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发展的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当市场萎靡不振的时候,有着几亿人口的农民群体绝不会成为“隐秘的角落”,而是被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被呼吁进城买房。
不仅时尚是个轮回,而且政策出台也有类似的历程。当多年前流行过的喇叭裤和新中式卷土重来,2016年那轮去库存大战中,政府曾大张旗鼓鼓励农民进城买房,如今也故伎重演。
壹
在2016年,安徽、四川和山东等省相继出台了鼓励农民进城买房的政策。安徽提出,鼓励农民进城购房,对自愿退宅进城农民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的,当地政府可给予一次性购房奖励或其他补助;四川表示,鼓励支持农民进城购房,地方政府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给予一次性奖补。山东提出,农民进城购买首套住房可享受契税补贴、规费减免等优惠,商品房库存较多的县(市、区)可根据购房支出给予3%-10%的补贴。假如这个县市60万可以买套100米左右的住房,最高可以补贴6万。
在去年10月,山东德州市、吉林省和湖南株洲茶陵县相继提出了鼓励农民进城购房的相关政策。其中,德州提出,在原有最高贷款额度的基础上,增加10万元贷款。
如今,又有多地出台了鼓励农民放弃自家农村宅基地的政策。譬如洪武大帝的故乡,也是开启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河的安徽省凤阳县,就明确给予退出宅基地奖励。一定期限内符合条件的凤阳县农村居民,如自愿放弃宅基地安置并进城购房,一次性给予5万元购房奖励。江苏省南通市也明确,自愿退出(放弃)农村宅基地进城购房的,给予一定额度的奖补,具体标准由全市各地自行制定。给予退出宅基地奖励。
比较一下,这手笔是王小二过年,没有当年出手那般阔绰啊。
贰
或许,从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和一些知名专家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被习惯性忽视的农民群体在整个房地产进程,特别是这轮不惜一切代价救市的历程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地位?
4月份的时候,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曾预言,下阶段中国经济将经历结构性转型的阵痛,但房地产市场仍然具有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条件——中国还有1.8、1.9亿的农民工还没完全市民化,这些进城的农民工购房的比例不到1/3。所以,他说,不要一谈房地产大家都觉得没有底。
盛局的言论恰恰印证了政策的演变路径——从前期的刺激有钱人入市,到中产,再到农民,有个很明显的降维趋势。潮水推尽,终究还要靠农民扛起所有。
在长白山论坛上,作为正经科班出身出身的专家、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教授,孟晓苏的发言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他提出,如果农村土地、宅基地流转 可以拉动中国经济8%增长持续20年以上。这番觊觎农村土地的言论再次成功地把孟晓苏架在了舆论的大火上,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口诛笔伐。
叁
实际上,随着救市措施的实施,再度将焦点转向农民这一庞大群体,并非毫无根据。
鉴于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背景,农民被视为一股新的活力源泉。他们不仅能为城市建设提供新的劳动力,还可能为解决城市库存问题带来转机,这正是推动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理论上来说,如果农民放弃了土地,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集约使用与置换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无疑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
然而,风险同样不可忽视。当农民放弃宅基地,一旦农村土地开始流转,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土地兼并浪潮。资本对土地的高效利用或许能带来经济上的短期繁荣,失地农民则将面临生存困境,而土地则可能沦为资本的玩物。长远来看,甚至可能损害整个社会的利益。
也有人认为,宅基地是国家宝贵的农村资源,应当用于支持那些致力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的个体和集体。为了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那些已经离开农村,考上公务员、移民海外或在城市定居的个体已经无权占用农村宅基地,应该在符合法规的前提下,逐步、有序地回收这些宅基地。
同时,我们也应当鼓励和支持那些回乡创业、为乡村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们,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宅基地支持,助力他们实现个人价值,促进乡村的繁荣与发展。
总之一句话,这类观点的核心是提倡把宅地基留给那些为农村农业付出贡献的人。这种论调的核心是什么?大家可以思考下。也正因为有这类言论的存在,在呼吁农民放弃宅基地进城,推动农民参与城市建设和土地改革的过程中,每一步都应该经过深思熟虑,既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也考虑到农民的根本权益。
今天,看了鲍国诚长达十几分的视频后,感概良多。救市走到了今天这一地步,或者一切交给市场,可能楼市的走向会更符合管理者和多方参与者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