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编剧王小枪今天在上海电视节中国电视剧发展论坛上的发言)近年来,温暖明亮、接地气、有温度、有感动的现实题材作品层出不穷。众多影视剧以贴近现实的题材进行创作,把观众带进了一个个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在咫尺的故事。反映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刻画人民的生活,讴歌人民的奋斗。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无数鲜活的故事素材都藏在生活的缝隙里,藏在泥土之间,藏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气里。剧作家自己首先应该做一把铁锹,把这些人物和素材挖掘出来。
《县委大院》是我从业十几年来,写过压力最大、难度最高的一个剧本。最初脑子完全是一片空白。整个故事是一张白纸,第一个字始终难以落笔,怎么写,写多长,什么都不知道。我创作《县委大院》的初期,做了很多的工作笔记,也写了从业以来数量最多的人物小传。这么做其实是因为心里完全没底,极其焦虑。说实话,每天都有“这件事情很可能会干砸了”的惶恐。怎么办?只能用笨办法。很多作家用走路的方法去写小说。编剧也同样可以用走路的办法去写剧本。哪些地是泥泞的,哪些是坚硬的,哪些要攀登,哪些要跨越,得走一遍才知道路的方向在哪里。走路的过程,收集素材的过程,积攒细节的过程,塑造人物的过程,就是抵达创作终点的过程。为了写这部剧本,在广电总局的支持和协调下,2021年5月15日,我从北京抵达江西省大余县,回头看已经过去了两年多,感觉就像是昨天一样。现在聊起这件事情无疑是很轻松的。但是刚到江西的时候和现在的心态完全相反,就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原因有很多,有北方人对南方的不适应,有新人初来乍到的不适应,有旁观者变为当事人的不适应,有着急融入新集体的迫切,还有一些挥之不去的孤独。尤其是最初的半个月,终日不见阳光的连绵雨季,无从下手的工作,推不开的窗户,打不开的门,与人、与事熟悉起来异常的缓慢,题材的陌生,灵感的匮乏,自我心态上接二连三的打击。我尽量去融入基层干部的集体,积极主动但一度不得其法。有时候夜里睡不着,也会发出疑问: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在此之前,我在写作《功勋之无名英雄于敏》期间,也曾走过一条很长的创作之路,最终才找到一条创作的心得,就是换位思考。《县委大院》也遇到了类似的难题。我就在想,如果我是梅晓歌呢?他从一个轻车熟路,有着安全感和舒适区的县城,调到了困难重重的光明县,从市里来的第一天夜里,他躺在床上,夜不能寐的时候,他在想些什么?不熟悉的人、工作、环境,不确切的未来。我尽力去体验着他的心境。第二天,我穿起白衬衫,站到大余县的县委大院门口,对一切一无所知,如同林志为一样。我也尽力去体验着这个他的心境。真情实感是最宝贵的。我跳进跳出,体验着所有人的心境:书记、县长、副书记、副县长、乡镇长、村主任,也包括各类群众,上访的、搬迁的、受污染和待就业的。“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这两句话是这部剧里的关键台词,也是创作道路上的一把钥匙。我曾经以为体验生活只是一句口号,曾经以为深入生活的意义是形式大于内容,曾经以为想象力可以解决一切。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写作经历的积累,实在是感触良多。此时此刻,我发自内心地认为每一个剧作家都应该扎根生活,深度体验生活和采访。只有真正深入生活,了解人物的内心,笔尖才能写出他们的悲欢离合,才能写出跟观众共情的激励与感动。这是我创作《县委大院》的来时路。也是一些发自肺腑的切身体会。【文/王小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