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天子》主题曲里面有唱到“守业更比创业难”,历朝历代的太子就是皇帝确定下来的“守业人”,既然守业的难度那么高,那么对太子的教育肯定是至关重要的。
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也提到“天下之命,悬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所以很早的时候,其实古人就知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了。所以古时候太子的童年也得吃学习的苦,而且在有些朝代,或者说大多数朝代,这种学习的苦比现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苦要更苦。
商周时期就有过“伊尹放太甲”的记录,伊尹辅佐教导过商朝四代君王,其中太甲因为不遵教导甚至被放逐了三年,直到太甲做出深刻检讨才还政与他,这段检讨也被记录在《尚书》被后世铭记。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既往背师保之训,弗克于厥初;尚赖匡救之德,图惟厥终。”
等到先秦时期,教导太子已经有了专职,通常是少师、少傅、少保,与辅佐教导君王的太师、太傅、太保相对应,合称三公三孤。
汉唐两代帝王都是马上得天下,但是也都深知“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但是每个朝代崇尚的学术思想不一样,所以在对太子的教导上也会有些区别。
但是整体来说就是三类,第一类是讲君臣长幼的,比如《周礼》《孝经》;第二类是讲历代兴衰成败的总结,比如《尚书》《春秋》;第三类是讲治国用兵的道理,比如《六韬》《韩非子》。
所以太子要学的东西真的是非常广泛,而且还不能出现偏科,很多储君都是“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
等到了宋朝,大家都知道这个时期有很明显的“重文抑武”倾向,那这些文官对太子的教育肯定是要加码的。而且宋朝不仅仅是重点抓接班人的教育,连皇帝的教育也要一起抓。
宋太宗因此还设置了一个专门的听课制度——经筵。所以之前的朝代虽然太子时期读书苦,但是最起码登基了也就毕业了。宋朝这个是终生制,当时皇帝也毕不了业,宋朝的皇室教育,真可谓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
到了更近一些的明代,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发展,皇室的教育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内容也是愈发丰富起来,因此在明代太子八岁开始就要“东宫出阁讲学”,日讲、午讲、经筵,这个经筵就是宋代的那个,所以古代教育也是一次次加码啊,明朝太子读书也苦啊。
但是到了清代,对太子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变化,因为清朝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没有太子的。
清朝用的是秘密立储制度,也就是并不会将储君的人选公开,在对皇子的教育上一视同仁。这也算吸取明朝立嫡不立贤的教训,避免因为储君出现意外,而其它皇子又因为散养无法担当大任。
当然这种情况肯定也有弊端,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会加剧皇室兄弟之间的斗争,不过这也符合游牧民族的特点。因此清朝历代帝王在皇子时期那都是拼命表现自己的,三更天起来读书的那都是基本操作。
晚清虽然最后被列强摁在地上打,但是前面每任帝王确实没有特别昏庸的,整体教育成果还是不错的。
所以就算是古代的太子,拥有着全国最好的师资力量,但是更多时候教育的结果,还是取决于皇子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现在很多一味追求师资力量的家长,也可以先看看自己是否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