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位于安徽省北部,东临宿州市,南接蒙城县、怀远县,西连涡阳县和河南省的永城市,北靠淮北市和萧县。濉溪,因古濉河和溪河在此交汇而得名,是中原经济区、淮海经济区和徐州经济圈重要县域,是闻名遐迩的“口子窖”原产地,素有“红色热土、运河故里、茶俗古镇、琴韵酒乡”之美誉。
历史沿革
夏据《尚书·禹贡》所载,区分九州,县地属徐州。
商九州制如夏。
西周武王分天下为九畿,至成王继位,亦日九州。时封风姓裔为宿男,建宿国。(公元前684年,宋得公迁往今宿县灰古一带立国,宿国为宋国附庸),地属宿国。
春秋宋共公(前588年至前576年在位)因避水患,从雕阳迁都于相(今相山),传子平公,九十年皆都相城,设铚邑(临涣),地属相。
战国宋自微子二十余世,至景公为齐、楚、魏所灭,三分宋地,楚得其沛,地属楚。
秦王朝初,置三十六郡,后设置四十郡,时属泗水郡(治相)之相、钜、竹邑(今宿县老符离集)、蕲(今宿县蕲县集)四县地。
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改泗水郡为沛郡(治相)。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22年)封大将居翁为相城侯,沛郡成了侯国,称沛国(治相),不久又改成郡。宜帝地节九年(公元前69年)曾更为彭城郡,黄龙元年(公元49年)复名沛郡,王莽篡权后,相城改名日吾符亭。光武帝时封他的三儿子刘辅为沛王,复立沛国,传八世。后汉沛辖二十一县,后又小些,濉溪属相、铚、竹邑、蕲四县。
三国魏国占领江淮地区北部,设三十九县,涉及九郡国,分属于三州。濉溪属豫州谯郡(治谯今亳县)蕲、铚、竹邑、相四县地。
西晋的王国分郡侯、县公与小王国,都是县级。后增州辖郡、县。濉溪属豫州(治项,今河南项城县)沛国(治相)之相、竹邑和谯国(治谯)蕲、铚四县地。
东晋东晋时为北方的后赵(魏)、前燕、前秦、元魏等国所占。置沛郡、谯郡、汝阴郡(今阜阳市)等原徐、豫二州所属郡县。地属相、铚、白掸(今百善集)、后魏置竹邑四县地。
南北朝刘宋时属徐州沛郡(治肖)之相和谯郡(治今蒙城县)蕲县地;南齐(肖齐)时属沛郡(肖县城北)相县地;肖梁时属蕲郡(治蕲)蕲和南济阴郡(治竹邑城),后又属濉南郡(由沛郡改)地,陈朝属徐州蕲城县地,北魏(包括东魏)时属徐州(治彭城)沛郡相县、谯州(治渴阳)蕲城郡蕲县、临涣郡(治钜城)涣北县(临涣集北宋庙)、白掸县地,北齐时属南兖州谯郡和徐州濉南郡(治今宿县老符离集)地。此外天保七年(556年)废沛郡相,北周时属济阴郡。
隋在淮北地区设十六县,涉及六郡,废白掸县入临浜县,属彭城郡(徐州)之蕲、符离和谯郡(亳州)临涣三县地.
唐朝分四道十九州。元和四年割徐州之符离、蕲县、亳州之临涣,泗州之虹县置宿州。濉溪地属河南道(治汴州今开封市)宿州之符离、蕲、临涣三县地。
五代如唐制不变。
北宋地方行政区划管理体制上实行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建隆元年,宿州为防御史,撤销郡制。开宝五年(872),宿州建为保靖军节度使,属淮南路。熙宁五年(1072),属淮南东路宿州之符离、蕲、临涣三县地。
北宋灭亡,宋与金以长淮为界,金在淮北地区设二路、七州、十六县。此地属南京路(治汴京)宿州(治符离)之符离、临涣、蕲县地。
元初年,属河南行省(治汴梁)归德府(府领临涣、蕲县、灵璧、符离四县)宿州(元至元二年(1265)撤销临涣、符离、蕲三县,并人宿州)地。
明设二京、府及直隶州、散州、县四级管理体制。属直隶南京(初为江南行中书省。中书省,后又称南直隶,治南京市)凤阳府(初为临濠府、中立府、后设中都,置中都留守司,改为凤阳府,治凤阳)宿州(领灵璧一县),地直属宿州。
清初按明制,不久实行省、道、府、州(县)四级管理体制。初属江南省。康熙元年属安徽省凤颖六泗道(道员驻凤阳府)凤阳府(治凤阳)宿州(领灵璧一县,康熙六年,灵璧入凤阳地)。
民国元年(1912年)改宿州为宿县,直属安徽省。1914年6月至1928年8月属淮泗道。1932年10月改属安徽省第六专区。1940年4月改属第七专区,同年8月6日改属第三专区,后改第四专区。(以上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隶属沿革)。1946年宿西县属豫皖苏行署第八分区,1948年9月改属第三分区。1949年3月25日宿西改属江淮解放区第三分区。同年4月21日宿东、宿西、宿县市并入宿县,改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
新中国建国后,濉溪仍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宿1950年6月16日在原宿县西北部地区的滩溪口设濉溪县,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1952年4月12日改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元月12日改属蚌埠专区。1961年1月13日改属宿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改专区为地区。1977年元月20日改属淮北市。
行政区划
1950年7月1日析宿县西境置濉溪县,隶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行政区专员公署,县人民政府设在濉溪镇。全县辖濉溪、蔡里、濉西、常山、百善、铁佛、临涣、孙疃、杨柳、五沟和双堆11个区,161个乡(镇),715个行政村,2850个自然村。同年8月,县政府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和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的指示,将区之名称按数字顺序排列:濉溪第一区,蔡里第二区,濉西第三区,常山第四区,百善第五区,铁佛第六区,临涣第七区,孙疃第八区,杨柳第九区,五沟第十区,双堆第十一区。
1951年撤销蔡里区,全县设10区,151个乡(镇):
濉溪区辖方城、雷山、蔡里、会楼、青谷、任圩、口东、口南、山西、张寨、马桥、宁山、戴圩、宋疃、高楼、龙岱、新安和宋南18个乡及濉溪镇。
濉西区辖河北、大楼、蒙村、张集、小城、杨楼、郭楼、吕楼、高溪、钟楼、王堰、刘桥、黄桥、渠沟和徐集15个乡。
百善区辖程楼、干鱼头,兰庙、洪南、徐楼、五铺、留古、鲁甸、柳东、雁鸣、百善、赵营、龙桥、楚庙和顺河15个乡。
铁佛区辖堤南、周圩、铁佛、杨营、赵集、宋庙、柳孜、黄集、张井、油榨、浍南、古城、文甫、邹楼、桥南、孟楼和岳集17个乡。
常山区辖孤山、古西、平山、刁山、双河、四铺、常山、石佛、花园、秦楼、山南、三铺、二铺、水池和草庙15个乡。
临涣区辖双沟、海孜、祁庙、韩村、夹河、姚湖、临东、石集、城西、高皇、陈圩、临南、尹湖、乙寨、季湖、高阁、七闸口、乔庄和焦岗19个乡及临涣镇。
孙疃区辖忠阳、香山、孙疃、张楼、田寺、任圩、谭庙、太平、庙台、郭集和坪西11个乡。
杨柳区辖徐圩、半铺、燕头、尤沟、朱口、牛小集、陈楼、黄芽、曹湖、魏集、杨柳和薛塘12个乡。
五沟区辖马店、湖南、袁店、桃园、建元、白沙、国政、筱湖、侯楼、界沟、王楼、土楼、五沟、石门和童亭15个乡。
双堆区辖糟坊、芦沟、罗集、谢店、平堆、三和、澥河、南坪、张圩、刘楼、陈集和双堆12个乡。
1952年11月,濉溪区改划为烈山区,原濉溪区辖的濉溪镇和任圩、戴圩、方城、张寨、口南5个乡划为城关区。1953年4月,城关区改称濉溪区,原辖任圩等5个乡划归烈山区管辖。全县辖11个区,187个乡(镇):
濉溪区辖东、西、南、北4个关和胜利街。
烈山区辖方城、雷山、蔡里、会楼、青谷、任圩、口东、口南、张寨、马桥、宁山、戴圩、宋疃、龙岱、新安、宋南、高楼、仓里、烈山,蒋疃和杨庄21个乡。
濉西区增设青阳、黄里、溪河、桃园4个乡,共辖19个乡。
百善区增设傅桥、郭屯、房桥3个乡,共辖18个乡。
常山区增设新建、常沟、土山、平安4个乡,共辖19个乡。
铁佛区增设朱庙乡,共辖18个乡。
临涣区增设梁庙、袁店、临北、柴洼4个乡,共辖24个乡(镇)。
孙疃区增设三官、浍北、逯滂、蒋湖、忠阳5个乡,共辖16个乡。
双堆区增设魏堂、黄沟、王庙、淝北4个乡,共辖16个乡。
杨柳区增设王楼坊、炮楼、三陈、门元、谢小庙、道桥6个乡,共辖18个乡。
五沟区增设车湖、藕池、魏庙3个乡,共辖18个乡。
1954年10月,增划岳集,韩村和四铺3个区。岳集区辖原铁佛区的岳集、孟楼、朱庙、浍南、古城、邹楼6个乡,原临涣区的七闸口、焦岗、袁楼3个乡,共9个乡。韩村区辖原临涣区的韩村、陈圩、双沟、祁庙、高皇、尹湖6个乡,原五沟区的童亭、建元、筱湖3个乡。原杨柳区的楼坊、陈楼2个乡,共11个乡。四铺区辖原百善区的龙桥、傅桥、干鱼头、五铺、洪南5个乡,原常山区的双河、四铺、平山、水池、新建、石佛、三铺7个乡,原杨柳区的中小集、三陈2个乡,共14个乡。
1954年11月,铁佛区的张井乡划属河南省永城县;杨柳区的薛塘乡、曹湖乡和常山区的二铺乡划属宿县。1955年元月,江苏萧县(今安徽萧县)的蒋台乡和王场、张院、后土型3个自然村划归我县龙岱乡;8月,宿县符离区的古东乡和古饶乡分别划归我县烈山区和常山区。
1955年12月,为适应农业合作化发展的需要,撤销烈山、常山、杨柳、韩村、岳集5个区,增划区级濉溪镇,并把原186个乡(镇)改划为70个乡(镇)。
原烈山区并入濉溪区。濉溪区辖古东、方城、宋疃、蔡里、马桥、口东、烈山和戴圩8个乡;驻地烈山。
原常山区划属四铺区。四铺区辖三铺、四铺、五铺、平山、秦楼、赵集、草庙、水池、傅桥和孤山10个乡。
原杨柳区并入孙疃区。
原韩村区的楼坊、陈楼2个乡划属孙疃区。孙疃区辖孙疃、太平、半铺、陈楼、燕头、杨柳、朱口、任集、忠阳和郭集10个乡。
原韩村区的童亭、建元、筱湖、马店4个乡划属五沟区。五沟区辖筱湖、童亭、五沟、界沟、袁店和白沙6个乡。
原韩村区的韩村、陈圩、双沟、祁庙、高皇、尹湖6个乡划属临涣区。临涣区辖城西、石集、祁庙、夹河、韩村、临南、海孜和临北8个乡及临涣镇。
原岳集区全部划属铁佛区。铁佛区辖铁佛、文甫、孟楼、柳孜、黄集、浍南、油榨和岳集8个乡。
濉西区原界不动,辖溪河、张集、黄里、钟楼、刘桥和王堰6个乡。
百善区原界不动,辖楚庙、雁鸣、留古、鲁甸、龙桥和赵营6个乡及百善镇。
双堆区原界不动,辖双堆、南坪、王庙、三和、陈集和罗集6个乡。
1953年3月,将濉西区并入濉溪区,铁佛区并入百善区,除濉溪镇外,全县70个乡(镇)合并为39个乡(镇)。
同年8月,为成立人民公社打下基础,除仍设渺溪镇外,将全县39个乡(镇)合并为17个乡(镇):
烈山、马桥、戴圩、蔡里4个乡并为烈山乡;刘桥、王堰乡并为刘桥乡;钟楼乡不动;徐楼、楚庙乡并为徐楼乡;百善、柳孜乡并为百善乡;铁佛、卧龙乡并为卧龙乡;岳集乡不动;临涣镇和城西、临南乡并为临涣乡;海孜及韩村乡的北部(原祁庙乡的全部)并为海孜乡;五沟、白沙、袁店乡并为五沟乡;童亭、小湖乡(即原筱湖乡)及韩村乡的南部并为韩村乡;孙疃、任集、朱口乡并为孙疃乡;杨柳、燕头乡并为杨柳乡;三铺、四铺、五铺乡并为四铺乡;草庙、赵集乡并为赵集乡;双堆、南坪乡并为南坪乡;三和、罗集、陈集乡并为陈集乡。
同年9月后,以乡、镇为基础建立东风、卧龙、徐楼、百善、岳集、临涣、韩村、海孜、四铺、赵集、南坪、孙疃、五沟、杨柳、陈集15个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撤销区建制。
1959年7月,将东风人民公社分划为烈山、濉西和濉溪3个人民公社。
1961年1月,境域北端的方城大队和渠沟大队划属濉溪市(今淮北市)。
同年底,恢复区建制。全县设9区1镇64个公社:
濉西区辖刘桥、溪河、小城、钟楼、张集和黄里6个公社。
烈山区辖马桥、蔡里、宋疃、任圩和烈山5个公社。
百善区辖百善、宋庙、雁鸣、徐楼、龙桥、红旗、楚庙和柳孜8个公社。
铁佛区辖卧龙、古城、朱庙、岳集、油榨、铁佛和黄集7个公社。
临涣区辖临涣、城西、石集、张楼、海孜、祁集和临北7个公社。
五沟区辖五沟、韩村、童亭、小湖、袁店、白沙和界沟7个公社。
孙疃区辖孙疃、任集、忠阳、太平、朱口、燕头、杨柳和陈楼8个公社。
南坪区辖南坪、双堆、三和、陈集、半铺、芦沟和罗集7个公社。
四铺区辖三铺、四铺、五铺、赵集、古饶、平山、魏集和秦楼8个公社。
濉溪镇也称濉溪人民公社。
1965年12月,烈山区的任圩公社及烈山公社的8个大队划属濉溪市。原烈山公社保留的新南、新北、土型3个大队和原宋疃公社的王庄、花庄、宁山、旗杆4个大队合并为新安公社。
1969年3月,第二次撤区,把63个公社调整为濉溪、马桥、蔡里、刘桥、钟楼、铁佛、岳集、百善、徐楼、四铺、赵集、古饶、临涣、海孜、孙疃、杨柳、任集、五沟、韩村、白沙、三和、南坪和双堆23个公社。
1969年4月,撤销濉溪公社,濉溪镇易名为城关镇。
1972年,新划柳孜、城郊、五铺和尤沟4个公社。
1980年12月重新设区,全县设刘桥、马桥、铁佛、百善、四铺、临涣、五沟、孙疃和双堆9个区及城关镇。原26个公社改划为63个公社:
刘桥区辖刘桥、张集、钟楼、任土楼、小城和溪河6个公社。
马桥区辖马桥、新安、蔡里、宋疃、平山和闸河6个公社。
铁佛区辖铁佛、黄集、卧龙、古城、油榨、朱庙和岳集7个公社。
百善区辖百善、徐楼、柳孜、丁楼、楚庙、龙桥、宋庙和青卫8个公社。
四铺区辖三铺、四铺、五铺、赵集、古饶、魏集和秦楼7个公社。
临涣区辖临涣、四里、海孜、沈圩、湖沟、高皇和祁集7个公社。
五沟区辖五沟、韩村、小湖、童亭、袁店、白沙和界沟7个公社。
孙疃区辖孙疃、朱口、陈楼、杨柳、尤沟、太平、任集和忠阳8个公社。
双堆区辖双堆、半铺、南坪、三和、芦沟、罗集和陈集7个公社。
1983年4月,我县根据政社分设的精神,对人民公社体制进行改革,把63个公社改为63个乡。同时,新置南坪区,新划6个乡,城关镇复称濉溪镇。
南坪区辖原双堆区的南坪乡、半铺乡和孙疃区的朱口乡及新划的蒋湖乡。
新划的6个乡除蒋湖乡外,还有双堆区的糟坊乡,孙疃区的郭集乡、燕头乡,铁佛区的洪河头乡,刘桥区的王堰乡。
1984年底,全县辖10区1镇,69个乡,617个行政村,2867个自然村。
1985年底,县人民政府仍驻濉溪镇。全县辖10区1镇,69个乡,613个行政村,人口92.1万人。
1986年9月20日,设置临涣、韩村、古饶、南坪、百善、刘桥6个标准镇。
1987年1月17日,刘桥镇、区,百善镇、区,临涣镇、区和南坪镇、区均实行镇区合并,一套机构两块牌子。
1992年2月24日,滩溪县所属土楼乡和宋疃乡分别划归淮北市的相山区和烈山区管辖。
1992年2月24日,撤销刘桥、百善、铁佛、马桥、临涣、四铺、孙疃、五沟、双堆9个区公所,乡(镇)变更:将濉溪镇、溪河乡合并建立濉溪镇,镇政府驻濉溪;将刘桥镇、小城乡、王堰乡合并建立刘桥镇,镇政府驻刘桥;将百善镇、柳孜乡、青卫乡、宋庙乡合并建立百善镇,镇政府驻百善;将临涣镇、沈圩乡、湖沟乡、高皇乡合并建立临涣镇,镇政府驻临涣;将韩村镇、小湖乡合并建立韩村镇,镇政府驻韩村;将南坪镇、半铺乡(未经省批准设立的)、朱口乡、蒋湖乡合并建立南坪镇,镇政府驻南坪集;将古饶镇、秦楼乡合并建立古饶镇,镇政府驻古饶;将新安乡、蔡里乡合并建立新蔡镇,镇政府驻大山头;将祁集乡、海孜乡、四里乡合并建立祁集镇,镇政府驻祁集;将任集乡、忠阳乡、太平乡合并建立任集镇,镇政府驻任集;将孙疃乡、郭集乡、尤沟乡合并建立孙疃镇,镇政府驻孙疃集;将五沟乡、界沟乡、童亭乡合并建立五沟镇,镇政府驻五沟集;将徐楼乡、龙桥乡、楚庙乡、丁楼乡合并建立徐楼镇,镇政府驻徐楼;将双堆乡、曹坊乡、芦沟乡合并建立双堆集镇,镇政府驻双堆集;将钟楼乡、张集乡合并建立钟楼乡,乡政府驻钟楼;将铁佛乡、洪河头乡、黄集乡、卧龙乡合并建立铁佛乡,乡政府驻铁佛寺;将岳集乡、油榨乡、朱庙乡、古城乡合并建立岳集乡,乡政府驻岳集;将白沙乡、袁店乡合并建立白沙乡,乡政府驻白沙;将陈集乡、罗集乡、三和乡合并建立陈集乡,乡政府驻陈集;将杨柳乡、陈楼乡、燕头乡合并建立杨柳乡,乡政府驻杨柳;将四铺乡、三铺乡合并建立四铺乡,乡政府驻西四铺;将五铺乡、魏集乡合并建立五铺乡,乡政府驻五铺集;将赵集乡、平山乡合并建立赵集乡,乡政府驻赵集;将马桥乡、闸河乡合并建立马桥乡,乡政府驻马桥。至此,濉溪县为14个镇,10个乡,共24个乡(镇)。
2004年8月20日,撤销马桥乡、白沙镇、任集镇。调整新蔡镇、五沟镇、南坪镇的行政区域。新蔡镇。将原马桥乡整建制并人新蔡镇。调整后,新蔡镇辖30个村委会,面积163平方公里,人口7.66万人,镇政府驻新蔡。五沟镇。将原白沙镇整建制并入五沟镇。调整后,五沟镇辖47个村委会,面积203平方公里,人口9.14万人,镇政府驻五沟。南坪镇。将原任集镇整建制并入南坪镇。调整后,南坪镇辖46个村委会,面积259平方公里,人口 9.2万人,镇政府驻南坪。保留濉溪镇、刘桥镇、徐楼镇、百善镇、古饶镇、临涣镇、祁集镇、韩村镇、孙疃镇、双堆集镇、铁佛镇、钟楼乡、赵集乡、四铺乡、五铺乡、岳集乡、杨柳乡、陈集乡。
2004年8月20日,将濉溪县的新蔡镇整建制划入烈山区,将濉溪县濉溪镇的庆相桥、虎山北路2个居委会划人相山区三堤口街道办事处管辖。游立北合运重非,林2004年8月20日,将濉溪县的新蔡镇整建制划人烈山区,将濉溪县濉溪镇的庆相桥、虎山北路2个居委会划入相山区三堤口街道办事处管辖。
2006年3月8日合并乡镇。将陈集乡整建制并入双堆集镇,镇政府驻双堆集。将杨柳乡整建制并入孙疃镇,镇政府驻孙疃。将赵集乡整建制并入古饶镇,镇政府驻半峭。将徐楼镇整建制并入百善镇,镇政府驻百善。将岳集乡整建制并入铁佛镇,镇政府驻铁佛。将祁集镇及所辖的骑路、陈口、常庄、祁庄、王沃、沈桥、牛庄、丁楼、海孜、韩庄、陈圩、谢湖、四里、大高家、王楼、柴洼、大孙家、刘油坊、朱小楼19个村委会并人临涣镇,镇政府驻临涣。将祁集镇所辖的郭湾、祁集、刘圩、马楼、纪圩、大马家、桃园、宋元、前陈圩、薛场、双沟11个村委会并人韩村镇,镇政府驻韩村。将铁佛镇的杨庄、留古2个村委会并入刘桥镇,镇政府驻丁楼。将四铺乡、五铺乡整建制合并设立新的四铺乡,乡政府驻四铺。保留濉溪、五沟、南坪3个镇。将古饶镇划归烈山区管辖,将钟楼乡整建制划归相山区管辖。全县乡镇由原来的20个减少到11个。历经岁月更迭,濉溪行政区划调整至2006年底,全县辖11个乡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13个行政村,282590户,1056297人。
2023年濉溪县下辖11个镇:濉溪镇、韩村镇、刘桥镇、五沟镇、临涣镇、双堆集镇、铁佛镇、南坪镇、百善镇、孙疃镇、四铺镇,另设有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濉溪经济开发区。 县政府驻沱河路92号。
大美安徽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