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张郃最后的呐喊:相信自己,切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冷玉看文化 2024-07-17 13:56:33

​为将者,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名垂青史,也许对他们来说是件好事。

但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守一国之关隘,护一方之黎民,当夷狄之铁骑,竭尽全力,死而后已,此之死重于泰山。

求胜心切,不辨敌情,轻敌冒进,堕敌诡计,兵败身死,此之死轻于鸿毛。

张郃,字儁乂,河间郡鄚县人,是汉末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和张辽、乐进、于禁、徐晃并称曹魏“五子良将”。

他一生南征北战,立功无数,取得了傲人的成就,可他的死却成为他此生最大的遗憾。

公元231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发动第四次北伐,率军大举进攻祁山。

魏国朝野震动,魏明帝曹叡派大将军司马懿统领车骑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等人迎战诸葛亮。

司马懿是辅政大臣,也是曹魏智囊,而张郃又是曹魏末期第一猛将,这一次曹魏一方可谓精锐尽出,下了血本了。

可司马懿虽然满腹韬略、善谋奇策,但对诸葛亮这位神机妙算的“智多星”却是十分忌惮。

到达前线以后,司马懿率领部队一直在后面跟着诸葛亮,始终固营自守,不敢出战,曹营诸将皆讥笑司马懿“畏蜀如畏虎”。

张郃也认为此并非取胜之道,于是劝说司马懿:“敌军远道而来,求战不得,必不能持久,不战对我方有利。”

“而且,我方祁山要塞已经知道大军近在咫尺,必当自行固守。”

“因此,我方大军可以停止前进,扎营在此,并暗中派遣奇兵,绕击敌后,截敌粮道,两面夹攻,定能大获全胜。”

“而像您这种只知前进而不敢主动进攻的消极防御战略,不仅有负圣恩,还会坐失民望!”

虽然张郃此言掷地有声,但司马懿依然不予采纳,张郃愤愤不平,却也无可奈何。

后来,诸葛亮围攻祁山,留王平固守南围。

司马懿亲率主力部队进攻诸葛亮,命张郃进攻南围。

张郃本以为王平是个庸碌之辈,定可一击胜之,谁承想王平竟是个硬茬,将南围守得固若金汤,张郃全力攻打,却未建寸土之功。

另一边,司马懿率领的主力部队在诸葛亮的压制之下,也是损兵折将,没能讨到半分好处。

可就在蜀军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因为后方粮草运输出了差池,又加上蜀国皇帝下诏退兵,诸葛亮只好放弃战果,率军撤退。

此时,司马懿又派遣张郃追击。

张郃认为诸葛亮未败先退,必有后着,若贸然追击,必中其埋伏,于是劝说司马懿道:“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

可司马懿佯装不知,死活不听,张郃也没有办法,只好率军追击。

没想到,这一去,张郃就再也回不来了。

当张郃追至木门谷时,诸葛亮在木门谷乘高事先设下的伏兵万箭齐发,曹魏追兵死伤无数,张郃也被射中右膝,当场阵亡。

可怜张郃,一生谨慎小心,临老却死于轻敌冒进,何其冤哉!

这一战,我明显感到司马懿智商堪忧,张郃提出的所有建议皆符合兵法韬略,有理有据,可他一概不予采纳,甚至到最后还让张郃故意触犯兵法大忌,也许他是有意为之,要折曹氏羽翼吧。

所以,张郃之死轻于鸿毛,只就是政 治斗争的牺牲品罢了。

两千年后,当有人路过木门谷的时候,还隐隐约约听到有人在悲呼:“相信自己,切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0 阅读:46

冷玉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