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这是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为人处世智慧。
它劝诫人们在为人处事时不要过于绝情绝义,要保留一定的分寸和余地,以便日后双方还能保持良好的关系或者有机会再次相见。
战国末期,秦国实施远交近攻战略,逐步蚕食周边国家,以扩张自己的地盘,秦国附近的魏国岌岌可危。
而提出这一战略构想的就是魏国人范雎。
此时的范雎已经贵为秦国丞相,并改名张禄。
他深受秦王的信任,秦王做什么决定都要找他商议。
魏王对秦国的军事威胁十分担忧,惶惶不可终日。
魏国丞相魏齐听说秦国丞相是魏国人,便派遣大夫须贾到秦国求和。
须贾、魏齐两人和范雎是有过节的。
范雎在须贾手下做门客时,被怀疑私通齐国,欲对魏国不利。
须贾向魏齐报告,魏齐不分青红皂白,就将范雎打了个半死,还将他的重伤之躯扔在厕所里。
后来,范雎侥幸逃脱,隐姓埋名,四处躲藏,辗转到了秦国,机缘巧合之下还当上了秦国丞相。
须贾并不知道秦国丞相张禄就是范雎,于是满怀信心地去到秦国。
范雎听说须贾到了秦国,心中大悦,心想: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闯进来!你们当初对我不仁,也别怪我对你们不义!
范雎故意把自己打扮得衣衫褴褛、穷困潦倒,去驿馆拜见须贾。
须贾听说有魏国人求见,就让下人引他到内室会面。
范雎低着头,缓缓走了进来,待走到须贾面前,他突然抬起头来,说道:“须贾大人近日可好,您府上门客范雎前来求见。”
须贾听后,大吃一惊,险些从椅子上摔了下来,赶紧起身说道:“你是范雎?你……你不是已经死了吗?”
范雎淡定地答道:“托大人的福,小人侥幸逃得性命,现在在秦国与人为仆。”
须贾这才缓过神来,仔细打量了范雎一番,发现他衣衫单薄,冻得直哆嗦,于是心生怜悯,把自己的茧绸大褂送给范雎,并留他一起吃饭。
因为这个送衣服的小小举动,范雎还是挺感动的,对须贾的怨恨似乎没有之前那么深了。
席间,须贾问范雎说:“听说秦王非常信任丞相张禄,我想见见他,不知可有何门路?”
范雎心下暗笑,却故作镇定地言道:“我的主人倒与丞相相熟,大人要见丞相,我现在就伺候您去见他吧。”
到了相府门口,范雎对须贾说:“大人请在此稍候,我先进内通报。”
过了一会儿,相府一名下人走了出来,传丞相命令,请须贾入内相见。
须贾见范雎进去,却没有出来,很是疑惑,便问道:“我那位朋友进去,为什么还不出来?”
下人惊愕道:“难得您不认识他吗?他就是我们的丞相呀!”
须贾听后,如在平地上遇到一记炸雷,脑袋瓜子“嗡嗡的”,半天回不过神来。
他心惊胆战地跟随来人步入相府,一见到范雎之面,就“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如捣蒜般边磕头边说道:“我须贾有眼不识泰山,得罪了丞相,请丞相饶我一死。”
范雎坐在堂上,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双眼紧紧盯着叩拜于地的须贾,半天没有说话。
须贾心下惴惴,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过了一会儿,范雎觉得将须贾羞辱得够了,就大声说道:“好了!不必再磕了。如果不是看在你今天送我袍子,对我还算有半分情谊的份上,我定然不会饶你性命!”
“回去告诉你们大王,要想求和很容易,只要割让土地,并且杀了贵国的丞相魏齐,就能免于刀兵之祸!”
须贾回到魏国,向魏王报告了此事,魏王畏惧秦国,答应割地求和,魏齐走投无路,只好自尽身亡。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会发现:
须贾做事留有余地,怀疑范雎私通外国时,没有立即惩处,而是向上级报告,秉公处置;后来在秦国遇到潦倒的范雎,又主动关心他、帮助他,因此范雎感念他的好,不仅没有报复他,还让他成功完成了外交使命。
而魏齐做事太绝,当得知范雎有私通外国嫌疑时,不做调查、不做分析、不做核实,直接严刑拷打,直欲致范雎于死地,所以范雎怀恨在心,一有机会就将加倍奉还。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
须贾饶了范雎就是放过自己,魏齐不饶范雎最终害死自己。
“山水总会有相逢”,我们待人做事一定要保持宽容和善意,将来都有可能遇到需要对方帮助的时候。
还是那句话,“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