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清明节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但老百姓都清楚,作为一个时令节气的清明,它早已经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那为何只有清明作为国家法定节日,另外23个时令节气却没有呢?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也叫做三月节,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农民,根据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较为准确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等方面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十分重要,因为清明一到,气温随之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机。故民间常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以及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经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就已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作为节日,其实是在唐朝形成的。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取自三个相近的节日综合而成的传统习俗。已经不单是一个普通的时令节气,更像是一种传统习俗。
最初,清明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的节气。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上巳节日期相近,所以三者就逐渐融为一体。
在唐宋时期形成了每年农历二月廿十三前后祭祖扫墓为中心,囊括寒食风俗与踏青等诸多内容的传统节日。
久而久之,清明逐渐演变成为仅次于春节、端午节等综合性的重大民俗节日。
而这应该就是清明节从二十四节气中脱颖而出,成功升级为国家法定节日的原因。
可能有人会说了:既然清明节是三个传统节日综合而成,那为何其他二十三节气不能进行融合?
前面简单提及过,清明节与寒食节、上巳节日期相近,这三个节日在一些具体习俗上也有相通之处。
就拿清明节与寒食节来说,在时间上,清明是寒食节过后的三天,更重要的是清明节很多习俗与寒食节几乎一脉相承,如扫墓、荡秋千。
而寒食节的来历则是与历史上著名忠臣介子推的故事有关,传说介子推在晋文公功成名就之后,带着自己老母到山西绵山隐居。
后来晋文公突然想起自己居然忘记了功臣介子推,所以去山上找他,但找了很久都没找到。
有人说放火烧山,作为孝子的介子推却仍然无动于衷,后来人们发现介子推与他的母亲一同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有了在寒食节禁火三日与扫墓的习俗,所以寒食节与清明在某些习俗上有着许多相近之处。
这一故事无证可考,或许只是后人对寒食节和清明的额外体会。不过正因为这个故事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寒食节更加稳固的地位。
寒食节的地位一旦提高,连带着清明节的重要性也会随之提高。
而上巳节则是在清明的前一天夏历三月初三,这一节日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的文献中,据说是古代举行洗浴消除灾祸的重要日子。
另外,上巳节还是西王母的生日和中国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就是消灾避祸。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渊源,上巳节、清明节、寒食节三个传统节日综合起来,就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民间风俗和文化内涵。
我国传统清明节期间的活动有很多,包括扫墓、踏青、荡秋千、拔河、沐浴、求姻缘等,传统食物包括青团、清明果、蒿饼等。
和其他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还有三大特色:兼具西方感恩节、情人节;兼有节气与节日的双重地位与身份;不仅是祭奠离世亲人,还是亲人团聚、野外踏青,亲近大自然的好日子。
清明节其实有诸多深刻的内涵,它已经不单单是普通的时令节气,甚至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更与中华传统文化、传统节俗有着密切关联。
正因如此,清明才会变成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性节日。
与其说清明是一个普通节气,倒不如说它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是孝道,传统文化中的孝绝对不是简单的子敬父,而是以孝为责、以孝治国,没有哪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把“孝”字挥写得如此淋漓尽致。
随着社会进步,清明节有了多元思想,迸发出新的活力。清明的传统底蕴既有扫墓沉重,又有踏青郊游轻快。发展到今天,清明节等其他节日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无限的精神旨趣。
加上新时代给清明节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特色内容,使其更好地承担起唤醒民族的集体记忆,增强加深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功能,更有利于凝聚民心。
照这样来看,清明节承担的任务可不轻,这也是其他节气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殷艳琳.二十四节气——清明[J].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2021(03):50.
[2]王曼.中国传统节日与祖先崇拜论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