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基础中的基础,在中小学阶段,语文就是第一大主科,占总课时的21%以上。语文作为“工具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前提。而语文知识都浓缩在语文教材中,足以见得语文教材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通过语文学习语文,会让学生头脑变得清晰,说出有条有理的语言。说起语文教材,很多人会先想到语文教材中的顶流鲁迅,对于80后、90后来说,鲁迅的作品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影响了一代人。但家长们发现,现在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变少了。
语文教材大规模删减鲁迅作品?人教社正面回应
前不久教材插画和内容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多家长了解到教材的重要性。因此,当发现部分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消失,纷纷提出质疑。
鲁迅,原名周树人,相信大家对于这位我国近代著名作家、思想家并不陌生,他书写的小说、散文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发人深思,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因此,他许多小说片段和散文被选入语文教材,供学生学习。
然而经过语文教材内容不断调整,有些鲁迅作文被删减,反而加入许多外国文章,还有一些编排教材人员自己的文章,这样的操作,引起众多家长不满。
面对家长的质疑,人教社正面给出回应,表示中小学语文教材虽然经历多次调整,但鲁迅也一直语文教材选入作品最多的作家,鲁迅作品一直占据教材重要位置,从未大规模撤离教材。
并且还举例说明,初中语文教材中共有7篇鲁迅作品,高考语文教材中有五篇,其中包括散文、小说和杂文。除了课文以外,课后“思考探究”板块,也用多种方式进行鲁迅作品的拓展阅读。只不过鲁迅作品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语文教材的编写需要,会进行一定调整。
简单理解,就是鲁迅部分作品属于有序退出,曾经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呐喊》、《朝花夕拾》等被放到课后扩展阅读,而这些文章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具有批判性,不少人说这样的思想不适合当代学生阅读,对于这种说法,笔者持保留意见,不管在什么年代,人们的思想都应该是自由活跃的,而不是被束缚,鲁迅先生的作品经久不衰,同样也适合当代学生阅读。
部分文章被从语文教材删减的原因
鲁迅先生有些文章的思想内涵过于深刻,对于学生而言无法彻底理解,即便是语文老师认真讲解,学生也不容易理解,为了避免学生出现理解误区,就干脆将其从语文教材中删减,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课后阅读。
有些文章确实不适合年龄小的学生阅读。鲁迅的文章中常常会出现时代特征明显的话语,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这些话会对学生性格发展造成影响。相比于之前,如今语文教材中更加侧重赞颂鲁迅先生的无私奉献精神。
家长要理智看待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调整,通过教材中的节选的内容,让学生对鲁迅有个初步的了解,积累阅读体验,为日后深入学习鲁迅精神打下坚实基础。家长可以让学生课后阅读更多鲁迅作品,不过也要给予科学的引导。
家长厌恶教材中怪异插画可以理解,但也不要过于紧张,家长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相信相关部门会看到,如果意见合理一定程度也会采纳。#人生大师课#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联系删除)
欢迎大家关注、点赞,在下方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
为啥不让课后阅读外国的人物课文呢,难道不更言正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