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征期间,主席慧眼如炬,判断出“南下是死路”?

伩蕊历史加油站 2024-09-21 13:26:4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

长征途中,红军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岔路口:是南下寻求生机,还是北上冲出重围?

部分领导层看着南方的绿洲蠢蠢欲动,毛主席却一眼看穿了这条路的凶险,断言“南下是死路”。

他的独到见解,究竟基于何种深谋远虑?这场命运抉择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惊心动魄?

一、南下还是北上?长征路上的惊险抉择

长征初期,红军陷入了极其艰难的境地。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开始了长征这段充满艰险的旅途。

行军途中,面对的是国民党重重围堵,环境极其恶劣,红军的前路一片迷茫。就在这时,红军领导层内部出现了关于行军方向的争议。

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往南走。南方有温暖的气候,丰富的物资,甚至可以找到国民党防线相对薄弱的地方,建立新的根据地。

这个提议乍一看还真挺有吸引力:红军已经疲惫不堪,向南可能找到休整的机会,而且南方的环境相对熟悉,不像北方那么严酷。

然而,就在大家还在犹豫不决时,毛主席站出来说:“南下是死路一条。”

他的话让不少人心里一惊。怎么就死路一条呢?南边看起来也没那么危险啊!

主席这么说,可不是信口开河。他凭借多年的革命斗争经验,早已看透了背后的凶险。其实,当时的形势对红军来说,绝对称得上“九死一生”。敌军不仅兵力雄厚,而且在交通线上布下了天罗地网,稍有不慎,红军就可能全军覆没。

主席这番话背后,隐藏着他对全局的深刻洞察。南下意味着什么?

首先,南边是敌军的重点防守区域,一旦红军南下,就会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而且南下的地形复杂,丛林、山地多,敌军早已在这些地区布下了防线,红军想要突围,无异于以卵击石。即便一时成功,也可能陷入被动,缺乏后援。

南下,根本不可能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更不用说持久作战了。

毛主席的判断不仅仅是对军事形势的分析,更是对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清醒认识。

红军当时在战略上处于劣势,装备和补给都非常困难,根本无法在敌人严密封锁的南方立足。而如果选择北上,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北方地广人稀,国民党军队的防线相对薄弱,红军有机会通过灵活的战略转移找到新的出路。

二、慧眼识破死路:毛泽东的战略眼光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这么坚定地选择北上呢?

当时的中国,抗日救亡已经成为全民族的紧迫任务。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逐步加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毛主席敏锐地意识到,抗日战争的爆发已经不可避免,红军需要寻找一个有利的战略立足点,来支撑未来的抗日斗争。

选择北上,首先可以远离敌军的主要围堵区域,为红军争取主动权。北方地区相对辽阔,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分散,红军可以通过机动灵活的战略,避开敌人的主力部队,逐渐建立起根据地。

而且,北上还可以和其他红军部队会合,汇集更强大的力量,为下一步的斗争做准备。

更重要的是,毛泽东认识到北上有利于接近抗日根据地。当时,抗日救亡的呼声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高涨,北方的山西、陕西等地存在着较强的抗日力量。

红军北上,既可以借助当地的抗日力量,也有机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框架下壮大自己。这是毛泽东战略眼光的高明之处,他不局限于眼前的困难,而是长远寻找未来的发展方向。

再看南下的风险。毛泽东判断,南下意味着要在国民党严密的包围圈中寻找突破口,风险极大。

而且,南方的政治环境复杂,敌军势力强大,即使红军能够成功建立根据地,也会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更何况,南下还可能与日军的侵略方向相交,处境将更加危险。

毛主席的战略眼光在于,他始终从全局出发,考虑红军的长远利益,而不仅仅是眼前的一时安危。他深知,红军需要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来发展,而不是被困在敌人的包围圈中。北上不仅为红军争取了时间和空间,也为日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三、事实胜于雄辩:北上开创胜利之路

毛主席的决策很快得到了验证。红军在北上的过程中,尽管历经千辛万苦,但最终成功突破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进入了西北地区。

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与红十五军团、红二十五军会师,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封锁。这不仅为红军赢得了宝贵的战略转移时间,也为他们找到了新的革命根据地。

北上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红军翻越雪山草地,忍受着严寒、饥饿和疾病的折磨。在行军途中,敌人的围追堵截、复杂的地形环境,都对红军构成了巨大的考验。

北上后,红军得到了喘息和发展的机会。陕北作为新的革命根据地,成为日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重要支撑点。

在陕北,红军不仅保存了实力,还进行了整编,形成了更加坚强的战斗集体。更重要的是,陕北根据地与华北的抗日根据地相连接,为红军与抗日力量的合作提供了条件。

这一战略布局,为中国人民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上后的事实证明,主席当时的决策是多么英明,选择南下的风险有多大。

当时在极其复杂的局势中,若不是主席等人做出了决定红军命运的关键选择,带领红军走向胜利,如今的中国还不知是个什么样。

正是这种非凡的战略眼光,使得中国革命在最黑暗的时刻,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通过这段历史,我们更能理解什么叫做“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以及什么叫做“慧眼如炬”。

参考资料: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2016-08-01新华社

1 阅读:255

伩蕊历史加油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