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在茶馆酒肆的说书声中,在戏台上演员的唱念做打中,包拯总是与清正廉明、两袖清风联系在一起。
人们敬佩他为官清廉,断案如神,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被民间尊称为“包青天”的宋代名臣,其实也是个“高薪族”。
史料记载,包拯任职三司使期间,年薪高达一万八千贯,这笔钱在当时究竟意味着什么?折合成今天的货币,又能买到什么呢?
一、出身寒门,为孝辞官包拯并非生来就有着不凡的家世背景,他的人生起点,和许多寒门学子一样,始于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
然而自幼聪慧过人的包拯,读书却格外刻苦,常常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到深夜,街坊邻居都感叹这孩子将来定会有所作为,果不其然,二十七岁那年,包拯一举考中进士,为家族带来了莫大的荣耀。
这本是仕途坦荡的开始,按照当时的社会风气,家人朋友都盼望着包拯能早日当上大官,光耀门楣。
然而大家都想不到,包拯在为官数年后,毅然决然地做辞官返乡。
原来包拯的父母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需要人照顾,在“忠”和“孝”面前,包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他向朝廷递交辞呈,回到家乡,十年间他无怨无悔地侍奉在父母身边,悉心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即使偶尔受到父母的责备,也毫无怨言。
父母去世后,包拯在墓旁守孝三年,在这三年里,不论风雨寒暑,包拯都坚持在父母墓前跪拜,即使身体不适,也从未间断过这份孝心,这份坚持和毅力,让周围的人们都为之动容。
二、政绩斐然,不畏强权重返官场的包拯,将一腔热血投入到为百姓谋福祉的抱负之中,他先后担任过多个地方官职,无论身在何处,他都始终秉持着为民做主,不畏强权的信念。
在他长年的任职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也为自己赢得了“包青天”的美名。
在端州任知府期间,包拯发现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的端砚数量,远远超过了规定,民众们怨声载道,却敢怒不敢言。
原来之前的官员为了讨好上司,常常借着进贡的名义,私底下加征几十倍的端砚,用来贿赂权贵,中饱私囊。
包拯到任后,大刀阔斧地整治了这一弊端,他下令严格按照规定数量制作端砚,并且自己也以身作则,在任期届满时,没有带走一块端砚。
包拯不仅体恤百姓,更敢于向权贵说不,他在担任监察御史和知谏院期间,凭借着自己的正直和勇气,弹劾了多名贪官污吏。
这其中有不少大人物,包括权倾朝野的转运使王逵,以及宋仁宗宠妃的伯父张尧佐。
王逵此人,仗着自己有宰相撑腰,在地方上横行霸道,鱼肉百姓,百姓怨声载道,却敢怒不敢言。
包拯得知后,不顾个人安危,接连七次上书弹劾王逵,最终迫使宋仁宗罢免了王逵的官职。
张尧佐则是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想要谋取高官厚禄,包拯力谏宋仁宗,认为张尧佐不适合担任要职,最终阻止了他升迁的道路。
包拯的种种举动,使百姓们亲切地称他为“包青天”。
甚至还有人编了一句俗语:“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是说,如果你想要走后门,贿赂官员,那可千万别去找包拯,因为他是绝对不会徇私枉法的。
三、执法严明,恩威并济包拯在百姓心中,是断案如神、嫉恶如仇的“包青天”,他的确铁面无私、执法严明,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只会一味地严惩不贷。
在包拯心中,既有对法律的敬畏,也有对百姓的怜悯,他的一言一行,无不体现着恩威并济的为官之道。
包拯担任开封府尹期间,面对权贵横行的局面,他愤而进行改革,整顿吏治,让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存在。
他下令打开开封府衙门,允许百姓可以直接到公堂告状,打破了以往必须通过胥吏递交状纸的规矩。
那些企图利用职权,欺压百姓的胥吏们,再也不敢为非作歹,百姓们奔走相告,都说包大人是为民做主的青天大老爷。
有一年开封城遭遇洪水,百姓的房屋被淹,损失惨重,包拯经过调查发现,原来是城中一些权贵,为了修建私家园林,侵占了河道,导致河水无法及时排出。
包拯不顾这些权贵的阻挠,下令拆除了所有侵占河道的建筑,疏通了河道,使洪水得以消退,百姓们无不感激包大人的恩德。
然而包拯也并非不知变通,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他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的处理,体现出他体恤民情的一面。
比如有一次,一名士兵因为拖欠军饷,情绪激动之下,做出了过激的行为。
按照军法,这名士兵是要被处以重刑的,但包拯了解到这名士兵的难处,他并非有意触犯军法。
于是包拯决定网开一面,对这名士兵从轻处罚,这种做法在当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他这是在徇私枉法,但更多的人却理解他爱兵如子的苦心。
包拯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真正的执法,并非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要兼顾法与情,才能真正做到为百姓谋福祉。
四、年薪千万,清廉依旧包拯一生为官清廉,是百姓心中公正无私的象征,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位被民间尊称为“包青天”的宋代名臣,其实收入相当可观。
据史料记载,包拯在担任三司使期间,每年都会收到来自朝廷的丰厚俸禄,包括俸米、货币、土地等,总数高达一万八千贯,这在当时究竟是怎样一笔巨款呢?
咱们先来说说这“一贯钱”,当时一贯钱相当于一千枚铜钱,是当时主要的货币单位。
不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人们通常会把七百多文铜钱当做一贯来用,这种“短陌”的做法在当时非常普遍。
要想知道包拯的年薪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咱们得先搞清楚一贯钱在当时能买啥。
现在有人用最低生活保障来算古代钱的购买力,《宋代物价史》显示一贯钱差不多是宋朝老百姓一个月的最低生活费。
而2021年咱们国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每人每月706.6元,也就是说一贯钱差不多就是700元左右。
从《古代人的日常生活》这本书里,按照一贯钱同等的金子价格换算,当时一贯钱的购买力,跟现在七八百块钱差不多。
这样算下来,包拯的一万八千贯年薪,就相当于现在的一千两百六十万元。
就算放到现在,这也是妥妥的高收入群体啊。
可是包拯并没有因为自己工资高就贪图享乐,他依然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作风,把大部分俸禄都用来救济贫困百姓,自己则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
这种清廉的作风,与他丰厚的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他赢得了后世更多的敬佩和赞誉。
五、宋朝高薪养廉制度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包拯的工资会这么高,有必要吗?
其实这跟宋朝实行的特殊俸禄制度有很大关系。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非常发达的朝代,朝廷的财政收入也很高,因此有足够的钱给官员们发放高薪。
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当年也是从刀光剑影中走出来的,他深知武将的重要性,但也明白“兵强则骄,骄兵必败”的道理。
为了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威胁皇权,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除了我们常知的杯酒释兵权,还有就是提高文官的待遇,让他们安心为朝廷效力,以此来制衡武将的势力。
宋朝的俸禄制度,除了发放高额的钱财,还包括各种实物补贴,除了食物和衣物,甚至连做饭用的柴火都会直接发放给官员,可以说是衣食无忧了。
此外官员们还能享受到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福利待遇,他们的子女也能受到荫庇,总之宋朝的官员们个个都是“高薪族”。
当然宋朝推行高薪养廉,初衷是为了减少官员贪污,实际上高薪并不能完全杜绝腐败,历史上也不乏拿着高薪,却依然贪腐成风的贪官污吏,比如著名的高俅已经当上了宰相,却还是贪得无厌。
不过宋朝的这种高薪养廉的理念,还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可以为现代政府所借鉴。
毕竟有了丰厚的待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官员的生活,减轻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更加专心地为百姓服务。
包拯也是因为有经济保障才能清廉无忧,如果官员都吃不饱穿不暖,想让他们不贪可有些困难。
结语包拯的故事穿越了历史的迷雾,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他为民请命、不畏强权的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今天依然需要学习和传承的宝贵品质。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信息:
铜钱“交子”里的市井新京报2022-07-1615:13
正史中的包拯:并非神探,铁面确实无私,忠恕亦通人情
人民资讯 2021-11-14 06:35
《梦华录》一块玉200贯,北宋的一贯钱到底值多少钱? 澎湃新闻 2022-06-10 08:04
包拯每年的俸禄是18000贯,相当于如今多少钱?这一算真被吓一跳
2024-10-27 17:28·寻墨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