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大球盖菇轮作技术及其效益分析
_顾杨杰
水稻 - 大球盖菇轮作技术是利用水稻秸秆在稻田里种植大球盖菇、实现“一地双收”的一种生态高效种植技术模式。该技术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不仅进一步优化了上海市水稻秸秆综合利用体系,还有效解决了上海市土地紧张、经粮争地等问题,更减少了水稻生产上化肥和农药的投入,进入了“水稻生产 - 蘑菇培养 - 土壤改良”的良性循环和绿色发展之路。因此,该技术为上海市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开辟了新途径,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和示范推广。为促进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笔者对水稻 - 大球盖菇轮作模式的种植技术要点和生产效益分析总结如下。
1 水稻-大球盖菇轮作技术要点
1.1 大球盖菇栽培技术
大球盖菇菌丝生长温度为5~30 ℃,最适生长温度为 24~26 ℃,当温度低于 4 ℃或超过 30 ℃时均不利于菌丝生长,故若是利用种植早稻品种的冬闲田栽培大球盖菇,大球盖菇播种时间以10月—11 月为宜,头茬菇一般在播种60 d 后出现,12 月至翌年5月出菇;若是利用种植晚稻品种的冬闲田栽培大球盖菇,大球盖菇可在11月中下旬播种,翌年2月中下旬至5月出菇。此外,为促进大球盖菇早出菇、早上市,从而通过错峰上市实现优质高产高效,还需采用畦面覆膜、小拱棚覆膜等控温技术进行栽培。
1.1.1 栽培材料准备
选择优质的水稻秸秆对大球盖菇的栽培至关重要,宜选用清洁、干燥、新鲜的水稻秸秆,避免选用放置时间较长的水稻秸秆(秸秆可能已被微生物部分分解,不再适宜大球盖菇栽培;或秸秆里可能隐藏线虫、跳虫、霉菌等,会严重影响大球盖菇的品质和产量)。
1.1.2 铺 料
将干燥的水稻秸秆平铺成宽 70~80 cm、长度不限的畦,两畦之间预留宽50~60 cm的通道,以便于后期操作。水稻秸秆压实后厚度控制在20~40cm,用量控制在20~50 kg/m 2 。
1.1.3 原料预湿
为确保水稻秸秆湿度达到 70%~75%(最适湿度),可采用淋喷方式,对前期铺好的水稻秸秆每天喷水 2~3 次,连续喷水 3~6 d,且间隔 1 d 翻秸秆1次,以确保喷水均匀;或将水稻秸秆直接放在田边水沟或自制水池里浸泡,浸泡时间一般为1~2 d。
1.1.4 播 种
选择优良的菌种对大球盖菇的栽培同样重要,不宜选用老化菌种,宜选用菌丝长满袋后10 d内的菌种,将其掰成鸽蛋大小,按“梅花形”点播到两层料之间,穴距 10~12 cm、穴深 5~8 cm(或是轻捏菌种成颗粒状,然后均匀撒播在原料上),用种量以 500~800 g/m 2 为宜。
1.1.5 覆 土
播种结束后选取稻田土进行覆土(厚度以2~4cm 为宜),并调整覆土层的湿度至 30%~35%,然后加盖草帘、白膜等覆盖物(厚度以 2~3 cm 为宜),以保持覆土湿润,防止覆土干燥。
1.1.6 发菌期管理
发菌期要根据实时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创造有利于大球盖菇生长的环境条件,一般要求栽培原料堆温为22~28 ℃(温度偏低会使发菌速度过慢;温度偏高则会烧菌)、原料含水量保持在70%~75%,田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 85%~90%。同时,如遇连续雨天,要及时开沟排水,以防田间积水。
1.1.7 出菇期管理
出菇期是大球盖菇栽培中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要通过喷水、通风、光照调节等措施,确保大球盖菇出菇时的温度为12~24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 90%~95%,菇床覆盖物和覆土层要始终保持湿润状态。
1.1.8 病虫害防治
大球盖菇抗逆性强,病虫害发生不严重,故无需喷施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但在出菇前后,需及时拔除鬼伞等竞争性杂菌的子实体。3月初,因气温回暖,多雨高湿,在靠排水沟一侧易出现蛞蝓,需利用其晴伏雨出的规律进行人工捕捉诱杀(也可用10%的食盐水予以驱赶)。
1.1.9 采 收
大球盖菇在不同季节、不同温度下子实体表现差异明显(例如,在冬季低温时,菌菇生长速度缓慢,子实体个体粗壮,不易开伞,品质优良;在高温时,子实体个体细小瘦长、菌盖小,容易开伞、破碎,商品性差),温度适宜时,子实体生长速度很快(子实体从露出白点到成熟一般只需 5~10 d),推迟采摘就会错过最佳采收时机,进而影响菌菇品质,故需进行适时采收。一般以菌盖呈“钟”形、边缘内卷不开伞、菌膜即将破裂时为最佳采收时机(一般 10月初播种的,12月前后即可采摘上市),整个生长期可采收3~4茬。
采收时轻捏菇柄下部,左右轻轻旋转,避免伤及周边幼菇。采菇后随手整平畦面表土并铺好秸秆,并清除菌床上的残菇。鉴于采收后的大球盖菇呼吸作用依然很强,故采摘后要及时切除带泥菇脚再上市销售,或将大球盖菇进行杀青、盐渍处理后储存,以防菌菇劣变。
1.1.10 菌渣再利用
大球盖菇栽培后的菌渣利用率可达 100% 。菌渣中含有大量的有益菌、菌体蛋白、腐殖质以及 N、P、K 等营养成分。其中,有益菌可抑制土壤病害的产生,进而改善生态环境,蛋白质是氨基酸的可靠来源,大量腐殖质以及 N、P、K 等可改良土壤。
1.2 水稻栽培技术
1.2.1 选择适宜品种
按照上海市水稻种植习惯,结合大球盖菇生长特性,一般选择早熟国庆稻“松早香1号”进行种植,也可选择生育期适中的“南粳46 号”进行种植。
1.2.2 争取早播早栽
以早熟品种为例,在4月中下旬即可开始浸种催芽制盘,于 5月中旬移栽,9月中下旬收割完成。
1.2.3 科学水浆管理
薄水插秧,深水护苗,浅水促蘖;适时搁田控群体;孕穗期和扬花期要及时灌好“养胎水”和“扬花水”;水稻生长后期干湿交替,防止断水过早 。
1.2.4 做好病虫害防治
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原则进行病虫害防治,并做好病虫监测预警,同时还要根据病虫害发生实情,及时、准确、科学、安全用药。
2 水稻-大球盖菇轮作技术的生产效益分析
2.1 经济效益
大球盖菇产量高,以每 667 m 2 栽培 400 m 2 大球盖菇计算,每667 m 2 鲜菇产量可达1 500~3 500kg,且大球盖菇肉质滑嫩、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故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同时,大球盖菇的菌渣可作有机肥还田,不仅减少了水稻种植中的化肥使用量,降低了肥料投入成本,还有助于提高稻米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水稻 - 大球盖菇轮作技术的经济效益显著,不仅提升了土地种植的附加值,实现了“一地双收”增产增效,还助推了农业可持续、循环发展。
2.2 社会效益
大球盖菇的栽培技术简单粗放,种植、管理、采摘、分类等环节的技术要点简单易学;同时,利用农田进行水稻 - 大球盖菇轮作,能有效解决农民的就业和增收问题。因此,水稻 - 大球盖菇轮作技术的社会效益显著,是发展循环农业和实现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
2.3 生态效益
在水稻田中每种植667 m 2 大球盖菇,平均可消耗 16 666.67 m 2 、约 15 t的水稻秸秆,且大球盖菇可有效分解水稻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蛋白质等大分子营养物质,不仅避免了水稻秸秆焚烧严重污染环境的问题,还有效解决了水稻秸秆长时间大量直接还田难以被完全降解的问题。同时,大球盖菇菌渣保留了大量可被植物直接吸收的碳、氮养分和活菌丝体,可作为优质有机肥还田,实现以地养地。因此,水稻 - 大球盖菇轮作技术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实现了农业资源循环化、生态化利用,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从而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3 小 结
水稻是目前上海市种植面积较大的农作物之一,秸秆资源非常丰富,而秸秆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可再生的宝贵生物质资源。近年来,上海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利用、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不断优化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并稳定支持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利用,大力发展秸秆能源化、原料化利用。在此背景下,研究出水稻- 大球盖菇轮作技术,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水稻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还能促进农民增收、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该技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因此,该技术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