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院多,而在晋东南的沁河流域更是矗立着数十座明清时期的城堡式大院,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国家5A级景区皇城相府。皇城相府这个名字比较牛,有“皇”还有“相”,“皇”是指康熙皇帝玄烨,而“相”则是指辅佐康熙皇帝半世纪之久的一代名相陈廷敬。所以皇城相府其实就是陈廷敬家族故居,从明末到清初,断断续续建了70多年。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皇城相府有多大,总面积36580平方米,有院落16座,房屋640间,在山西算不上最大的大院,但也绝对是大院中的佼佼者。
每一座山西大院都不是普通人家,主人非富即贵,很多还和皇帝交集密切,例如慈禧太后就向乔家大院的主人乔致庸借过钱。而皇城相府的主人陈廷敬则是康熙皇帝的老师。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这个陈廷敬辅佐康熙皇帝大半生,不仅善终,盖棺定论还是“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八个字,说明康熙皇帝对他十分肯定。
“午亭”是陈廷敬的晚年名号,康熙皇帝亲笔御书“午亭山村”,用他的名号给这座村子命名,这也是对陈廷敬作为辅弼良臣的褒奖。“午亭山村”匾额的上方还有一方玉玺大印——“康熙御笔之宝”。
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分为内外城,内城叫做斗筑居,由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始建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有大型院落八座。
当时正值明末战乱风起云涌之时,为抵御流寇侵扰,陈家修建了这座城堡式的建筑,这也与沁河流域的其他城堡始建年代相差无几。
当时陈家昌言、昌期、昌齐三兄弟还合力建造了一座20多米的河山楼,取"河山为囿"之意,这座楼如今也是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和标志性的建筑。
河山楼长15米,宽10米,高23米,共七层(含地下一层)。只在南向辟一拱门,三层以上才设有窗户,进入堡垒的石门高悬于二层之上,要通过吊桥与地面相通。
楼顶还建有垛口和堞楼,便于瞭望敌情保卫城堡,楼内还储备有大量粮食,以应付可能出现的长期围困。
河山楼工程尚未完工,流寇便来了,陈氏家族及附近村民八百余人入楼避难。流寇久攻不下,扬言要日夜封锁并采取火攻,楼内村民将井水从楼顶泼下,以显示准备充分,不惧围困,流寇知难而退,撤兵离去。此后十个月里,流寇又先后三次进犯,依靠河山楼的避佑而逃过兵灾的村民多达数千人次。
也正是凭借着河山楼和内城的保护,陈氏族人才能躲过明末战乱,也才能有了陈廷敬辅佐康熙皇帝的后事。
除了河山楼这座防御碉堡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旁边的藏兵洞,上下共五层125孔,战乱时主要用来驻扎家丁和垛夫。最高一层设有炮眼对着城外,既可以发射火器,又可以观察敌情;下面的三四层主要用来供家丁居住,最下的一二层用来储备物资。
除了防御设施外,城内还有很多大院式的民居,包括麒麟院、世德院、树德院等。
甚至在普遍显得呆板甚至有些压抑的山西大院里,还会有类似江南园林的景色,这就让皇城相府与其他大院有些不同。
众多大院民居中,树德院是相府中最早的院落,是陈廷敬的曾祖父陈三乐居住的地方,如今被作为中华字典博物馆。
为啥这里会有我国第一座以字典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因为皇城相府的主人陈廷敬,不仅是康熙年间的文渊阁大学士,还是《康熙字典》的总修官,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功绩之一就是主编《康熙字典》。
当皇帝的老师,编撰《康熙字典》,这两件事让陈廷敬成为一代名相,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陈家奉旨修建了一座石牌坊,人生可谓巅峰。
牌坊正门上方刻有“冢宰总宪”四个大字,“冢宰”是百官之首的吏部尚书,“总宪”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负责监察百官。在“冢宰总宪”下方有四格文字,最为显赫的是最下方一格“戊戌科赐进士正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这是陈廷敬当时所任官职的具体名称。从这一大堆官职中,足可见陈廷敬的地位显赫。
其实除了这座大牌坊,旁边还有一座建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的两柱一楼式小牌坊,足可见陈氏家族在清朝的地位。
除了以上这些主要的建筑,皇城相府中的很多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一扇门、一扇窗、一个柱础、一个门墩……处处都展现着中华文化。
例如这个柱础,可以看到雕刻着狮子穿过大象的浮雕,其实就是暗喻主人曾出师(狮)入相(象)。
电视剧《康熙王朝》也曾在此取景,其实除了《康熙王朝》,还有《皇城相府》《立秋》等很多影视剧都曾在此取景。
其实哪怕你没看过电影,皇城相府景区每天也会多次表演康熙皇帝下榻的情景,重现皇城相府最辉煌的时刻。
山西大院多,出名的如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皇城相府等,名气没那么大的还有常家庄园、李家大院、天官王府等很多,大院是晋商富可敌国的象征,也是乱世中保全家族的防御设施,深墙大院,除了体现封建家族的威严,更多还是防范匪寇袭扰的堡垒,这一点其实和碉楼、土楼的作用是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