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鲁迅的《故乡》:专制社会中权力的垄断性、世袭性和等级性

颜威说历史 2024-04-07 15:42:04
《故乡》

《故乡》创作于1921年,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第9卷第1号,后来收入小说集《呐喊》中。

这个故事我们相当熟悉了,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记录在外游子阔别家乡多年之后,再次回到家乡的情景。

小说一开始的基调就比较萧瑟,秋冬季节的家乡显得格外荒凉。“我”回到家乡,见到母亲。母亲提起了闰土,一下子打开了“我”的记忆。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当年的少年是那么的活泼可爱,所以我很想再见闰土。很快闰土也来了,可是再次见到闰土的“我”却再也没有了小时候的感觉。现在的闰土是:

“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粗又笨而且开裂似树皮样。”

早已“面目全非”,人已经不是当年的人。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在那个专制黑暗的社会中,闰土重复着他父亲的人生。

专制社会中权力的垄断性、世袭性和等级性

专制社会中,权力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权力的高度垄断,垄断性。大革命之前是垄断于君主,鲁迅时代是垄断于军阀,无论是垄断于君主,还是垄断于军阀,表现都是君权至上,君主凌驾于法律、制度之上,这就是人治,不受法律限制和分权机构制衡。确定一个“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

垄断权力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最大限度的个人独裁。总之,君主是权力中心,君主自己决定一切重大事务,监督下属。一切事务最终都由君主处理,整个国家就从这里开始转动。

二是等级性和排他性。当然,君主不可能自己一个人治理庞大的社会,权力最终需要官吏来执行,于是由信任的人组成的庞大官僚体系由此而建立。而这种庞大的官僚体系就是君主通过自上而下层层任命官吏的方式完成权力的确定和执行。

官吏们就是君主权力行使的代表,代表君主行使权力和统治社会。官僚体系向全国范围扩展渗透,使专制王权最大限度地延伸、渗透到帝国每一个角落,得到最充分的空间表达。使国家权力的毛细血管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大大提高了国家的组织化程度和整体能力,使君主专制“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君主最终“夺得一切事务的领导权”“真正可以为所欲为了”。

不过这种自上而下层层任命的方式一方面体现出了权力的等级性,一级级往下任命,从权力中心出发。决定了官吏的权力来源于上级和君主。只能是上级监督下级。权力不来源人民,人民无权监督。下级只需要伺候好上级即可。

另一方面体现出了权力的排他性,只能是上级认可的人才能获得任命。排除任何非圈子内成员进入权力圈子里。

三是权力的世袭,身份、地位的世袭。这其实也是一种排他性,权力的世袭意味着特权。在《故乡》中,鲁迅深刻揭示出这个问题。“老爷的后代还是老爷,奴婢的后代还是奴婢”。闰土重复了父亲的人生,闰土的儿子可能还是闰土的人生。

闰土的父亲、闰土,再到闰土的儿子,三代人的结局都是一样,都在重复。穷人的孩子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在家里“转”,成年后都如其父亲一样,“昏天黑地的”在社会上“转”。转者,循环往复也,这就是每个人的人生。

权力世袭,财富世袭,身份世袭,地位世袭,世袭化、家族化、圈子化,整个社会陷入到了一种固化。

任何一个强大的专制社会,对应的必然是孤立分散“划一”的“齐民”。当一个社会缺乏中间力量和制衡力量,所有人,或者说民众都将陷于孤立软弱的原子化状态。这样专制统治者就可以通过统治工具和国家机器,向民众进行专制权力的控制,剥削、压迫和奴役。

“人性原先就倾向自顾自,而专制使他们彼此孤立。人们原先就彼此凛若冰霜,专制现在将他们冻结成冰”“正是独夫体制,天长日久,使人们彼此相似,却对彼此的命运互不关心”。

一个人民自私、冷漠,在精神上原子化、碎片化的社会,是最适合专制制度生长的社会。这就是鲁迅所说的国民性。

麻木不仁、冷漠无情、充当一代代看客的国民性和强权专制社会的选择是相辅相成的。有什么样的国民就会选择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子的社会决定了国民性。最后,我们只能成为历史的囚徒,永远走不出专制的命运,一代又一代的被奴役着,在鲁迅笔下“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两种时代中循环。

本文参考文献:

鲁迅.《故乡》

张星久.《旧制度与大革命》中的“专制国家”图景

吴康.《历史同一性的现代轮回:君政复古时代——鲁迅杂文研究之一》

3 阅读:129

颜威说历史

简介:故事说人物,人物说人性,人性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