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昕瞳看历史 2023-02-17 18:40:00

高句丽民族及其政权在存世七百余年的历史发展中,与中原历代王朝有交往、交流,也有战争。

公元前220年前后,正值秦末汉兴,汉朝设置玄菟郡。高句丽是玄菟郡境内聚居在高句丽县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群。公元前37年,高句丽民族政权建立后,其势力渐强,不再满足于玄菟郡高句丽县的活动范围,开始武力显示自己的存在,时常试探性地与玄菟郡发生摩擦。汉成帝元延四年(公元前9年)和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东北少数民族之间发生了两次征战和冲突。由于高句丽民族及其政权极力扩大自身影响,引起了中原王朝的关注。西汉王朝向高句丽政权颁发印绶,承认其作为地方民族政权的合法性,高句丽与西汉王朝保持从属关系。

西汉末年,王莽专政,建立新朝,一度破坏了高句丽与西汉王朝的关系,收回了西汉王朝颁发给高句丽政权的印绶,将高句丽的封爵王降为侯。东汉光武中兴,调整了与高句丽的关系,恢复了高句丽王称号。但东汉与高句丽的关系不是一帆风顺的,时有发生矛盾冲突。太祖大王高宫统治中期,高句丽积极推行扩张西进的政策,屡次武力侵掠东汉郡县,并趁东汉末期国力渐衰之机,乘势大举扩张。曹魏统一北方后,与高句丽爆发的一次著名的战争,就是毌丘俭两次东征。

公元244年(曹魏正始五年),魏齐王遣幽州刺史毌丘俭率领数万步骑第一次东征高句丽。高句丽王位宫统兵两万迎战魏军,被魏军打败。毌丘俭乘胜长驱直入,一举攻克丸都城,烧了宫室。位宫携妻落荒而逃,毌丘俭班师而归。但这次征伐并没有使高句丽屈服。

公元246年(正始七年),毌丘俭率军第二次东征高句丽。毌丘俭分南北两路向高句丽进军。位宫闻听魏军到来,慌忙出逃,魏军穷追不舍,斩杀高句丽3000多官兵。魏军将士英勇作战,横扫千军如卷席,打得高句丽部队溃不成军。经过一年多的征战,魏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毌丘俭班师回朝。毌丘俭两次讨伐高句丽,给高句丽沉重地打击,军队损失惨重,国都被毁,国力衰弱,元气大伤。

西晋统一北方后,加强了对北方少数民族及其政权的管理。但是,两晋和十六国时期,是中原群雄割据和民族势力争锋的剧烈时期,中原王朝以两晋为代表实际是一个弱势王朝。高句丽趁机占领了辽东广大地区。而这一时期,又一个地方民族势力慕容鲜卑割据政权崛起于辽西,与高句丽呈西东对峙局面。此时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实际上是与慕容鲜卑的关系,两者为夺取辽东争战不己。后来,高句丽趁东晋国力大衰,趁机与慕容鲜卑交兵并迅速占领辽东。高句丽拥有辽东后,国势大增。公元435年,高句丽王琏遣使朝献于北魏,双方之间和平相处长达140年之久。北燕灭亡后,高句丽的势力很快波及整个辽东地区,以社会经济基础相对发达的辽东为资本,取得了与中原王朝发展关系的主动权。

进入隋唐后,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中原王朝的统一和强大,高句丽独霸江东称雄东北的战略格局被打破,高句丽与中原王朝之间是和与斗相伴,摩擦纷争不断,甚至发生争战。

隋朝四战高句丽。高句丽占据辽东后,不断武力对周边弱小民族进行蚕食和侵扰,对中原王朝东北边区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公元581年,隋王朝建立后,结束了近300年中原分裂割据的局面。作为中原中央王朝,统一中国是隋朝既定国策。对此,高句丽十分恐慌,于是"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隋朝看清了高句丽的企图后,隋文帝立即下玺书表明态度,规范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高句丽王高阳接到玺书后,"奉表陈谢"。但不久病亡。其子元嗣位后,没有诚守隋朝玺书之要求,统领万众之兵进犯辽西。隋文帝为之大怒,发兵高句丽。高句丽惶恐万状,遣使谢罪。但从此,隋朝与高句丽的关系由友好往来转向兵戎相见,导致从公元598年到公元613年的15年间,隋朝与高句丽发生四次战争。

第一次战争发生在公元598年(隋开皇十八年)。高句丽婴阳王率万余骑兵进攻辽西,虽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但隋文帝龙颜大怒,遂命30万大军分水、陆两路讨伐高句丽。婴阳王在强势的隋军面前胆怯,立即派遣使臣前往隋谢罪,并自称"辽东粪土臣元"。但陆路隋军出临渝关(今河北省山海关)时,正逢雨季,道路泥泞,军需难以供给,加之军中流行疫病,战斗力骤减;水路隋军东进平壤,不料在海上遇到大风,多船沉没大海,官兵死伤惨重,隋文帝被迫休兵。

公元611年(隋大业七年),隋炀帝以高句丽不遵臣礼为由,下令征伐高句丽,开始了隋朝对高句丽的第二次战争。次年正月,隋调集全国兵力分成左、右12个军,隋炀帝亲任总指挥,率百万大军向高句丽进发,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同年3月,隋炀帝指挥大军进至辽水西岸列阵,高句丽军队依附辽水据守。隋军先头部队渡河登上东岸,经过激战后被迫收兵退至西岸。几日后,隋军成功地搭起了浮桥,顺利到达对岸,消灭高句丽军万余人,并包围了辽东城。由于高句丽守军惯用缓兵之计,隋军对辽东城久攻不下,致使隋数10万大军困顿于辽东城下一筹莫展。

6月,隋炀帝亲临辽东城督战,命30万大军越过高句丽诸城向鸭绿江进军,与水军配合攻打平壤,进至离平壤30里处。高句丽军佯装请和,隋军将士们身心疲惫,且粮草殆尽,便退兵还师。高句丽军抓住隋军后撤的机会,从四面包抄隋军。隋军边打边退,高句丽军乘胜追击,殿后的隋军左屯卫大将军辛世雄战亡,隋军溃 败,退至辽东城时仅剩2700多人。8月底,隋炀帝下令撤军。

配图为正文无关

公元613年(隋大业九年),隋朝第三次对高句丽宣战。4月,隋炀帝渡过辽河,命令大将宇文述和上将军杨义臣率领大军向平壤进发。高句丽数万官兵迎战,被隋军击溃,逃进城中防守。隋军兵临辽东城下,经过20多个昼夜的激战,双方伤亡很大。隋炀帝见辽东城久攻不克,便派将士缝制万余条布袋,每个布袋装满土,然后垒成三十步宽、与城墙等高的鱼梁大道,并制作八轮楼车,俯射城内。正当隋军将要攻城而辽东城岌岌可危之时,礼部尚书杨玄威在黎阳起兵反隋。隋炀帝震惊失措,无奈下令撤军,隋朝对高句丽发动的第三次战争流了产。

公元614年(隋大业十年),隋炀帝连下两道命令,发起隋朝对高句丽的第四次战争。7月,隋炀帝车驾来到了辽河西怀远镇,可此时应征之兵多数没有如期到达集结地。高句丽也因长期战乱,国力衰败不济,军队士气不振。隋炀帝在这种情况下向高句丽宣战。在隋军大军压境的强大攻势之下,高句丽无力再战,向隋军投降。隋炀帝见已挽回前几次失败的颜面,便班师回朝。回朝后,隋炀帝要求高句丽婴阳王高元入朝,高元拒不服从。隋炀帝令将帅整装待戈准备再次征战高句丽,但因诸多原因,未能如愿。

隋朝四战高句丽,战火烧遍高句丽大部分地区,使高句丽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城乡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高句丽的昌盛从此江河日下。

进入唐代,高句丽一度汲取了与隋朝关系的教训,公元619年和621年,高句丽两次派使臣朝贡,表示与新王朝建立往来关系。唐朝初立,百废待举,需要处理好与周边诸民族的关系。因此,唐高祖特下书修好,唐朝承认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藩属地位。公元628年(贞观二年),唐朝平定北部边患,战败突厥颉利可汗后,高句丽王建武马上遣使奉驾,并献疆域图,其目的就是认可唐朝对其疆域的主权地位。但是,高句丽献图是阳奉阴违的一种策略。为了抵御中原王朝的入侵,高句丽筑千里长城。但天有不测风云,这时西部大人盖苏文杀了高句丽王建武,立建武的弟弟子臧为王。对高句丽的政治变故,唐朝尊重高句丽的选择。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封其嗣王臧为辽东郡王、高句丽王。

高句丽在和唐朝发展关系的过程中,其扩张野心渐渐膨胀起来,肆无忌惮地以武力侵扰周边各民族,使唐朝东北边陲很不安宁。高句丽目无中央王朝,使唐朝的权威受到挑战,而且由于高句丽的百般阻挠,唐朝与东北其他民族的关系遭到了破坏,这令唐朝难容忍。更使唐朝不能坐视的是,原为中原王朝的辽东被高句丽占据200多年,隋唐二朝大臣纷纷上书收复辽东。唐太宗当政后说:"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于是,唐朝出兵辽东,征伐高句丽。经过太宗至高宗,历时24年,终于打败了高句丽,收复辽东,唐朝与高句丽的臣属关系至此终结。

1 阅读:27

昕瞳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