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江右商帮与九江码头

冯晓晖 2024-07-29 23:02:44

“九江文史”发布研究九江的文史类文章。本系列在“浔阳叙话”“冯晓晖”两个公众号上发布,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载。欢迎原创作者投稿,联系方式见本公众号自动回复。

本篇原刊于2019年版《浔阳商贸》,经浔阳区政协文史委授权转发。

赣商在历史上被称为“江右商帮”。据明末清初散文家魏禧所著的《日录杂说》上记载“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遂得此名。

一、无江西商人不成市

江右商帮最早兴于北宋时期,当时江西地区人口达446万,明太祖时期占总人口的1/10,位居全国 首位;而江西地窄人稠,故民多弃农经商。诗人谢肇制在著作《五杂俎》中称:“天下推纤啬者,必推新安与江右。”将其拿来与徽商(即新安商人)比较,可见江右商帮在明代仍占据着重要的商业地位。

江西在两宋以后,由于得天独厚,人杰地灵,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的先进地区。历元至明,江西继续保持这一经济优势。在明朝,江西人口仅次于浙江,居全国十三个布政司中的第二位;由于地产丰富,盛产粮食、茶叶、陶瓷、纸张、布匹、木材……缴纳税粮在明孝宗弘治年代直至明神宗万历年代都居全国第一。

明代江右商帮的兴起是精明的江西人,在较为有利的经济基础之上,利用良好的明永乐景德镇青花瓷釉地理经济环境,得益于当时明朝的海禁政策。江西明代的流民运动实质上就是一种经济扩张,使江右商帮在当时能够发展起来。江右商帮的兴起,对江西的经济发展有较大的贡献,贸易的繁荣造就了江西当时的辉煌:“瓷都”景德镇名扬万里;樟树无药却成为“药都”,有“药不过樟树不灵”之说;九江雄踞长江之滨成为当时极具影响的商埠,在当时江苏一带,市传“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以致于后来九江引起外国列强垂涎;商业繁荣,促进了江西各业的迅速发展,素有“江南粮仓”美名的江西,真是百业兴旺。

民国时期的九江港 图源:《九江纪事图录》

尽管在江右商帮中,既没有出现像徽商那样坐拥巨资,堪与王侯相比的富商巨贾,也没有形成像晋商那样经营着垄断行业,更不能如浙商那样成为中国近代资本的源头,但江右商帮以其人数之众、操业之广、渗透力之强为世人瞩目,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湖广有“无江西商人不成市”;在云贵川有“非江右商贾侨居之,则不成其地”的说法。

二、借战争之力兴起

唐代以后,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江西抚州成为北方人南迁的重要区域。尤其是五代十国割据时期,危全讽入主抚州数十年,采取了保境安民、劝课农桑、招徕商旅的政策,使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既完且富”的局部繁荣景象,吸引了大批中原人土竞相投奔。

宋朝时期,经过进一步开发,江西已经成为全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先进地区,其人口之众,物产之富,居各路(路为宋时的行政区划)前茅。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全国在册户口数为 2026 万余户、4532 万余人,其中江西地区达201万余户、446万余人,均占 1/10,其中人口为诸路之首。历元至明,江西的这一经济优势仍继续保持,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江西地区在册户、人口数分别占全国的 20.2%和 23.3%。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红巾起义爆发,中原地区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战乱之中。随着朱元璋建都南京,其第一个设省的地区便是江西。在对全国的统一过程中,明军北伐中原,进军西南,战争连绵不断,都以江西为基地,军需给养多依赖于江西供给。相对而言,东南地区战事缓和,生活较为太平。由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赣商随之出现。

在这场改朝换代的战争中,江西人一方面广征粮草,满足军队的不断需求,贸易越做越大;另一方面,随着军队的推进,江西人又将本地的商品(主要是农副产品和生活必需品)行销到中原大地和华南、西南各省。与此同时,江西也开始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向外移民,江右商帮便在这个时期正式形成并迅速向全国各地扩张,占领了广阔的市场。

安徽安庆江西会馆 编者摄于2017年8月

明朝建立后,为了防止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扰,实行了长时期的禁海政策。国内贸易,甚至对外贸易,都主要依靠内陆的水上通道,“运河——长江——赣江——珠江”成了全国贸易的黄金水道。这条通道长达 3000 多公里,在江西境内则有 1000 余公里,使其在国内、国际贸易中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为江右商帮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赣商借此全方位铺开,社会上也有了江西商人“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湖南当老板”的谚语。

三、依托土特产经营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物产丰富,有瓷器、茶叶、纸张、夏布、大米,药材、木竹、烟草、蓝靛、煤炭、钨砂等等,为江右商帮对外输出经营的主要产品。据统计,江西每年外输粮食达 500 万石、茶叶 500 万斤、夏布 230 万匹、售纸 50 万两,均居全国之首。

宋末元初,景德镇瓷业迅猛发展,青花瓷烧造的成功使江西在全国瓷业输出独占鳌头。而进贤毛笔、烟花,广昌白莲,南丰蜜橘,临川西瓜,铅山造纸,宜黄夏布等特产均驰名海内外,并为江右商帮带来巨额利润。江右商帮大多以贩卖本地土特产为起点,所谓“以小买卖而致大开张”。

以其中的主体抚州商人为例,其经营的产品主要有粮食、陶瓷、布匹、烟草、蓝靛、药材、木材等。如宋代的抚州布商陈泰,生意做得很大,他在各地雇佣了中间人,协助将资金预先贷给金溪、崇仁、乐安以及吉安等地种麻、织布的农民手中,而后再收购他们的布匹产品。陈泰以预付定金的方式垄断货源,这种经营方式非常具有超前意识。而抚州木材资源十分丰富,商人们就将木材分别从赣江、抚河顺水而下,然后出湖口,入长江,运销到南京、扬州、常州及武汉等地。清代中期以后,乐安县流坑村之所以能在科举衰落之后,仍然延续昔日的繁荣,靠的正是该村拥有数十人之多的木材商人集团和源源不断的商业利润的滋养。

四、赣商的文化偶像

甚少有商业野心的赣商在完成了一定的原始积累后,却大多会不约而同做起的第一件事情——建造万寿宫,这成为江右商帮的特有传统。

万寿宫,就是“江西会馆”,也叫“江西庙”“江西同乡会馆”“豫章会馆“。流布四方的江西商人,无论大富还是小康,无论是抱团还是独行,大抵忘不了赣人祖先的文化偶像——许真君,建起万寿宫以供奉之。(清末九江能仁寺曾一度辟为“万寿宫”。)

南昌西山万寿宫 编者摄于2017年10月

古时江西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的大基地,江右商帮自然会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敬仰那些为民除害、清正廉洁的英雄,而生性聪颖、治病救人、为官清廉的许真君,便受到百姓的爱戴。许真君死后,江西人民为了纪念他,便在他的故居建立了“许仙祠”,即南昌西山万寿宫的前身,受到江西人的顶礼膜拜。

万寿宫成为江右商帮的标志和广告,也是其财富与实力的象征。万寿宫既是旅居外乡的江西人开展亲善友好、祭祀活动的场所,又是商人、官员、文人们议事与暂住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 1000 多所万寿宫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建造最多的是四川省,共有 300 多个,而在北京的江西会馆(万寿宫)从明初的 14 所增加到清光绪年间的 51 所,占北京 387 所会馆的 13%。

五、小本经营的命运

江右商帮在明朝前期独领风骚,名列全国十大商帮,盛极一时。在明朝中后期及清朝前期,与晋商、徽商成三足鼎立之势。从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至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商在活跃了 500 年之后,最终走向衰落。

谢肇制在比较徽商与赣商时说:“然新安多富,而江右多贫者,其地瘠也。新安人近雅而稍轻薄,江右人近俗而多意气。”寥寥数语便道破了江右商帮的基本特征。由于赣商大多出身贫寒,以借贷经商而致富,因此有了商业利润首先是偿还借贷资金,然后便是进行再投资。而其商业利润大部分用于社会性投资,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极少,这就决定了抚州商人不可能做大做强。

民国时期的吴城镇 图源:《九江纪事图录》

由于受“知足常乐、小富即安”的传统思想影响,江右商帮往往在竞争中丧失市场。即便如抚州的李宜民那样的大盐商,也认同“物聚必散,天道然也”的“散财”理论,不利于资本的积累,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资本投向。

近代以来,交通格局也发生了巨变。随着京汉、粤汉、津浦等铁路的修通,水运变陆地,南北交通改走两湖、冀豫,江西成了陆运和海运的盲区。而在观念的更新上,江西不仅落后于沿海,也落后于中原和南北交通上的湖广、苏皖等地。这是江右商帮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六、江右商帮的兴起离不开九江码头

三国东吴时期,九江已开始形成港口。进入东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重心向江南转移,九江地区经济发展很快,逐渐成为一个商业繁荣的港埠。隋唐时期,九江港有了新的发展,自京都长安至岭南广州的大庾岭商路重新拓展开通,经过九江港集散的货物增加,成为当时江南西道的重要港埠。及至宋、元,往来商船更加频繁,官府便在九江港设置了港口征税、仓储、转运机构。北宋时有“转搬仓”,南宋有“茶盐合同场”和“茶运司”。元代在九江设置“榷茶都转运司”,茶叶的征税、专卖、转运管理范围涉及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湖北、湖南等地的产茶区,促使九江港发展成江南茶叶运销的重要集散地。

进入明清时期,九江港口“四方商舟骈集其地”。因此,自明景泰元年(1450)起,官府在九江设立钞关,专门征收过往商船船料税。至清同治年间,即江右商帮最兴盛的 400 年间,九江钞关税额高居全国之首。航运与港口的兴盛,使九江成为“万商往来之区”“四大米市”“三大茶市“,景德镇瓷器行销国内外的集散中心。同治《德化县志》记载:“上通川楚,下至苏杭,每日客舰络绎不绝”。

九江钞关 图源:《九江纪事图录》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九江港于 1861 年 3 月辟为对外通商口岸,随着外国资本的入侵,近代航运业在九江兴起,古老的九江港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古代以停靠木帆船为主的九江港,发展成以轮船停靠、装卸作业为主的近代港口,成为江西省进出口货物改用轮船运输的重要通道和对外贸易通商的唯一通商口岸。1915 年 2 月,南浔铁路建成通车,经过九江港进出集散的货物量猛增。直至抗日战争前夕,九江港进出口贸易总额达 6200 万元,居全国江海港口的第九位,在长江各港中占居第二位。

江右商帮的兴起得益于水运发达,交通便利。其物流主要依托四条水运通道:第一条是由南入章水,沿大庾岭,经浈水,达广州;第二条是由北经鄱阳湖沿运河,抵京师;第三条是向东沿江而下,经芜湖,达宁沪:第四条是由西溯长江而上,进入云、贵、川等腹地。正是由于有了九江码头这个重要载体,江右商帮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积累了富庶的物质财富,创造了历时 500 年的辉煌。

资料来源:

九江市工商联、九江市总商会编《商赢》

【编后记】

本文对江右商帮的介绍比较全面,但到了最后一节,说到和九江码头的关系,就有些不知所云了。江右商帮退出舞台有多种原因,最主要是因为“运河——长江——赣江——珠江”这条黄金水道,因鸦片战争后的各口通商而衰落。九江港恰恰因赣江水运的衰落而兴起,之后才有九江米市、九江茶市。

江右商帮衰,九江商埠起,这样的说法虽然夸张了点,但也是事实。之前江右商帮兴盛时,与九江有多大关系呢?一个佐证:江右商帮内部,因地域关系分了不少商帮,有南昌帮、抚州帮、吉安帮、丰城帮、饶州帮等,你听说过九江帮吗?

0 阅读:3

冯晓晖

简介:旅行、摄影、码字,多个职业,多种角色,多一种维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