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炳不是害人的黄蜂刺,而是大宋忠臣?作者早已表态

自说文史 2020-01-16 21:10:27

本文前提:如今,很多读者都不喜欢《水浒传》,因为觉得书中有不少血腥和暴力的情节。另外,一些读者也不喜欢宋江、林冲等人物,因为不喜欢,他们还会肆意批判、辱骂。有些读者为了贬低宋江,甚至会强行洗白和他有仇,或者被他杀掉的人,黄文炳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网上不少文章认为,黄文炳不是害人的黄蜂刺,他办事能力强,能很快发现宋江的反诗,还能发现假冒蔡京的书信,最后被宋江所杀,堪称是大宋忠臣。

这种观点,真的有道理吗?个人认为没有。原著中,作者早已说过黄文炳的为人,这是不容置疑的。接下来,就从原文出发,看看黄文炳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黄文炳到底是什么人

黄文炳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原著中有提到,他刚一出场,作者就做了详细介绍。

城中有个在闲通判,姓黄,双名文炳,这人虽经读书,却是阿谀谄佞之辈,心地匾窄,只要嫉贤妒能,胜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专在乡里害人。闻知这蔡九知府是当朝蔡太师的儿子,每每来浸润他,时常过江来谒访知府,指望他引荐出职,再欲做官。也是宋江命运合当受苦,撞了这个对头。

从这段作者旁白中,至少可以知道两点。

其一,黄文炳本身就是个小人。黄文炳不但对上司阿谀奉承,而且心胸狭隘,嫉妒那些比自己本事强的人。更可恶的是,即便那些不如他的人,他也不放过。“专在乡里害人”,就这六个字,足以说明黄文炳的为人了。

其二,黄文炳当时不做官,是在闲通判。之所以接近蔡九知府,是因为他知道蔡九知府是蔡京的儿子,他希望能通过蔡九知府再度做官。这里的“浸润”,意思就是讨好别人,奉承别人。说白了,黄文炳是想做官,所以才巴结蔡九知府。

蔡九知府是什么样的人呢?和他爹蔡京一样,不是好官员。

第三十七回,蔡九知府刚出场时,作者也有介绍,说他是蔡京第九个儿子,“为官贪滥,做事骄奢”。由此可见,蔡九知府也不是个好官。蔡京和蔡九知府这样的德性,黄文炳还非要奉承他们,他能算好人吗?

要知道,这些可是作者的旁白,不是书中人物说的话。作者的结论能推翻吗?这一部分并没有曲笔或者春秋笔法,如果连作者的旁白都不可信,那就太可笑了。

事后,蔡九知府说让家尊(指蔡京)面奏天子,给黄文炳升官和富贵时,黄文炳还拜谢说“小人终身皆托于门下,自当衔环背鞍之报”。

从上面这些能看出来,黄文炳处理宋江写反诗之事,根本不是为了朝廷,也不是出于忠心,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巴结蔡京父子,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这样的黄文炳,说他是好人,说他是大宋忠臣,怎么令人信服?

宋江反诗事件的真相

宋江在浔阳楼喝多了酒,加上他感慨自己一生不顺,所以写了一首词和一首诗。其中,诗的最后两句是“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黄文炳认为,宋江这是要超过黄巢,这是反意。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宋江当时不过是一个囚犯,哪有什么资格去造反?就算他想造反,又靠什么造反呢?他不过是喝多了发泄心中不满而已。宋江之所以不满,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很有才能,之前做个小押司已经够憋屈了,现在更是小吏都做不成,只是个囚犯。

纵观宋江的一生,他也不可能有反意。

宋江被发配江州前,父亲宋太公特意交代:如果经过梁山时,晁盖等人劝宋江入伙,一定不要去。因为去落草的话,或许在山上很自在,但名声不保,也很难翻身;而如果去服刑,则苦一段时间后还可以有清白之躯。

宋江后来统帅梁山近十万大军,战将百余员,他曾两次打败童贯,三次大败高俅,最后甚至生擒了高俅。如果宋江要反,早就会反了,可他不仅没有造反,相反他还选择了招安,为了招安他还去找宿太尉,找李师师等人。

这时候的宋江都没有造反,身为囚徒时的宋江,又怎么会造反?连蔡九知府看到宋江诗后,也认为他一个配军,翻不起什么大浪。所以,那首诗根本不是反诗,就是宋江酒后发泄的话罢了。后来戴宗问宋江,宋江也说酒后之事根本不记得了,可见他的确醉了。

所谓“敢笑黄巢不丈夫”,是因为宋江认为,黄巢身为大唐子民,不应该造反。宋江从小接受儒家文化,加上父亲对他的影响,他始终认为,皇帝是没错的,自己更不能造反。水浒这本书,反应的也是好汉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比如阮小五和阮小七,上了梁山,对付何涛时,唱的歌谣分别是“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先斩何涛巡检首,京师献与赵王君”;鲁智深反对招安时,说的也是“奸臣当道,圣聪蒙蔽”,他们都没说皇帝昏庸。

总之,宋江写的根本不是反诗。黄文炳是为了自己,所以陷害宋江。

旁人对黄文炳的态度

通臂猿侯健在无为军打听之后,回来告诉宋江几件事。

首先,黄文炳“只是行歹事,无为军都叫他做黄蜂刺”;其次,黄文炳有个哥哥叫黄文烨,因为乐善好施,常常帮助别人,所以人送绰号“黄佛子”,黄文烨看不惯弟弟经常做坏事,所以会骂他,这次他就骂黄文炳“又做这等短命促掐的事,于你何干,何故定要害他?倘或有天理之时,报应只在眼前”。

两下一对比,就可以发现黄文炳的问题了。

一些人说,这是侯健所说,根本不知道是否真实。试想,如果黄文炳真是好人,侯健何必把他说得那么坏,却把他哥哥黄文烨说得那么好?最后,黄文炳全家被杀,黄文烨家没有。如果黄文炳真的是好人,宋江难道不怕黄文烨说出真相吗?何不一起杀了,以绝后患?

真相其实很简单,黄文炳就是坏人,而他哥哥黄文烨则是好人。

最后,黄文炳全家被杀,作者又特意交代:众好汉把他从前酷害良民,积攒下许多家私金银,收拾俱尽。这也是作者在旁白中所言,由此可见,黄文炳之前的确害死过好人,还贪了人家的钱财。

如果说黄文炳真是忠臣,一切都是为了朝廷,那他即便被杀,也是问心无愧的。他也应该会痛骂宋江,这样才能显着他的气节。可是,黄文炳被捉之后,既没有骂宋江,也没有问心无愧,反而直接说一句“小人已知过失,只求一死”,毫无气节。

瞧瞧,黄文炳直接认错了。如果他真的没做错,即便不骂宋江,又何必认错呢?

作者对黄文炳的态度

其实,看书应该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和我们不一样,如果只是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古人作品,是不够客观的。

那么,作者对黄文炳又是什么态度呢?除了前面提到的旁白之外,还有几首诗。

黄文炳死后,有一首诗,即:文炳趋炎巧计乖,却将忠义苦挤排,奸谋未遂身先死,难免剜心炙肉灾。而在之前,作者还有一首诗,是:堪恨奸邪用意深,事非干己苦侵寻。致将忠义囚囹圄,报应终当活剖心。

这两首诗不难理解,意思都一样,那就是黄文炳坑害忠义之人。

据此可知,作者的态度,黄文炳就是小人,他坑害忠良,前面也已经说了出来。如果读者非要说“站在黄文炳角度来看,他做的没错,他就是大宋忠臣”,就不够客观了。

还是那句话:读古典名著,一定要站在作者角度,考虑到时代背景,不要圣母心,上帝视角,更不要以今天的角度去批判古人,如果心中已经认定宋江等不是好人,难免会偏见成见。

0 阅读:9

自说文史

简介:读史者,增阅历、知贤佞、通古今,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