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周金文族徽中,有如下这样一个族徽,其形象如伸出口的舌头,舌头前端分叉,好像蛇信子,一般释为“舌”,以“舌”为族徽的氏族,被称为舌族。
商代晚期器《舌方鼎》(《殷周金文集成》1220).铭文:“舌”。“舌”为族徽。据王长丰《殷周金文族徽研究》的统计,带“舌”族徽的青铜器物有32件之多,在晚商社会中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舌亚韦爵》(《殷周金文集成》8788),铭文“舌亚韦”。亚,武官官职名;韦通卫,意为保卫,也是职官名,说明舌族有人在商王朝担任过亚的职官和卫的职官。也说明舌族和商王朝有密切的关系。
从舌族的复合族徽来看,和舌族关系较密切的有:菱形族、艅族、曾*族、戊族等。
商代晚期器《艅舌盤》(《殷周金文集成》10035),铭文:“囗艅舌”,囗,不识,象菱形,应为族徽,暂称为菱形族。艅,族徽。《艅舌盤》铭文表明菱形族、艅族和舌族存在某种关系。
《舌戊觚》(《殷周金文集成》7161),铭文:“舌曾*戊”,第二字不认识,张军涛《殷商舌族考》中释为“曾”,存疑。《舌戊觚》铭文表明,曾*祖、戊族和舌存在某种关系。
关于舌族的性质,文献可能有模糊的记载。前文说道舌族的族徽形象“如伸出口的舌头,舌头前端分叉,好像蛇信子”,这可能就是《山海经》中记载的“歧舌国”。《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歧(反)舌国在其东,(其为人反舌)。一曰在不死民东。”“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歧(反)舌东,为虚四方。”郭璞注云:“其人舌皆歧,或云支舌也。”《吕氏春秋为欲》中记载:“蛮夷反舌殊俗异习之国。”商周时期称东方之民为夷,南方为蛮,歧舌国可能为蛮族。
关于舌族的地望,考古发现证明其地望应在今河南省郑州市西北郊及荥阳市广武镇小胡村一带。1993年在郑州黄河大观出土3件带“舌”族徽的晚商青铜器。距黄河大观3公里左右的广武镇小胡村在2006年7月——9月发现了众多晚商墓群。2007年1月5日《中国文物报》报道了小胡村晚商贵族墓地情况,墓中出土的带铭铜器中中,带“舌”族徽的器物最多。报道指出,“该墓地在墓葬形制、葬俗、族徽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无疑,这里应是一处晚商时代舌族的族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