射”,即消除阿尔伯特的非理性恐惧,但由于阿尔伯特的母亲将他带离实验,华生和瑞纳未能实现这一目标。
因此,这种恐惧可能深深植根于阿尔伯特的脑海中,而这种恐惧在实验前并不存在。最终,美国心理学会和英国心理学会将这个实验视为不道德的研究。
小阿尔伯特的未知命运在面对批评时,华生试图解释他的行为,认为小阿尔伯特将来无论如何都会接触到令人害怕的刺激。他表示,起初他们对建立恐惧反应有所犹豫,但最终决定进行实验,并安慰自己这些恐惧反应会在孩子离开安全环境后自然出现。
然而,小阿尔伯特的真实命运几十年来一直不明,专家们对他的身份仍存疑。有研究认为,小阿尔伯特可能是道格拉斯·梅里特,他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一位护士的儿子。道格拉斯在六岁时因脑积水并发症去世,这使得实验的伦理性受到质疑,因为他的医疗状况可能影响了他对刺激的反应。
另一些研究则表明,真正的阿尔伯特是威廉·阿尔伯特·巴杰,他过着长久而快乐的生活,并于2007年去世。然而,他的亲属表示他对动物有厌恶,甚至在他来访时需要隔离家里的狗。
小阿尔伯特实验提醒科学家们,尽管研究有助于理解人类状况,但实验对象可能会将这些影响带入余生,因此必须谨慎对待伦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