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中央苏区对虎视眈眈的国民党展开了第四次反“围剿”斗争。
2月27日,敌52师向苏区进犯,他们依仗兵强力壮,竟毫无防备地就往前冲。孰料,他们刚来到一道山沟里,四面八方就传来了枪炮声,这时他们才明白,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中了红军的埋伏。
经过三个小时的战斗,敌52师被全歼,其师长李明被击毙,俘虏士兵无数。
战斗结束后,红军对被俘人员进行了统计和调查,按照红军的优待俘虏政策,凡是想要归家的都会领到银元作为路费,不愿意回家的则可以参加红军。
曾担任52师工兵营少校营长的何涤宙选择留了下来,因其是黄埔军校第二期学生,所以党中央领导对其十分重视。
1934年,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的周昆奉命调到了前线工作,由张宗逊接任其职位。
当时红军大学共有一百多名学生,每期学习时间为三个月,分为高级班和上级班。何涤宙就被任命为高级班的主要军事教员,这一点在张宗逊的回忆录中有迹可循。可见,党组织对何涤宙是十分信任的。
不久,国民党又发起了第五次“围剿”,红军却因为诸多因素不幸战败,党中央无奈之下选择了长征,何涤宙也在长征队伍中。
何涤宙在黄埔军校所学何专业资料没有相关记载,但从各位经历长征的将军的回忆中,可以看出何涤宙最擅长架桥,而他长征中的主要贡献也是架桥。
在长征路上,红军要经过许多大江大河,架桥就成为了最重要的事情。当中央红军来到乌江江边时,部队被湍急的河流挡住了去处,这时陈赓想到了何涤宙。
何涤宙的造桥能力的确很厉害,他先是用竹子编筐,里面装满大石头,同时在竹筐的周围捆上被削尖的竹竿,最后再将三四个这样的竹筐扔到河中。这样一来,被扔到河中的竹筐就会朝下沉入河底,尖锐的竹竿也会插进泥沙里,放置门桥的位置也就有了。
按照何涤宙想出的办法,战士们很快就行动起来,经过36个小时的奋战,一座贯通的浮桥出现在了乌江上面。
后来,肖劲光在其回忆录中写道:“在架桥等土木作业方面,何涤宙称得上是个专家。”
就这样,虽然何涤宙是一个国民党俘虏,但由于他在长征时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大家很快就忘记了他的过往。
何涤宙随红军一直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结束后,根据他的贡献,党组织决定接纳其入党。于是,何涤宙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可就在人们以为何涤宙会在革命事业中继续大放光彩时,他却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至今下落不明。
1936年,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林彪为红军大学校长,罗瑞卿为教育长,何涤宙为教育部主任。不久,何涤宙肖劲光请假到武汉看病,但此后他便不辞而别了。
关于何涤宙为何离开革命队伍有许多种说法,有人认为他死于非命,或许在外遭到了敌人的杀害,或者遭到土匪绑架和撕票,也或者病死在了某个不知名的地方;还有人说他到武汉后又重新回到了国民党的阵营中。
但无论哪种猜测,何涤宙确实是长征的功臣,他的造桥能力也毋庸置疑。通过许多将军对他的赞美之词来看,若他当初没有离开革命队伍,前途将不可限量。可惜的是,何涤宙就这样不知所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