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体育最大的作用是提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成为了职业体育和我们普通人之间的最大联系。然而在不涉及到为国争光、争金夺银这件事的时候,职业体育和我们普通人的关系似乎就割裂开了。国内的“内循环”的赛事缺乏爱国热情的加持,往往都活在金牌背后的影子里,成为了体制内自娱自乐的游戏。
上周,CTA中国网球巡回赛总决赛在澳门落幕,中巡赛也走过了第二个年头。在创办之初,这道考题也同样横亘在中巡赛面前:没有爱国热情维系的体育赛事,我们用什么来跟观众建立联系?
站在观众的角度,过去的国内职业网球赛事也确实乏味。就像一本花名册——不仅是扁平的,还是黑白的。我们更多时候只能看到冰冷的结果,和一堆不知是谁的陌生名字,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意义的确实也只有结果。
我想起杨笠在今年脱口秀大会上的一段话:人为什么会笑,就是当你喜欢的人说话的时候,不管他说什么你都想笑。网球也是这样,人类的本性就是更倾向于关注熟悉的事物。在中国女网的黄金时代,她们的对手也会被我们慢慢熟悉,这也一度让WTA的关注度在国内不逊ATP。
中巡赛的诞生,也终于让很多名字开始有了生动的面庞和频繁的曝光率。无论是官方摄影场内场外地记录球员的比赛和生活,还是抽签仪式球员身着华服惊艳亮相,中巡赛在传播球员形象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
首先让球员变成球迷们的“熟人”,才能让球迷们觉得这场比赛与自己有关。这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
不得不说,重复真的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当我们反复看到一个名字,就想去看看他的比赛;当我们看多了一个人的比赛,就会对这个人产生情感;因为情感,我们才会去关注比赛的过程,比赛的内涵,而不仅仅是结果。
当我们关注比赛的过程,网球就变得像电影一样生动。国际网坛也正是这样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输出自己的大片。“好电影”捧红“好演员”,“好演员”吸引大家继续关注续集,这才是一项赛事应该有的良性循环。都说文体不分家,文艺和体育的内核果然原本一样的。
中巡赛每天也在上演自己的电影,在我看来,国内的很多选手或许没有那么完美的球技,但很多人都有着生动有趣的性格和经历。比赛的级别有大小之分,但对于人性丰富内涵的展现和考验,小球员、小比赛也会有深刻的感悟。并不是只有“建国大业”可以震慑人心,幸福与痛苦、愤怒与欣慰、失落或满足...比赛是人生的镜子,家长里短也有五味杂陈。
两年时间里,中巡赛也开始有了吴易昺与特日格乐的“相爱相杀”得难解难分,也把白卓璇、袁悦从这里推向了更大的国际舞台,剧本的深度在随着时间的累积慢慢酝酿,在未来可能还需要更好的“导演”去发酵,但至少现在,中巡赛已搭好了完整的舞台,“演员”请就位!
我很喜欢中巡赛的slogan——“找到你的热爱”!对于观众来说,大家对于网球的热爱,是来自于我们从比赛中所汲取到的力量,让我们在面对这美好又残酷的人生时,坚强又乐观。让观众找到这样的热爱,才是真正把我们同网球紧紧连在一起的纽带。
而对于中巡赛的主办方和所有中国网球人而言,网球在过去并不是一个“来钱快”的行当,从事这个行业大多是怀揣着对于网球的热爱和理想的。我们期待借由中巡赛的发力,形成真正市场化的健康网球生态,让这些热爱,不被残酷的环境磨灭辜负。
在中巡赛创办之初,也有不少人担心这些梦想是否“空中楼阁”?两年过去了,很多小信号给了我们积极的反馈。
过去球迷群里大家只讨论参加国际巡回赛的几个中国球员,而现在更多的名字被大家记住。甜美可爱的00后选手王美玲在中巡赛大放异彩后,居然接到了两个商业代言。在中巡赛的第一年里,我们害怕国内的网球明星缺席,但是现在,中巡赛开始自己制造自己的明星。
今年刚刚在“天天有网球”业余团体赛出战的15岁业余小选手白文博,过了几天就出现在了CTA800的赛场与吴易昺隔网相对。中巡赛创办时希望打破职业和业余的壁垒,创造一条顺畅的上升通道的目标,似乎已经开始有了回响。
所以,回到我们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我们用什么和观众建立联系?也许中巡赛自己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当中巡赛一点一点践行两年前的初心,它也会凭借自身影响力慢慢革新着大众的固有思维,和观众产生互动与共鸣。
未来的中巡赛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从一项职业赛事变成“我们的”赛事,从而和我们每个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然,一切尚需要时间的氤氲,但千万不要忘记为中巡赛这一点一滴的进步而喝彩,因为这里也能找到你的,找到我的,找到我们共同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