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巴菲特卖出苹果的新闻刷屏,根据伯克希尔发布的10-Q报告,二季度已将持有苹果公司的股份由一季度的7.89亿股,减少至4亿股,持仓幅度下降接近50%。
此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市场的各路猜想,有人觉得老巴开始看空美国股市,正在逃顶;也有人说主要是苹果涨过头了,价格过度高估,价值投资也是需要落袋为安的。
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呢?
首先,从严格意义上讲,苹果只是巴菲特股票投资部分的第一重仓股,并非以讹传讹中的老巴将半数资产都押注到了苹果。
与一般人的印象不同,伯克希尔的投资主体其实并不是二级市场的股票,而是直接收购私营企业,如果算上私营企业部分,苹果持仓最巅峰时,也只占到伯克希尔投资体量不到5%的份额。
这笔有关苹果的建仓始于2016年,从2016年1月1日至1月31日,伯克希尔-哈撒韦买入了近8600万股苹果股票。
随后,伯克希尔继续加大买入规模,在2017年12月31日,该公司已持有1.653亿股苹果股票。此后,只要出现机会,老巴就不断的买入苹果,直至成为其股票投资部分的第一大仓。
伴随老巴建仓苹果,当时存在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说法,大概是说按照老巴的一贯作风,不太会去碰科技股,很可能因为年事已高,公司的决策权渐渐落入了其他人手中,才有了这笔建仓苹果的操作。
事后看,此猜测纯粹属无稽之谈,2018年巴菲特曾公开表示:“我们购买苹果股票就是为了一直持有,......可以的话我甚至希望能够将苹果的股票100%全部买下来。我很喜欢苹果的业绩表现,也很喜欢他们管理层的思维方式。”
显然,这是一笔完全出自老巴个人操持下的投资。
如果撇开科技股的外衣,此时的苹果其实也非常符合巴氏风格。
1、早已度过了创新成长期,消费属性日益凸显,完全具备老巴所推崇的消费垄断特质,业绩确定性极强。实际上从IPhone4之后,苹果并没有太多的巅峰性创新,与其说是科技股,实则更像消费股。
2、如上图所示,建仓时苹果正处于阶段性低谷。当时库克接手后,iphone6销量口碑不佳,很多人对新CEO不太看好,市场态度较为迷茫,股价也经历了月线级别的大幅回落,PE值仅为15倍左右,极其符合一贯的逆向原则。
从后来的表现看,这笔投资显然是成功的,上图红箭头处是初次建仓位置,此后苹果一路上涨,老巴轻松将几倍收益收入囊中。
进入2024年之后,苹果依然一路高歌猛进,PE值也随之上升至32倍左右。这个时候,老巴突然违背了亲口提出一直持有的初衷,开始派发筹码,选择了大举卖出,其实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因为32倍PE的苹果,对照近年来的增长速度,虽然称得上价格昂贵,但如果要说极度高估,明显还不至于,而极度高估才是老巴给股票划出的卖出门槛,而不仅仅只是高估。
事实上,老巴很多二级市场持仓一直都未曾有过卖出操作,例如可口可乐、宝洁,说32倍PE的苹果已经被高估,难道28倍PE的可口和26倍PE的宝洁就不被高估了吗?
其实真正的答案,老巴在一季度首次减持时,就亲口明示过:
一是为增加现金头寸;
二是如果未来美国政府为了弥补不断上升的财政赤字而提高资本利得税,那么今年出售“一些苹果”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伯克希尔股东。
前者说白了,不看好美股的长期逼空行情,牛市中不断积累并增加现金头寸,以备熊市之用,卖出部分苹果之后,现金储备由1300亿,逼近2800亿。
后者相当于是在合理避税,为了同时快速实现增加现金头寸以及合理避税这两个目的,也只有减持苹果这样的大块头才能立竿见影,若是卖其他小块头股票,不但效果不明显,而且耗时又耗力。
这或许才是老巴的真实意图所在。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