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大庆!”
电视剧《庆余年》截图东北人:啥?咱大庆咋了?
这个梗源于电视剧《庆余年》中的一个情节。在《庆余年》中,言冰云急于保护自己的国家,说出了这句坚定的誓言。
这里的“大庆”,实际上指的是剧中的南庆。
它和现实里的大庆市有什么关联吗?
在原著小说中,作者猫腻对《庆余年》小说世界的设定是这样的:一次核爆炸之后,人类文明衰退至史前时期。有一所军事科技博物馆由于处于极寒之地而避免了被摧毁的命运。有幸存活下来的人通过保留下来的军事博物馆进入下一次人类文明的伊始。
《庆余年》的故事便发生在人类文明得以重建之后。主人公范闲的行踪遍布大江南北,也带我们领略了这个世界的很多地点。
从小说卷名来看,《庆余年》像是一部地理志。第一卷的故事发生在澹州,这是庆国东面的一座海边小城;第二卷故事发生在京都,京都是庆国的首都;第三卷名为“苍山雪”,主要讲述了范闲去太平别院祭拜母亲、鸿胪寺谈判、醉酒颂诗撒言纸的故事;第四卷名为“北海雾”,范闲出使北齐的故事发生在这一卷中;第五卷的故事发生在江南……小说最后的篇幅则多集中在东夷岛附近。
电视剧《庆余年》虽然对小说情节做出了部分删改,但依然构建了一个纵横万里的江湖。在这个江湖里,不仅有刀光剑影、快意恩仇,还有国家间的权力斗争。
但你知道吗——
这一幕幕精彩的权力与人性的博弈,基本就没走出东北那旮沓……
角逐东北,我们是认真的《庆余年》为什么叫“庆余年”呢?
是“庆幸自己重生后多出来的岁月”?还是“在庆国度过余年?”
其实,这个名字大有玄机。有人分析,《庆余年》名称的最初来源是《红楼梦》中巧姐的判词《留余庆》。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而在原著小说中,这段判词更是与主角范闲的内心挣扎相呼应——在追寻身世之谜与守护亲人之间,他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余年”?
如果抛开作品内容去看,“庆余年”这个名字其实还藏着作者猫腻的爱情——在写《庆余年》期间,猫腻跟着老婆,搬到了大庆生活。“庆余年”也意味着“从宜昌到大庆,度过余生”。因此,“庆余年”中的“庆”,似乎也暗示了黑龙江大庆。
种种蛛丝马迹表明,《庆余年》中的庆国很可能指的就是黑龙江省大庆市。
那作品中的其他地方又是指哪里呢?
除了庆国,《庆余年》中还有三个高频出现的地名——北齐、东夷城、神庙。
北齐是一个崇尚文化的国度,与庆国有着复杂的军事和政治关系。北齐与南庆相连接的地方,有一个小镇叫雾渡河镇,有一条界河叫雾渡河。
东夷城是一个港口城市,以一城之地富甲天下。东夷城的守护者四顾剑是一个剑痴,凭借一把剑大杀四方,因此受各方势力忌惮。
而“神庙”则位于极北之地,神秘莫测,是范闲追寻母亲身世之谜的关键所在。而在小说第四卷,“神庙”还被称为“永夜之庙”:
“神庙可没有树,那座庙在雪山里面掩着,传说中一年只有两天会露出真正的面目来,而且如果心不诚的人,根本不可能看到它。”
肖恩告诉范闲,神庙知道凡人试图找到他们,所以上天震怒,降临了无边无际的黑暗。但穿越者范闲却明白,这其实就是极夜。
啥?极夜?
看来已经开始考地理知识了。极夜现象一般发生在哪里呢?
从地图上看,我国地理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城市是漠河,然而漠河并不在北极圈内。在《庆余年》中,核爆炸令地球地貌发生改变,重生后的地球迎来了新的变化,“神庙”位于极寒之地,因此,我们推测它位于漠河或漠河以北的地带。
一旦接受庆国=大庆,神庙位于北极圈内的设定,那这么说……《庆余年》的故事实际上发生在东北?
那北齐就是齐齐哈尔?——地图上,齐齐哈尔的确在大庆的北边。
那东夷城是哪?哈尔滨?
等等……那智能机器人五竹该不会是哈工大造的吧?
当然,这些推测只是基于作品中的描述和地理知识的一种可能性解读。真正的答案或许只有作者猫腻本人才知道。但无论如何,《庆余年》中的地名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原来这些地名竟有这样的来历据史书记载,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肃慎、扶余、东胡三大古族系曾在此繁衍生息,分别占据流域的东、中、西部。东胡族进一步分化为乌桓、鲜卑、契丹、室韦等部落,其中肃慎族逐渐演化为满族,并衍生出使犬部(赫哲族)等分支;而东胡族中的室韦则演变为蒙古、锡伯、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
满族是该流域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因此,其地名也遍布黑龙江流域,数量之多,影响之广,超乎想象。
黑龙江,古称黑水,《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北海之内,有山名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北海即今之贝加尔湖。幽都之山即古代的大鲜卑山,今日的大兴安岭。《盛京通志》有“黑龙江即萨哈连江。萨哈连,黑也”的记载;满语称黑龙江为“萨哈连乌喇”,“萨哈连”意为“黑”,“乌喇”意为“江”。蒙古族称黑龙江为“哈拉穆尔”,达斡尔族称为“卡拉穆尔”,皆寓含“黑水”之意。
还记得《甄嬛传》中的宁古塔吗?
在满语中,“宁古”意为“六”,“塔”意为“个”,相传清皇族远祖有六兄弟居此,称此地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
哈尔滨市的巴彦县,旧名满语“巴彦苏苏”,意为“富饶之乡”。
呼兰,一说是女真语“忽剌温”的音转;一说是满语“烟囱”。清初于河旁设防屯兵,砌有炊事取暖用烟囱,因而将河称为“呼兰”,这便是呼兰河的来历。
依兰县,清代称“依兰哈喇”。满语“依兰”意为“三”,“哈喇”为“姓”。据载,清初努尔哈赤征服东海萨哈连部时,移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三大姓——葛依克勒、胡什哈里、卢业勒民于此地,因此称此地为“三姓”。
松花江是我国的第四条大河流,发源于长白山天池,清代满族人把这条河流称“松阿里乌拉”,意为“天河”。一说松花江源于满语,意思是“白色的”江。
牡丹江,在唐代称忽汗河;金代称呼里改江;元代称忽尔哈河;明代称胡里改江;清代称虎尔哈或牡丹江。这些名称大都为音似字异,均来源于满语“穆丹乌拉”,意为“弯弯曲曲的江”。
张广才岭这一地名的来历同样充满神秘色彩。
“难道是来源于一个叫‘张广才’的人?”
非也。张广才岭是长白山的支脉,其名源于满语。一说“遮根猜(或译遮根采良)阿林”。“阿林”是山岭的意思,“遮根猜”汉语音转成“张广才”,意为“吉祥如意”。一说“塞齐窝集穆鲁”。“塞齐”为“开阔”之意,“窝集”为“密林”之意,“穆鲁”为“山梁”之意,张广才岭是其俗称。
镜泊湖,唐称“忽汗海”、辽称“扑燕水”、金称“阿卜湖”、明称“镜泊湖”。满语称“毕尔腾湖”,意为“清平如镜”。
除了满语,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例如乌云镇,因乌云河而得名,乌云为蒙古语,意为“森林”。大庆市的萨尔图,蒙语意为“月亮升起的地方”,另说为“有风的地方”。这可能是黑龙江省最有诗意的地名之一。
与此同时,外国语也同样在这里留下了特殊的历史痕迹。19世纪末,俄国人在东北修建中东铁路后,这里随之产生了很多的俄语地名。
黑龙江省尚志市的亚布力镇旧称亚布洛尼,俄语“苹果园”之意。据传,这一地名的产生与20世纪初中东铁路修建有关。中东铁路修筑时,负责工程项目的沙俄工头,经常发现山上有成片成片的山丁子树,秋天结出累累的果实,一串串像一盏盏小红灯笼,就像苹果园一样,于是,将此地用俄语命名为“亚布洛尼”。
哈尔滨市的斯大林街道则直接来源于苏联领导人的名字。
这些地名不仅是地理坐标的标识,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
东北话里还有哪些有趣的舶来语?“一到中国街,满街毛子调。握手鲁嘎包,都拉时气好。来了个戈比旦,开着马神车,搂着个玛达姆,喝着沃德克。奶油斯米旦,列巴大面包,水桶喂得罗,兰波电灯泡。戈兰自来水,笆篱子蹲者,没钱喊涅肚,好是哈拉少。”
你听过这个顺口溜吗?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东铁路的修建让俄汉两族的生活紧密相连,特别是在十月革命后,两族杂居的现象尤为普遍。在这一时期,双方在日常交流中频繁地互相借用对方的词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融合现象。许多与俄罗斯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词汇,如“布拉吉”(连衣裙)“马神”(缝纫机)“哈拉少”(好)等,都逐渐融入了汉语,丰富了我们的语言体系。其中有些词只存在于某一特殊时期,而有的虽然留存至今,却发生了语义的变化。
比如,你知道“列巴”是啥吗?
最初,在东北话中,“列巴”是用来泛指“面包”的。然而,随着“面包”这一意译词汇的广泛流行,“列巴”的泛指意义逐渐消失,转而特指俄罗斯文化中那种特有的面包。如今,当我们在东北提到“列巴”,大家自然会联想到那种带有浓郁俄罗斯风味的面包。
那“格瓦斯”又是啥?
“格瓦斯”起源于沙俄,在俄语中意为“发酵”。这种含低度酒精的饮料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后,迅速在各地流行开来。如今,“格瓦斯”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品之一。
这些词汇不仅记录了中外交流的历史痕迹,也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碰撞。
你还知道东北话里哪些有趣的地名或词汇呢?
参考文献:[1] 牛汝辰:黑龙江流域满语地名文化特征,中国地名,2019(01)
[2] 王秋实、邹德文:汉语东北方言词汇系统中的俄语影响,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3,42(07)
[3] 朱彤:东北外来词地名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7
[4] 奥丽佳(Sokolovskaya Olga):汉俄语言接触研究,黑龙江大学,2012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作者:王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