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阶段 毛泽东(1945年6月---1976年9月9日)
1945年中共七大终于召开,此时间隔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已经足足过去了十七年之久。
正式接替张闻天总书记职位的,是众望所归的毛泽东。之前王稼祥已经带回,共产国际对他认可的消息,终于去掉了遵义会议上,“毛泽东事实上成为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核心”的,“事实上”三个字,从此开启了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 ”的时代。
而毛泽东接班人地位的取得,无疑也是所有中共领导人中最曲折的,当然,这也反向塑造了了,其最坚韧的品质和最雄浑的气度。
毛泽东一大时候就是全国13名代表之一,此后到六大差不多都是中央委员级别,以后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得到孙中山的赏识,做国民党的代理宣传部长,在湖南做党代表时的发起的群众运动,使湖南成为近代中国革命中心之一,都表现了他出众的文笔功底和组织能力。
但这段时期的他,大都处在领导核心之外,不足以使他获得接班人的地位。在党内,论陈独秀的赏识栽培,他不如张国焘,论“根正苗红”,他比不上留苏派,论人格魅力引发的人气,他逊于周恩来。
尤其是在苏联背景浓厚的中共早期,没有行动或言语上的亲苏表示,无疑是个致命伤。
因此,权力和地位往往是不可分割的,“在其位才能谋其政”。此时的他,即使把《资治通鉴》再读上一百遍,在对自身不利的大环境下,对中国问题的深刻认识,对权力艺术的得心应手,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毛泽东的希望和转机出现,在他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个“山头”做大以后。
央视曾今拍过一部《寻路》,讲的就是国共合作失败到根据地时期宁都会议的毛泽东的故事,虽然在豆瓣上的评分不高,但私人觉得比起充斥荧屏的抗日意淫剧强多了。
邓小平以政治上的“三起三落”为世人称道,其实毛泽东也有三次,恰恰都发生在奠定自己接班基础的井冈山时期,下面引用《党史博览》上的一段文字:
纵观毛泽东一生,共有三次被剥夺权利的经历:一次是1932年10月,在江西宁都小源村召开的宁都会议上被中央夺了权;还有一次是在中央苏区被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中央最高三人团夺了权;而较早的一次就是1929年6月22日,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上陈毅对毛泽东的“夺权”。
即使后来“让自己憋了一口气”七千人大会,和“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林彪叛逃事件,虽然一度让其气馁。但彼时的地位,已非昔日可比。因此井冈山时期的遭遇,恐怕会让毛泽东记忆最为深刻。
与上海中共中央,自顾顺章叛逃后的风声鹤唳相比,井冈山的欣欣向荣,的确会让很多人心生向往,但是由于“山大王”这个名字本身的复杂性,和毛泽东一贯的强势性格,使中央部分领导同志,恐怕走向了旧式农民起义的路子。
而且由于势头发展太快,即使在井冈山内部,也有思想不完全一致的同志。肃清AB团引发的中共历史上第一次的富田兵变,公开打出了“打倒毛泽东,拥护朱、彭、黄”的旗号。
这和后来延安农妇伍兰花,和大跃进时刘桂阳喊出同样的口号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一方面,此时的他立足未稳,一方面,军队是政权的命根子,“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里取得的”,兵变,在任何时候,都是关系政权生死存亡的大事。
此后一段时期,毛泽东在红四军七大,赣南会议,宁都会议先后被批判直至打倒,最后被“投置闲散”,离开自己一手创建的井冈山根据地权力核心。
应该说,如果前期毛泽东未进入核心领导层是因为力有未逮,现在自己白手起家,含辛茹苦创造的井冈山也要“易手转人”了,无疑打击非常沉重。
特别是宁都会议他被迫退出前委,又患上了严重的便秘,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双重打击,使得他曾一度十分自卑,“感觉自己像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鬼都不会上门”。而此时不对自己“落井下石”的林彪,邓小平,他都铭感于心。
直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所引发的严重危机,才使得中央不得不重新使用毛泽东,当然此时仍然仅仅看重的是他的军事才能,以试图摆脱蒋介石的围堵困境。
至于他的理论水平,真正发挥出来还是要等到延安时期,因为“马列的书,他的确没有别人读的多”,当然也由于在战争时期,掌握了军事就掌控了局势,但是如果文家市会议上提出的“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是取得政权必要前提,那么此时体现的“党指挥枪”无疑是稳固政权的强大支撑。
这里并不是说的是“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或者是“不是国军无能,而是共匪太厉害”的诸如此类的俏皮话。然而在对手一下子跌到,无疑是自己的机会,毛泽东看到也抓住了这次机会。
但此时毛泽东的地位还不稳固,应该说只是跻身于前台,并不能控制于幕后,因为共产国际还是具有“神一样的存在”,搞得不好就会落下个“不懂马列”、“数典忘祖”的坏名声,张闻天安然做了“虚君”之久。
直到延安时期的知己,刘少奇提出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结晶”,才为毛泽东最终控制局面,制造了法理基础。
因此可以看到,最终“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的是毛泽东”而不是前面曾今出现的瞿秋白、王明、张国焘甚至陈独秀,无非是大家都犯过错误,但是其他人或选择避世,或者选择转行。
唯有毛泽东能够打而不倒,倒而不焉,焉而不萎,脱离了一股书生气,注入了一股江湖气,这样的人在组织中无疑是最有市场的。温厚的朱德,谦忍的周恩来,淡泊的张闻天,一起围绕毛,组成了史上最强创业团队。
因为一个团队需要一个领导就够了,如果大家都去做人而不做事,团队最终无疑是要失败的。
后来有唐德刚之流说毛泽东“醉于权谋,精于权术”,我想说的是真相就在于历史本身,只是很多时候我们都有逆反心理,宁愿去相信一些噱头。
主席用的,更多还是光明正大的阳谋,靠勾心斗角,只是出一些小聪明,难形成一种大智慧,和三姑六婆泼妇骂街还行,能取得天下?
李宗仁后来在回忆录中说,“往往我在着了蒋总统的道,独自发闷气的同时,竟暗自生出些许佩服他的策略来”,其实说的就是,在成功者面前,普通人往往会在是迷惑的时候,自动的选择渺小。
在毛泽东晚年总结自己人生的时候,他说“一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是推翻了蒋政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另一个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因此,围绕革命江山后继有人,同时也保证文革的解释权。
他结合党的需要,回顾了自己的奋斗历程,只不过这次是他作为主角,开始了一次又一次遴选接班人的活动。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