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的数年间,人工智能与生活的融合将展现出一系列引人瞩目的趋势,这不仅会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将深刻影响科技产业的格局。
人工智能融入生活
就技术发展路径而言,当下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大多于云端运行。其反映了当前技术应用的一种普遍态势,凸显了云端在运算方面的优势。我们借助手机、电脑等设备向云端大模型发送以 token 形式呈现的问题,大模型运算后将结果反馈回来,这种模式是基于成本与规模化考量而形成的。不过,展望未来,或许在一两年甚至更短时间内,电脑和手机有望率先开启新的变革。部分复杂度不高、权重及参数较简易的小模型可于本地运作,处理简单问题。但复杂问题的处置仍依赖大模型强大的运算之力。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运用范畴会进一步延伸至可穿戴设备的领域之中,其发展态势令人期待,有望为该领域带来全新的变革与突破。眼镜、AI PIN 手表、智能耳机之类的可穿戴设备,将会渐次拥有人工智能的功能,从而带来更为便捷与智能的使用体验。这些设备,要么于本地独立运行模型,要么借助手机算力,进而在无需物联网连接之时,为用户答疑解惑。
AI PIN眼镜
在这一发展历程里,我们遭遇众多挑战。首先是续航问题,可穿戴设备本身体积小巧,电池容量有限,而运行人工智能模型会增加电量消耗,如何延长续航时间成为了关键难题。其次是算力问题,小型设备的计算能力相对薄弱,如何在保证模型性能的同时提高算力,或者通过算法优化降低算力需求,是技术突破的重要方向。再者,隐私问题不容忽视。人工智能处理大量数据,在本地运行模型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数据传输带来的隐私风险,但仍需全方位加强安全防护,保障用户数据的私密性。
就行业竞争格局来讲,人工智能与智能硬件相融合的关键在于人工智能技术自身的演进。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这将决定这一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当前,OpenAI 在行业内表现卓越,其 GPT 系列和插件功能展现出强大的生态整合能力。不可忽视的是 Google 的强大实力,其在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储备深厚。虽然 OpenAI 部分核心技术和人员源于 Google,但 OpenAI 在商业运作模式上更胜一筹,例如其近期推出的 4.0 Turbo 版本,有效降低了 token 成本,提升了响应速度。此外,Meta 在这一领域相对稍逊一筹,而微软收购 OpenAI 后在市场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科技领域创造者们不愿看到在未来的智能硬件时代重蹈智能手机时代的覆辙,即由少数国外巨头主导产业生态,导致国内从业者只能在边缘参与,核心利益被他人掌控。国内企业仍需要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浪潮中勇进,通过不断进步完善,给整个行业注入全新的活力,带来崭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