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孙权教你如何守业有成(一)(孙权故事系列第8篇)

魏蜀吴 2024-08-11 22:26:57

原创作者:余世亮

本文开篇前,先说说刘备。

刘备(公元166年—223年),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据称系西汉时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开创者。曹操曾称刘备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可是刘备的前半生犹如丧家之犬。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刘备前半生为何活成丧家犬般的境地?

刘备生平经历极为精彩,灵帝末年,即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州郡各自组织义兵,刘备率领他的部属跟随校尉邹靖征讨黄巾起义军有功,被授予安喜县尉。之后,在朝廷改制中丢官后投往公孙瓒,一同抗击袁绍;曹操攻徐州之时,他出兵救援徐州陶谦,再转投陶谦麾下;陶谦死后刘备入主徐州,因袁术攻打,吕布反叛,丢掉徐州,他只得归附吕布,最后再投曹操;衣带诏事件败露后,刘备叛离曹操再投袁绍;官渡之战刘备脱离袁绍,投奔荆州刘表。

总之,刘备一生颠沛流离。根据《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的说法,到了建安十二年(207年)某一天,刘表宴请刘备。酒席间刘备去上了一趟厕所,由此就有了以下“髀肉复生”的成语故事:

(刘备)因上厕所时见己身髀肉复生,亦不觉潸然流涕。少顷复入席,表见玄德有泪容,怪问之。玄德长叹曰:“备往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散;今久不骑,髀里肉生。日月蹉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刘)表曰:“吾闻贤弟在许昌,与曹操青梅煮酒,共论英雄。贤弟尽举当世名士,操皆不许,而独曰:‘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以曹操之权力,犹不敢居吾弟之先,何虑功业不建乎?”

玄德乘着酒兴,失口答曰:我刘备如果有了自己的地盘,天下群雄都不是我的对手!(原文: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皆不足虑也。)表闻言默然。玄德自知语失,托醉而起,归馆舍安歇。后人有诗赞玄德曰:

曹公屈指从头数,天下英雄独使君。

髀肉复生犹感叹,由教寰宇不三分。

罗贯中是刘备的超级粉丝,但他不得不借刘备之口说出,他最大短板,是不善于建立“根据地”。从184年起兵直到207年的24年里,刘备一直是漂着。陶谦将徐州送给刘备,这么好的根据地,没多长时间,就被他自己弄丢了。

正如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所说,刘备这个人,有英雄志,有英雄气,有英雄魂,有英雄义,就是没有“英雄地”(自己的地盘),只能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①。

也就是说刘备没有一块根据地,他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样一个没有用武之地的英雄那至少是一个打折扣的英雄,甚至可以说还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个空头英雄,是个候补英雄。

伟人曾将创建革命根据地比喻为,要像下围棋一样做几个“眼”,“眼”要做得活,做得好,以便和敌人长期作战。

到了建安十三年(208年),48岁刘备突然开窍了,赤壁之战结束后,他在荆州南部四郡创建自己的根据地,后来刘备又到四川创建第二个根据地,从此,刘备的事业才算走上正轨,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二、孙策在攻城略地时就着手创建根据地

然而,江东基业奠基人孙策,他在22岁就知道,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兴平二年(195年),21岁孙策从历阳渡江,打败了刘繇。刘繇放弃丹徒西逃。建安元年(196年),孙策进攻会稽。王朗败溃后投降,于是会稽平定。占据会稽后,22岁孙策将原有的地方长吏全部更换,他自己兼任会稽太守,又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另置庐陵郡,以孙贲弟弟孙辅为庐陵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

与此同时,为了剿灭山越,孙策在皖南的深山峻岭中设始安、安吴二县,实施有效管理。

孙策这位少年军事天才,他率领江东兵众,横行争衡天下,在短短几年里,就平定了江东大片土地。最为关键的是,他打下了丹阳、会稽、吴、庐江、豫章五郡后,除了任命自己的人担任这些郡的郡守,还将豫章析分出部分地区设立庐陵郡,加强该区域的管理。

另外,当时有刘表从子刘磐,十分骁勇,数度作寇于艾、西安诸县,侵犯江东的西部区域。孙策于是分海昏、建昌等周边六县,并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兼治海昏,并督诸将共拒刘磐。刘磐自此绝迹不复为寇。

综上,孙策不仅会抢地盘,更懂得如何管理地盘。正因为年轻的孙策懂得如何管理地盘,从而避免猴子掰玉米之结果。虽然猴子很辛苦掰了好多好多颗玉米,但是猴子最后手中只拿着一颗玉米。反观刘备前半生从北打到南,从东打到西,征战无数,但是他还是一个今天投奔这个,明天又投奔那个。活脱脱就是一只丧家犬。

可惜的是,建安五年(200年)孙策为其所诛的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所伤,不治身亡,年仅二十六岁,临终前遗令其弟孙权继位。

三、孙权用三位一体制度来完善根据地的建设

建安五年(200年)孙权虚岁十九岁,张昭、周瑜等认定孙权可以与之“共成大业”,因而率群臣拥立孙权并辅佐他。可是,孙权面临的是江东的内忧外患。虽然我们在孙权故事系列第4篇《孙权接班:稳定江东局势》讲述了外有强敌夹攻,内有山越反抗,以及孙吴统治集团内部人心浮动,孙权在张昭、周瑜等大臣的支持下,稳定了江东的局势。

其实,孙权在解决内忧外患的战术问题时,他还创造性用制度来解决江东稳定的战略性问题,具体有三大方面:

(一)新设地方政权组织,解决权力真空。为何丹阳、会稽等郡山越叛乱特别猖獗,就是因为这些地区系权力真空地带,属于三不管地区。孙策、孙权在派兵镇压的同时,在这些三不管地区新设地方政权组织,实施有效的管理。这样才能在剿灭山越之后,这些地区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1.设立新都郡。在孙策奠定立国之基后,孙权进一步平定丹阳山越,基本稳定了京畿所在的丹阳郡。可是丹阳郡“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剿灭山越任重道远,且严重影响江东的开发。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是岁,使贺齐讨黟、歙,分歙为始新、新定、犁阳、休阳县,以六县为新都郡。”意思是说,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派贺齐进攻黟县、歙县,将歙县重新划分,新建始新、新定、犁阳、休阳四县,将这六县命名为新都郡。

《三国志·贺齐传》记载,建安十三年(208年),贺齐调升威武中郎将,征讨丹阳郡的黟县、歙县。当时武彊、叶乡、东阳、丰浦四个乡先投降,贺齐上表建议改叶乡为始新县。而歙县匪首金奇率领徒党一万户驻扎在安勒山,毛甘率领一万户驻扎在乌聊山,黟县匪首陈仆、祖山等人率领两万户驻扎在林历山。

林历山四面耸立如壁,高几十丈,小路又高又窄,不容人带着兵器通过,叛匪从高处扔下石块,下面无法进攻。军队停留整天,将吏因此忧虑。贺齐亲自出营绕山巡行,观察地形上可供利用的条件。然后暗中招募身手轻捷的壮士,为他们制造一端尖锐的小铁桩,偷偷地在隐蔽、险要而叛匪没有防备的地方,用小铁桩在峭壁上开出可供攀缘的路,夜晚派他们悄悄地攀登上去,再垂下多条绳索接引下面的人。

这样得以上去了百来人,四面散布,都敲起战鼓,吹响号角,贺齐统率军队待机进攻。叛匪晚上听到四面鼓声,以为贺齐的大部队都已上来,惊慌恐惧,疑惑迷乱,不知所措,把守路口和险要处的匪徒,都逃回大本营。大部队趁此机会攻上山去,大破陈仆等人的队伍,其余匪徒全部投降,一共杀死七千人。

贺齐又上表建议从歙县分出新定、黎阳、休阳三县,加上黟、歙两县一共是六个县,孙权就分割这六县为新都郡,贺齐担任太守,在始新设立太守府,任命贺齐为偏将军。

新都郡的自然区域为新安江上游谷地,具有一定的开发优势。新都郡置郡后,新安江上游地区初步稳定。新都郡的建置为孙吴进一步开发新安江下游富春江流域奠定了基础②。

2.东安郡的设立与废置。全琮(?249年),字子璜,吴郡钱唐(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桂阳太守全柔之子。

孙权在浙西北的征讨遭到了山越的剧烈抵抗,黄武五年(226年),丹阳、吴、会稽三郡百姓再次叛乱,攻陷三郡所属县城,孙权划分三郡的险要地方为东安郡,全琮兼任太守。全琮到任以后,严明赏罚,招纳叛匪前来投降归附,几年之内,得到一万多人。孙权召全琮回牛渚,撤销东安郡。

东安郡的废置,说明东安郡地区矛盾缓解,孙吴政权稳定并控制了这一地区。

黄龙元年(229年),全琮迁升为卫将军、左护军、徐州牧,娶孙权之女公主孙鲁班。这也能证实孙权废置东安郡的时间应为黄龙元年(229年)全琮荣升卫将军之前。

东安郡的具体范围在新安江流域,辖有吴郡的钱唐、富春、桐庐、新城、新昌、建德、临水,丹阳郡的于潜和会稽郡的新安、太末等十县。

3.孙吴对福建的开发与政区建置。孙吴割据江东以后,福建省逐步得到开发,表现为大量县级政区的新置③。今天江苏和安徽长江以南地区,以及浙江、福建省的全部的孙吴早期经略的疆域。

建安元年(196年)孙策新置三县为建安、汉兴、昭武(孙策初立时称南平,孙休置郡时改为昭武,今邵武市),从三县的分布可以看出孙策对福建的经略主要有两条线:一条是从浙南越过仙霞岭沿南浦溪而下至建溪,另一条是从赣东越过武夷山顺富屯溪而下至建溪。

孙权在福建的经略继承了孙策的成果和路线,据《贺齐传》,建安八年(203年),贺齐立都尉府于建安。建安十年(205年),贺齐征讨上饶,分置建平县(今建阳)。

孙策、孙权在闽北四县的辟置可以看作是孙吴早期在福建开疆拓土、编户齐民的略地过程。孙亮时,福建没有新县的建置,处于守成阶段,山越叛乱时有发生,据《孙亮传》记载,太平二年(257年)八月会稽南部反,杀害都尉。

第二个阶段的成果表现为东安、南平、将乐三县及建安郡的建置。永安三年(260),孙休以会稽南部为建安郡,同时新置将乐、南平、东安三县。统县政区建安郡的设置是孙吴对福建筚路蓝缕的开发之功最突出的成果,建安郡的设置从自然、经济、文化诸方面规定了后来福建省的雏形。

(二)地方上实行军事统制政策。汉代,决定全国性的征伐和跨越地方行政区域作战的权力原则上概归中央,具体的军事行动则由朝廷任命的将军、都督、中郎将、校尉、骑都尉等实施。地方上实行军政统一制度,行政长官就是这一区域的军事长官。他们非受特命或应邻境之约,原则上没有越境作战的权力。

如两汉时代的郡县,郡太守和县令长,分别都以自己的行政官职统率本地区的军事力量,以政主军,以政统军。

孙权施行的是一种不完全相同的体制。他改变了地方上传统的以政统军的制度而实行由中央任命的高级将领统制地方。这是一种军管性质或准军管性质的体制。

这种体制,在孙权的兄长孙策时候已经开始了。孙策本人就是以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的身份进军江东,然后自领会稽太守(按:领是兼职的意思,通常指本官兼任低级官职。下同)。次年,朝廷也是授他军职,以骑都尉领会稽太守。他自己便让其舅吴景以扬武将军领丹阳太守,伯父孙贲以征虏将军先后领九江太守、豫章太守,叔父孙辅以扬武校尉领庐陵太守,督军校尉朱治领吴郡太守。后来又以周瑜行建威中郎将、中护军,先后领春谷长、江夏太守,以程普行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孙权继承、推广了这一做法,成为吴国制度④。

比如,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建安八年(203年),孙权向西进军征讨黄祖,打败了他的水军。但城堡没有攻破,后方的山寇又作乱。孙权撤军归途经过豫章,派吕范平定鄱阳,程普攻讨乐安,太史慈兼管海昏,韩当、周泰、吕蒙任军政任务繁重的县令、县长。

孙权建立“以军统政”,实行的是一种军事统制制度,起到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可以较快、较好、较稳地控制地方,平叛治乱。比如,分割黔、歙为六县,设新都郡,让贺齐以军职领太守,就是为了这种需要;

第二,便于越行政区界作战,追歼敌人。比如,黄盖为武陵太守,得知邻郡长沙之益阳县有乱,便即驱兵平讨;陆逊为宜都(今湖北宜都)太守,既可西破沿江蜀将和秭归夷帅之叛,又可北攻蜀置房陵、南乡两郡;

第三,便于军事的大规模或较大规模地调动。比如,陆逊为大都督抵抗刘备,孙权便可将已经做了太守的诸将军朱然、潘璋等调到前线,成为陆逊的属下;吕范以建威将军为督抵抗曹休,而同级的建武将军、庐江太守徐盛,以及偏将军全琮和宗室、偏将军、庐陵太守孙韶等都无条件地受其节制。

(三)孙吴部曲兵制。自从光武帝刘秀实行罢兵政策,东汉的兵役制度就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从秦朝开始的征兵制逐渐取消,募兵制出现在历史长河之中,尤其是在东汉中期开始,无论中央军还是地方军,哪怕是长期屯兵也采用的是募兵制。

在吴国实行的募兵制度是部曲制度。这里的部曲,特指古代豪门大族的私人军队,带有人身依附性质。

部曲产生最直接的原因是孙策初入江东官职低微,不过区区折冲校尉,然而在击破刘繇时,孙策手下已经聚拢了一批战功累累的将领,该如何赏赐这些将领就成了问题。封官?自己不过区区校尉,撑死给俩别部司马;赐地?丹阳被袁术派周尚当了太守,自己不过占有曲阿周遭,实属无地可封。所以这个时候能给的赏赐就是部曲兵权,功劳最大的两人:程普吕范都得到了二千兵,于是东吴部曲制便开始了最初的构建。其他将领,如董袭、韩当、黄盖、周泰等也应获得了一定部曲。

同时,孙吴选择部曲制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江东开发度低且丘陵湖泽森林遍布,山越人满扬州跑,如果某地出现山越入侵再调动军队的话无疑非常被动。这个时候如果直接指派一名将领带部曲就地驻扎,同时该地区赋税供给这名将领,就有三个好处:一是便于将领随时出动军队;二是提高将领防卫这一地区的积极性;三是促进该地区的发展。比如蒋钦任西部都尉时,与贺齐剿灭黟县贼后,在山越横行的地方得到了经拘、昭阳两个奉邑,其中考虑大抵便是抵抗入侵和开发当地。

孙吴的部曲制的产生,是符合孙吴草创阶段的现实需要,切实有效地调动了将领的作战积极性,同时也刺激了将领们“讨伐山越,补充兵员”的欲望,侧面加速了对东南地区的探索和开发。

与孙策时代授予将领实兵的不同,孙权时代固定下来的授兵制更多是授予“编制”而非“实兵”,即所谓的虚授:将领在得到孙权的审批后,才可以自募丁壮,扩充部曲。

授予部曲成为一项惯例制度后就带了一个问题:怎么养?配套产生的即“食邑制”与“复客制”,相关记载在《吴书》中俯拾皆是,比较典型的就是孙权爱将周泰,在哪作战就在哪就地筹措军用的钱粮;其他如吕蒙驻扎浔阳期间,就在浔阳及附近的阳新筹措钱粮,等替代鲁肃屯陆口后,就立刻转换成了周围四县。可见“部曲制”与“食邑制”有着深度的绑定。

此外,由于江东地区发展不足,仅由食邑供给难以满足提高士兵质量的需求。同时孙权限制了食邑的分配,四县往往就是配给食邑的极限,仅有程普(孙皎)、周瑜(鲁肃、吕蒙)、朱治三人拥有四县食邑的殊荣,其他将领的食邑往往仅够满足温饱。要练精兵需要将领自掏腰包进行补贴,如陈表养士养的妻子露立、贺齐自己装扮自己的部曲、吕蒙借钱保养军备。

因此“复客制”便成为部曲制的一种补充,复客是一种拥有特权的奴客,他们不受徭役征召,也不向官府纳税,可以专心从事生产,属于将领的个人私产(带有一定农奴性质),从而给将领提供一定生活保障。

孙权赐予的奉邑,除去少数重将外,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足以让将领获取更多额外钱粮,基本只是让将领维持现有手头的部曲,因此杜绝了地方藩镇化的隐患。

尽管部曲成为将领固定率领的部队,但这并不意味着世袭且孙权无力去控制。如果孙权认为你的子嗣甚至本人不适合带兵,会随时撤除、转移部曲和食邑。比如吕蒙几个邻居同事去世后,孙权就想合并部曲给吕蒙,而不是顺理成章地固定传给成、宋、徐三人的子嗣。又如甘宁去世,他的部曲则给了潘璋而不是传给儿子。

孙权对部曲、食邑的掌控力,在东吴荆州方面统帅身上也有典型体现,周瑜的部曲与奉邑由鲁肃继承,此后由吕蒙继承。

这不仅是周瑜、鲁肃去世时儿子均年幼无力带领军队的原因,更是政治上的考虑:荆州为方面之任,位于前线的统帅必须能力超群且忠于孙权,因此不允许这些地方的部曲与食邑被私人传承。

可以看出孙吴施行的部曲化的授兵奉邑制,既限制和团结了世家大族,又扩大了立国基础,还加速经济开发,是一箭三雕的政策。孙权创立的这一制度,把林立于吴国的私家部曲控制在国家手中。孙吴政权承认私家部曲事实上的父死子继,但法律上属于国有,要由国家来重新封授,于是在重新封授中调节了诸将领兵。所以终吴之世,从未出现尾大不掉之势。

综上,为了解决“三不管”地区的权力真空,孙权就在这些地区新设地方政权组织、并在地方实施“以军统政”的军事统制政策和部曲兵制等三项制度,这些制度是相辅相成的,既要解决山越叛乱问题,就需有兵力、财力、物力的支持,而这些要素的整合就需要有一个强力的地方政权组织。而在战争时期,以将军来统领地方,既能解决兵力,又能解决财力和物力。与此同时,为调动这些将军的积极性,孙权就给这些将军授兵、封赐奉邑、给予复客,以解决将军们的后顾之忧。

由此形成以“将军”为核心的军事统制的地方政权组织,并以私有部曲为将军提供强大支撑力量的“三位一体”守成模式。

或许也可以这样说,为了解决内忧外患,孙权创造性地将地方政权制度融入“以军统政”和部曲制,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守成模式。它犹如三个轮子推动着孙吴这辆战车勇猛直前,为孙吴三分天下有其一提供了制度保障。

综上,孙权政权组织制度创建之影响,正如辛弃疾有词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

子当如孙仲谋。

(二〇二四年八月十一日星期日写于丽水)

注:

①易中天著《品三国》(上),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页

②③陈健梅著《孙吴政区地理研究》,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291页、第296页

④张作耀著《孙权传》,人民出版社2017版,第334页

⑤刘备、孙权图像来自网络,本文其他图片均由摄影师余媛提供,不胜感激!

0 阅读:2

魏蜀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