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丝绸之路,我们会想到两千年前那片广袤神秘的西域,想到那条从中国长安出发一路向西连接西亚和欧洲的国际贸易东西通道。
自从西汉汉武帝派遣张骞、卫青、霍去病文武双管齐下“凿空西域”,并在西域设郡制和都护府,这条长达6000多公里的贸易通道上人员与货物往来频繁,中西文化交流融汇,留下了许多足迹印记,使得后人产生无限想象。
想想在两千多年前,交通、科技还没有如今这般发达的情况下,这条需要穿越沙漠、高山、雪岭等艰苦恶劣环境的通道,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们是如何在这条通道上行进,带着沉重的货物去到遥远的国度进行贸易交流?
耶鲁大学历史教授、著名汉学家芮乐伟·韩森在她的著作《从敦煌到撒马尔罕》里指出,其实丝绸之路并非是一条平坦畅通的“路”,而是一个长距离穿越沙漠高山而不断变化并且没有标识的道路网络,而且常常会因为环境而改变路线。
连接起这个庞大的交通网络的,就是分布于这条通道上的一个个绿洲城市。上千年前,原住民、来往商人、外来移民、朝廷驻军、外国使团、僧人教徒……
各色各样的人聚集在这些城镇上,或是进行贸易,或是提供服务,或是进行监管,也留下了许多人类活动的痕迹。一处又一处遗址的考古发现都在向后世证明,这里曾经有过的繁华。
《从敦煌到撒马尔罕》一书便是围绕丝绸之路上的八处著名遗址的考古研究展开,包括:楼兰、龟兹、高昌、撒马尔罕、长安、敦煌、于阗、北京。通过大量的原始史料、遗迹发掘经过、文物考古研究等,讲述每处遗址在丝绸之路历史上的故事,还原当时当地的生活状态,也为我们揭开许多历史细节。
书中展示了丰富多样的原始史料,包括考古发掘出来的当时的信件、文书、契约等,以及一些历史名人的游历和探险记录,也见证了这条通道的状况和发展。
大唐高僧玄奘、元朝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20世纪初的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和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1993年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英军少校等人,在不同的时期,从古到今,走过这条通道的不同路段,有着各自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书写下丝绸之路上的一段段历史。
这条贸易通道上往来的货物量其实很小,虽然它被称为“丝绸之路”,但考古发现显示,丝绸只是货物中的一种,还有大量的其他种类货物,如矿物、香料、金属、马具、皮革、玻璃等。特别是纸最为常见,也给欧洲带去了巨大的文化科技影响。
虽然丝绸之路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发生衍变,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大力推动了中西文化艺术科技的传播与融合,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从敦煌到撒马尔罕》是韩森教授的名作《丝绸之路新史》的全新增补版,中文版由后浪汗青堂出品,曾一度绝版,一书难求。新版增加了50多件一手史料,并附有史料文献原文等内容。
书中详实丰富的资料和考证使得“丝绸之路”这个经典的文明符号更加具象化,为我们展开一幅跨越千年的壮阔辽远的中西文化交流历史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