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隋朝七大骁将的英雄传奇(番外)

史实记录彬彬 2023-09-24 04:43:07

“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出自东晋道教宗师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卷十七·登涉》,是中国道家秘术九字真言,道家符咒上比较常见,是不是有点不明觉厉?

唐朝时期,莲花生大师将其融入西藏密宗,演化出以左手为常静慈悲之手,右手为常动智慧之手,组合成各种法咒手势的大手印。

《复联》里的奇异博士和《射雕英雄传》里的灵智上人就是此中高手,我以前有个同学也很善于此道,什么宝瓶印、狮子印、莲花印,唬得我一愣一愣。

再后来传入日本,演变成“临兵斗者皆阵列于前”,每一个字都蕴含一门秘术,成为柳生、甲贺、伊贺等日本忍者宗派的不传之秘,喜欢《火影忍者》、《甲贺忍法贴》的朋友对此应该不会陌生。

其实它的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集聚的士兵,战斗的勇者列好阵势,往前行进”,说起来也没那么神秘。

前面我写了,很多朋友给我留言,说还有很多猛将没有写到,比如鱼俱罗、麦铁杖、张须陀等等。

我只能解释,这些人与我前文写到的杨素、长孙晟、于仲文、窦荣定、贺若弼、韩擒虎、达奚长儒、史万岁等人不太一样。

他们属于冲锋陷阵、临阵杀敌的骁勇之士,也就是所谓的“临兵斗者”,跟杨素这些或总揽全局、或镇守一方的名将还是有些差距,称之为“骁将”好像更合适一点。

不过这些人的故事也很精彩,今天就让这七大骁将“皆阵列于前”,用一篇文章把他们讲完。

一、“死为鬼雄”——周罗睺

周罗睺是原南陈将领,九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父亲是南陈冠军将军、始兴(今广东韶关始兴)太守。

周罗睺年少时善于骑射,喜欢飞鹰纵狗,游荡江湖,招聚亡命之徒,偷偷练习兵法,渴望建功立业之心极为强烈。

吴明彻北伐时,周罗睺身为前锋,由于作战太过奋不顾身,被一箭射中左眼,就此成了独眼将军。

吴明彻在宿豫(今宿迁)被北齐军包围,形势危急,陈军崩溃在即。周罗睺跃马冲阵,与另一位南陈猛将萧摩诃联手,力挽狂澜,使陈军转败为胜。

后来北周灭亡北齐,吴明彻继续北伐,在徐州城下与北周军决战。

北周军铁骑如潮,萧摩诃冲阵不利,摔下马来。

千钧一发之际,周罗睺杀入重围,救出萧摩诃,人人都称赞其“勇冠三军”(详见)。

摩诃临阵坠马,罗睺进救,拔摩诃于重围之内,勇冠三军。——《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十》

此后,吴明彻在徐州被北周上大将军王轨击败,步军、水军全部覆没,周罗睺率仅剩的南陈骑兵突围而回(详见)。

陈后主对周罗睺十分器重,每次宴会都请他参加。

陈后主是个资深文艺青年,宴会时必要让群臣作诗,周罗睺总是第一个作出,当时人们都说:“周罗睺执笔写诗,就像马上冲阵一样,从来不落后别人。”

“周罗睺执笔制诗,还如上马入阵,不在人后。”——《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十》

后来杨坚建隋,分兵三路大举灭陈。周罗睺坐镇郢州(今湖北武汉),秦王杨俊的隋军中路军围攻一个多月,始终无法攻克。

但这时西路军的杨素势如破竹,将南陈水军一扫而空。

紧接着东路军的贺若弼、韩擒虎攻克建康,生擒陈后主,南陈事实上已经灭亡。

晋王杨广逼陈后主写下诏书,命周罗睺投降。周罗睺接旨后痛哭三日,将兵士解散,这才归降隋朝。

杨坚见到周罗睺后,知道他勇武善战,就对他宽慰有加,承诺会给他富贵。

周罗睺流泪道:“我深受南陈厚恩,如今归降,已经是节操沦丧,哪有脸面享受富贵?”杨坚对他的气节也很赞叹。

但有一次,隋朝第一毒舌名将贺若弼得意洋洋地对周罗睺道:“我听说你在郢州拉了不少壮丁,就知道南陈必亡。后来我渡江攻克建康,果然跟我想的一样。”语气颇为挑衅。

周罗睺大怒,厉声道:“我若与你公平交战,胜败尚难预料!”贺若弼也被他气势震慑。

又有一次,南陈有个主动投降的将领名叫羊翔,因为为隋军带路有功,被封为上开府,位列周罗睺之上。

隋朝另一个毒蛇名将韩擒虎就调侃周罗睺:“老周,你这家伙不知变通,不识时务,负隅顽抗,结果如今位在羊翔之下,丢不丢脸呀?”

周罗睺不屑地道:“我以前在江南,听说你是北方豪杰,今天你说出这样的话,真是令人不齿!”韩擒虎被周罗睺怼得哑口无言,满面羞愧。

开皇十九年,突厥达头可汗侵犯隋朝边境,周罗睺随杨素出征。

杨素打破以前中原军队对北方游骑防守反击的传统战术,决定以骑兵对攻(详见),周罗睺一眼就看出突厥兵的薄弱环节,向杨素主动请缨出击,杨素同意。

周罗睺率二十骑直入敌阵,短兵相接,冲得突厥大乱。杨素趁机率全军冲锋,大破突厥。周罗睺因功进位右武侯大将军。

杨广继位后,汉王杨谅不服,在晋阳发动叛乱,周罗睺又随杨素出征,依旧是舍生忘死、一往无前,不幸被流矢射中,死于军中,时年六十四岁。

杨素命长史郭雅护送周罗睺灵柩回长安,半路上忽然车马无故不动,任凭军士怎么驱赶都无法前进,而且有微风绕着灵幡旋转不休。

郭雅便下马跪拜,向空中祷告道:“罗睺公,您是担心贼寇不能平定吗?朝廷很快就会殄灭他们,您可以放心。”

这才风止马行,随行的军士无不感动叹息。

送柩还京,无故舆马自止,策之不动,有飘风旋绕。雅咒曰:“公恨寇未平邪?寻即除殄,无为恋恨。”于是风静马行,见者莫不悲叹。——《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十》

这年七月,周罗睺的儿子周仲隐夜晚梦到父亲周罗睺对他说:“我明日就要出战了。”

周仲隐惊起,来到父亲灵堂,看到灵堂上的弓箭刀剑都在微微震动,好像有人在抚摸擦拭。

就在第二天,杨素果然攻克晋阳,平定汉王之乱!

二:“神行太保”——麦铁杖

麦铁杖,广东韶关始兴人,岭南人士。

这个人在历史上知名度不高,不过他有个后人却家喻户晓,大大地有名,卖个关子后面再讲。

麦铁杖为人悍勇,力气大、胆子更大,史书称他:“骁勇有膂力,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

这本事放到现在,妥妥地奥运会长跑冠军,或者干个快递、闪送之类也饿不着。

而且好酒放荡,喜欢东游西逛,以打渔为生,不事产业。但为人讲信义,热血豪迈,是《水浒传》中阮氏三兄弟的角色。

他曾与人一起打家劫舍,就是俗称的江洋大盗。广州刺史抓住他,把他罚没为官府奴隶,后来又成了陈后主仪仗队里执掌御伞的一个小兵。

但麦铁杖素来信奉“爷爷生在天地间、不怕朝廷不怕官”,是个匪性难改的家伙。

他每天下班后的副业,就是夜行一百多里,从建康(今江苏南京)跑到南徐州(今江苏镇江),越城而入去抢劫,这可真是“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的典范了。

抢劫完又一路狂奔跑回建康,正好赶上陈后主早朝,就继续老老实实地在仪仗中打他的御伞,居然就这样被他成功干了十多票大买卖。

但走多了夜路总会碰到鬼,有一次被抢劫的人来到建康,在随驾侍从里一眼就认出了麦铁杖,眼珠子差点没掉出来,就向官府举报。

但麦铁杖每天早上都按时到班,具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据,没人相信他的举报。

而这人仍一口咬定:“就是他!抢了我好多次,化成灰我也认识!”

当时南陈的刑部尚书蔡徵就想了个办法,他悬赏一百两黄金,要求送一封紧急公函去南徐州。

麦铁杖见酬劳丰厚,果断在平台接单,脚不点地就将公函送到南徐州。

取了回执,第二天天没亮就回到建康,于是真相大白,麦铁杖在莫名惊诧中被捕入狱。

陈后主听说此事,也感觉不可思议,又觉得他这份剽捷实在难得,就把他训诫一番,还是放了他。

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铁杖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帝惜其勇捷,诫而释之。——《隋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二十九》

大隋灭陈后,江南叛乱不断,烽火连天,隋文帝杨坚命越国公杨素赴江南平叛,麦铁杖主动前来投奔。

杨素见他武艺高强,就让他当了一名侦察兵。

麦铁杖每天晚上头戴草帽,泅水渡江,刺探军情,屡屡得手,为杨素立下不少功劳。

不过次数多了难免失手,有一次不慎被叛军抓获,由三十名叛军押解去叛军大营。

走到半路,麦铁杖装出饥饿无力的样子,叛军就解开绳索给了他食物。

麦铁杖突然夺刀,横砍直斫,大杀四方,竟将三十名叛军全部砍死,将他们的鼻子割下,揣在怀里回到杨素军中。

以一敌三十,而且全部杀光,就问你猛不猛?怕不怕?服不服?

当然,这也跟他速度奇快有关,别人想跑都跑不掉。

卫者哀其馁,解手给其餐。铁杖取贼刀,乱斩卫者,杀之皆尽,悉割其鼻,怀之以归。——《隋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二十九》

但当时麦铁杖可能因为还没有正式编制,属于临聘人员,战后记功没有记到他头上。

后来杨素奉调回京,麦铁杖就徒步追赶。每天晚上杨素刚刚在驿站歇下,就看到麦铁杖好像踩着风火轮一样追了上来。

杨素第二天再出发,晚上又看到麦铁杖的大脸在自己眼前晃悠。

要知道,杨素骑的当然是万里挑一的好马,居然甩他不掉,可见其神速!

连续多日重复这样的怪事,杨素这才恍然大悟,回到京城就给他破例请赏了一个仪同三司的官职。

素驰驿归京,铁杖步追之,每夜则同宿。素见而悟,特奏授仪同三司。——《隋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二十九》

此后,麦铁杖长期追随杨素麾下,北击突厥,平定并州,每战必披坚执锐、冲锋在前,凶暴悍勇、无人能敌,最后也当到了柱国一级的高官。

后来他转业到地方工作,去莱州(今山东烟台莱州)当刺史,因为不通文墨,麦铁杖闹了不少笑话,政绩考核也很差,朝廷就把他降职为汝南(今湖北襄阳枣阳)太守。

麦铁杖对自己没文化也感到愧疚,就认真学习政令法律,这一学立即就学有所成,治理地方井井有条,以前汝南极为猖獗的盗贼全部销声匿迹。

后来他进京述职,吏部考功司郎中窦威是窦炽之子,豪门巨族子弟,对贫贱出身的麦铁杖极为轻视,嘲弄地说:“麦是什么姓?没听过呀。”

麦铁杖硬邦邦地说:“麦子和豆子你没见过吗?有什么好奇怪!”搞得窦威满脸通红,下不了台,这也说明麦铁杖这个人虽然没读过书,但智商其实挺高的。

隋炀帝杨广登基后,封他为右屯卫大将军。

杨广这个人很敏感,对精明干练的人非常猜忌,但对质朴粗鲁的人却非常喜欢,因此对麦铁杖非常亲近,常常将他带在左右。

杨广征辽东时,麦铁杖凭借多年的军事经验,对战争的前景非常不乐观。

但他深受杨广大恩,只能尽忠报效,就对儿女们说:“大丈夫生死有命。安安稳稳死在家中,在儿女面前咽气是很丢脸的事。我如果战死,你们肯定会受到朝廷恩遇,但一定要记住做人最重要的两点,那就是忠诚和孝悌,希望你们谨记。”

此后隋军强渡辽河,当时浮桥还没建成,离岸还有数丈,而高丽军已经抢到了河边。

麦铁杖在断桥上踊身一跃,飞上对岸,与高丽军拼死血战,但终因敌人太多,英勇战死。

消息传至京城,杨广痛哭流涕,极度悲伤,命人用重金换回麦铁杖遗体,以极高的规格下葬。

后来宇文化及弑杀杨广,麦铁杖之子麦孟才牢记父亲临终遗言,准备袭杀宇文化及,为杨广报仇,可惜被人告发,遇害而死,堪称父子忠良。

麦铁杖是广东始兴人,与谯国夫人冼英,也就是名垂青史的南粤少数民族领袖冼夫人是老乡。

冼英的五世孙、唐朝潘州(今广东茂名高州)刺史冯君衡正好娶了麦铁杖的曾孙女为妻,生了三个儿子,其中一个名叫冯元一。

冯元一年幼时,岭南发生叛乱,冯家遭到牵连,他惨遭阉割,被平叛将领李千里送入宫中当起了太监。

当时武则天在世,见他长得漂亮,就让宦官高延福领养照顾他,并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做——高力士,那又是很久以后的故事了。

三、“不知鳖美”——崔弘度

崔弘度,出身博陵(今河北保定定州)崔氏,祖父崔楷曾担任北魏司空,父亲崔说是西魏太师贺拔胜的老部下,也是北周的著名将领。

崔弘度年轻时膂力过人,相貌威武,不苟言笑,为人极为严苛。

十七岁时,他成为北周大冢宰宇文护的亲信侍卫,负责保护宇文护的儿子宇文训。

有一次崔弘度跟宇文训登上一座四、五丈的高楼,宇文训凭栏张望,畏惧地说:“这楼好高。”

崔弘度面无表情地道:“这算什么?”然后直接跳了下去,却毫发无伤。

此后,崔弘度追随北周武帝宇文邕攻入晋阳,随宇文神举平定北齐幽州残部,随韦孝宽攻略淮南。

北周军攻拔寿阳,崔弘度率先冲上城头,功居全军第一,由此进位上大将军。

杨坚成为北周大丞相后,北周相州总管尉迟迥发动叛乱,崔弘度跟随韦孝宽征讨叛军。

别人都是统一号令,唯独崔弘度率领长安禁军中的数百精锐勇士单独成军,相当于特种部队,所向披靡,又是第一个攻入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

尉迟迥被特种部队围捕,逃上城楼,崔弘度奋起直追,把尉迟迥堵在了城楼的龙尾上。

尉迟迥弯弓欲射,崔弘度将头盔摘下对尉迟迥道:“蜀国公,认识我吗?咱们虽然是亲戚,但如今因为国事我不能徇私。不过如果你不再顽抗,我可以约束部下,保护你的家人!”

因为崔弘度的妹妹嫁给了尉迟迥的儿子,所以崔弘度有此一说。

尉迟迥见是他,便将弓箭扔掉,大骂杨坚后自刎而死。崔弘度让自己的弟弟崔弘升割下了尉迟迥的首级去请功。

按说平定尉迟迥,崔弘度立下头功,但因为他没有及时杀掉尉迟迥,导致尉迟迥辱骂了大丞相杨坚。

杨坚非常不悦,只把崔弘升封为上柱国,却把崔弘度降级处理,可能是认为崔弘度的政治立场有问题吧。

此后,崔弘度一直原地踏步,得不到晋升,以至于后来混到了越国公杨素手下为将。

但以前崔弘度曾经是杨素的领导,这就让他很是不爽,因此常常顶撞杨素。但杨素不跟他计较,对他还比较尊重。

崔弘度虽然不受杨坚待见,但博陵崔氏的金字招牌可不得了。世人无不以迎娶崔氏女子为荣,皇室更是如此。

所以崔弘度的另一个妹妹嫁给了杨坚第三子秦王杨俊为妻,一个侄女嫁给了杨坚次子晋王杨广的嫡长子杨昭为妻。

崔弘度性格严苛,是《隋书·酷吏传》的人物。由于一门两妃,他非常重视严格要求自我以及身边之人。

不过他的严格有时真的有点过头。

他对手下吏员任意鞭挞处罚,别人听到他的声音就两股战栗,而他对别人要求最严的就是诚实,他多次告诫属下:“人一定要讲真话,绝对不要用假话欺骗我!”

有一次崔弘度府中吃甲鱼汤,旁边有八九个仆人,崔弘度就一一询问:“甲鱼汤鲜美吗?”

仆人本就十分畏惧他,见他喝得津津有味,总不好败他的兴,就讨好地说:“鲜美,真是鲜美。”

崔弘度勃然大怒,道:“贱奴竟敢骗我!你们又没有喝汤,怎么知道这汤鲜美?”立即命人将这些仆人拖下去,各打八十大板。

尝食鳖,侍者八九人,弘度问曰:“鳖美乎?”人惧,皆云:“鳖美。”弘度大骂曰:“佣奴诳我!汝未食鳖,安知其美?”俱杖八十。——《隋书·卷七十四·列传第三十九》

我每次看到这段,都几乎笑喷。

当时京城管理治安的武侯骠骑营统领名叫屈突盖,也是个极端苛酷之人,动不动就抓人打板子。

当时长安的老百姓就说:“宁喝三升醋,莫见崔弘度;宁吃三升艾,莫逢屈突盖。”

跟后来金庸先生在《书剑恩仇录》中写的:“宁挨一枪,莫遇一张;宁遇阎王、莫遇老王”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肉身飞仙”——沈光

沈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与陈霸先是老乡,父亲曾是南陈吏部侍郎。南陈灭亡后,全家被强制迁居长安。

沈光作为一个江南水乡之人,不但敏捷过人,而且马术精湛,号为天下第一,这倒是很奇怪的一件事。

本来沈家是南陈亡国之臣,在长安日子当然很不好过,他的父亲和哥哥都以帮人抄书为业,收入微薄,日子过得紧巴巴。

而沈光为人不拘小节,好勇斗狠,轻侠任性,意气纵横,居然混成了长安游侠儿的首领,其实就是长安地区的黑帮老大。

这些浪荡少年都主动出钱供他挥霍,所以沈光吃喝不愁,还接济父兄,日子快乐似神仙。

交通轻侠,为京师恶少朋附。人多赡遗,每致甘食美服,未尝困匮。——《隋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二十九》

有一次,长安新建成的禅定寺旗杆的绳索断了,旗幡降不下来,由于旗杆高达十多丈,寺中僧人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恰逢沈光在此闲逛,就对僧人道:“拿绳子来,我替你们装上。”众僧惊喜,急忙把绳子给他。

沈光用口咬住绳子,手足并用,一溜烟就爬到了旗杆顶端,将绳子系上。然后手足齐放,头下脚上就跳了下来,众人不禁齐声惊呼。

眼看沈光脑袋就要和地面亲密接触,他却用手一撑,然后连续用手撑地倒行数十步,一跃而起,在场所有人无不欢声雷动。

自此,江湖人送绰号——“肉飞仙”。

光以口衔索,拍竿而上,系绳毕,手足皆放,透空而下,以掌拒地,倒行数十步。观 者骇悦,时人号为“肉飞仙”。——《隋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二十九》

隋炀帝杨广征高丽,向天下招募悍勇之士,数万人前来报名,沈光也在其中。

通过骑马、射箭、兵器、跑步、跳远等一系列选拔考核,沈光在数万人中总分名列第一。

出征之时,长安全体黑社会成员一齐到灞桥为他送行,沈光将酒倒满,豪情满怀道:“此行若不能建功立业,当死于高丽,不再与诸位相见!”场面那是相当热血。

攻高句丽时,隋军架长梯攻城,梯长十五丈,沈光冒着箭雨冲上城头,与高句丽军白刃格斗,连杀十余人。

但城头守军长戟如林,疯狂攒刺,将他从城头击落。沈光身在空中尚未着地,看见身旁一条绳索,一把扯住,又缘绳而上,继续厮杀。

梯长十五丈,光升其端,临城短兵接,杀十数人。贼击之而坠,未及地,适有垂絙,光接而复上。——《隋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二十九》

当时杨广就在城下督战,见了大为赞叹,战后立即加封沈光为朝请大夫,并赐给御马金刀。此后又将沈光招致身边,推食解衣,亲厚无比。

后来杨广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宇文化及弑杀,麦铁杖之子麦孟才邀沈光联手,为杨广报仇,刺杀宇文化及,沈光慨然应允。

可惜风声泄露,宇文化及急命羽林军围捕麦孟才、沈光,将他们团团围住,四面合击,刀矛乱下。

沈光奋力死战,连斩数十人,挡者披靡。宇文化及见奈何不了沈光,又调弓弩兵前来,围定疾射。

可怜沈光身无甲胄,被乱箭射死,死时二十八岁。部下数百人都力竭被杀,无一人投降。

当时长安游侠听闻沈光之死,无不泪飞如雨。

五、“目有重瞳”——鱼俱罗

鱼俱罗,冯翊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身高八尺,勇力过人,而且声音极为雄壮,是个超级大喇叭,数百步外都可以听到他的话音。

他本是晋王杨广的部下,杨素受命赴江南平叛时,特意向杨广请求把他带去,担任自己的前锋。鱼俱罗每战都身先士卒,所向无前,为杨素平定江南立功无数。

后来鱼俱罗母亲去世,回家守孝。

突厥入侵隋朝,杨素率军北上迎敌,正好遇到在家守孝的鱼俱罗,大喜,请他与自己同行。

隋军与突厥在灵州(今宁夏吴忠)突然遭遇,隋军准备不足,一时颇为被动。

鱼俱罗急率数名骑兵直冲敌阵,双目圆睁,吼声如雷,从突厥右阵冲入,左阵杀出,往返如飞,三军辟易,突厥兵被他气势震慑,阵势大乱。

隋军趁势掩杀,将突厥兵击溃。

及遇贼,俱罗与数骑奔击,瞋目大呼,所当皆披靡,出左入右,往返若飞。——《隋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二十九》

杨素对他极为敬重,上奏朝廷,让鱼俱罗进位柱国,拜丰州(今内蒙古巴彦淖尔五原县)总管。

此后每逢突厥入侵,鱼俱罗必定当头痛击,擒斩突厥将领不可胜数,突厥闻鱼俱罗之名,无不恐惧。

突厥被隋朝彻底打服后,鱼俱罗回到朝廷任职。但隋炀帝三征高丽失败后,国势崩溃,遍地都是叛军,鱼俱罗奉命到江南平叛。

尽管鱼俱罗每战必胜,但反叛浪潮仍是一浪高过一浪,败而复聚,无穷无尽。鱼俱罗也看出大隋大厦将倾,渐渐心灰意冷。

当时东都洛阳发生灾荒,米价飞涨,鱼俱罗就有了想法。

他命人在江南采购粮食,用船运往洛阳贩卖,同时想把洛阳的几个儿子接到江南来,免得道路被叛军阻断,失去联系。

但是历朝历代,朝廷大将在外带兵征伐,家属一定要留在京城,鱼俱罗想把儿子接出来的做法被人知道后,立即被打上了谋反的罪名。

杨广勃然大怒,命大理寺严加审讯,但鱼俱罗只是违规,谋反却没有任何证据。

不过鱼俱罗有个特征,就是“目有重瞳”,也就是眼睛里有两个瞳孔,这就倒了霉。

史书记载过的“目有重瞳”的都有哪些人?大舜是一个,晋文公重耳是一个,西楚霸王项羽是一个,前秦天王苻坚是一个,还有一个就是后世的南唐后主李煜。

其实从现代医学上说,“目有重瞳”属于瞳孔的黏连畸变,是早期白内障的表现,但在古代,这就成了帝王的特征,杨广对此始终耿耿于怀。

正好鱼俱罗犯了事,杨广立即抓住机会,授意大理寺还是给鱼俱罗硬栽上了谋反的罪名,可惜勇猛绝伦的鱼俱罗被处死在洛阳街头。

六、“撑杆冠军”——段文振

段文振,出身鲜卑段部,他的七世祖就是鲜卑三部(慕容、宇文、段)之一的段部大人段匹磾(dī),其父段威是北周甘州(今甘肃张掖)、渭州(今甘肃定西)刺史。

段文振青年时剽悍异常,行动敏捷,胆气过人,曾经长期担任北周大冢宰宇文护的侍卫统领。

北周武帝宇文邕伐齐,猛攻晋州(今山西临汾)却久攻不下。当时北齐皇帝高纬即将从晋阳南下增援,北周军必须尽快破城。

段文振主动请缨,率崔仲方等数十人趁夜摸至城下,用马槊作为撑杆,跃上晋州城头,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杀散守城士兵。

又火速奔赴晋州守将尉相贵的府邸,把尉相贵从被窝里拎了出来,用刀逼着他下令开城投降,使北周军占领了晋州(详见)。

宇文邕继续北上晋阳,他作为先锋,连克文侯、华谷、高壁三处险关。

晋阳大战,又是他第一个攻入晋阳东门,生擒北齐安德王高延宗。

此后跟随滕王宇文逌(yōu)灭稽胡,跟随韦孝宽攻淮南,都是一马当先,屡建奇功。

本来以他的功劳,就算不封为上柱国、上大将军,至少也要封个柱国、大将军,但不知为什么,只封了一个小小的上仪同、相州别驾,这可能跟他以前是宇文护的贴身侍卫有关吧。

尉迟迥在邺城叛乱时,抓住段文振的老母妻子,要挟段文振投降,段文振不从,投奔了杨坚。

从这一点看,段文振对宇文邕给他的待遇内心应该是十分不满的。

由于他武艺高强,又能抛家弃子投奔自己,杨坚对他的政治态度非常满意,就让他当了自己的骑兵卫队统领,又封他为卫尉少卿,相当于监察部副部长。

此后突厥入侵隋朝,杨坚命段文振为兰州总管,镇守西北边陲,多次击退来犯的突厥。

开皇九年,大隋灭陈,段文振被调到秦王杨俊的中路军,攻取郢州(今湖北武汉)。随后又回到北方,继续与突厥死磕,立功颇多,晋位大将军。

隋炀帝登基后,封他为兵部尚书,配合宇文述全面主持攻灭吐谷浑的战事。

隋军出动四十万大军,由段文振为中路军,与左路杨义臣、右路张寿联手,连营三百多里,稳扎稳打,分进合击,一步步将吐谷浑国主逼入覆袁川(今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和祁连县之间),吐谷浑穷途末路,只能举国投降。

此后,段文振受封左侯卫大将军,随杨广征伐辽东,途中身患重病,临终上表,提出自己对辽东之战的思考:

“臣段文振认为,辽东高句丽跳梁小丑,不服教化,陛下亲率六军,万乘远征,彰显大国之威。但是夷人狡诈,需要小心提防。第一,他们常常口称归降,但心怀背叛,我们不宜轻易相信和接受。第二,雨季即将到来,行军不能迟疑,应勒令全军加速前进,只要兵贵神速包围平壤,一定可以攻克。第三,军粮务必保证供应,如果军粮接续不上,恐有大乱发生。”

应该说,段文振指出的这三点,正是杨广第一次征辽东失败的主要原因,可惜杨广并没有听进去。

七、“八风无敌”——张须陀

张须陀,弘农阌乡(今河南三门峡灵宝)人。性格刚烈、有勇有谋,堪称将种。

少年时追随史万岁远征云南,因为作战勇猛,声名鹊起。后来又在杨素麾下平定汉王杨谅之乱,因功封为齐郡(今山东济南历城)太守。

隋炀帝杨广三征高丽,一次比一次败得惨,曾经繁盛无比的大隋经济完全崩溃,百姓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盗贼四起。

当时又逢灾荒,张须陀命官吏开仓赈济灾民,吏员劝阻道:“没有圣旨,谁敢开仓?这是掉脑袋的事呀!”

张须陀叹息道:“天子远在京城,往返奏报旷日持久,但百姓嗷嗷待哺,朝不保夕。难道等到百姓的尸体流入沟壑再开仓吗?你只管赈济,所有罪责由我一人承担!”

“今帝在远,遣使往来,必淹岁序。百姓倒悬之急,如待报至,当委沟壑矣。吾若获罪,死无所恨!”——《隋书·卷七十一·列传第三十六》

由于张须陀当机立断,及时给赈,无数人得以活命。杨广听说后,不但没有降罪,反而大大地夸奖了张须陀一番。

但其他州郡可没有张须陀的担当,老百姓饿死无数,索性杀官夺府,开仓抢粮。

大隋第一个有字号、成规模的反贼名叫王薄,他在长白山起兵,纠集数万灾民到处攻击州郡,朝廷多次讨伐都被他打败。

王薄转战到齐郡,张须陀率齐郡子弟兵奋起迎击,王薄初战不利,感觉踢到了铁板,便转而去攻鲁郡(今山东兖州)。

以往朝廷官军都是据城自守,只要起义军退走就万事大吉,王薄根本没想到,张须陀居然率军悄悄跟在他后面。

直到泰山脚下,张须陀看准时机,精选勇士出其不意突袭王薄,义军大败,被斩首数千级。

王薄狼狈逃窜,张须陀紧追不放,在临邑(今山东德州临邑)又被张须陀追上,再次被击溃,又斩五千级。

王薄向北亡命逃窜,招拢散卒,不久又会合孙宣雅、石秪阇、郝孝德等几路义军十余万人围攻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张须陀再度出击,又大破义军。

杨广听说山东出了个战无不胜的张须陀,十分高兴,命人到齐郡为张须陀画像,带回宫中,每日观赏,赞叹不已。

此后,又有裴长才、石子河等率两万义军突然来到齐郡,大肆劫掠。当时齐郡子弟兵都在外地作战,州中无兵。

张须陀毫无畏惧,只率五名骑兵出城迎战。

义军人山人海,将张须陀包围了上百重。张须陀奋力厮杀,虽然身受几处创伤,气势却愈发激昂,大砍大杀,身前无一合之敌。

须陀未暇集兵,亲率五骑与战。贼竞赴之,围百余重,身中数创,勇气弥厉。——《隋书·卷七十一·列传第三十六》

这时,齐郡子弟兵赶回,张须陀督军反攻,将裴长才彻底击溃。

此后又有秦君弘、郭方预率起义军围攻北海(今山东潍坊潍城),这是一支人数较多且战斗力比较强的义军,装备也很精良。

张须陀对将士们说:“贼人自恃势强,认定我们不敢去救,我就要出其不意,击败他们!”

于是挑选精锐,由小路疾驰而进,从后闪击。义军毫无防备,被张须陀一举击溃。

但此时的隋朝乱源已成,遍地烽火,而且义军越打越强,再不是刚开始缺弓少马的泥脚杆子。

而且由于离辽东较近,以河北、山东的叛乱最为激烈。

其中左孝友率义军十万屯驻在蹲狗山(今山东烟台龙口市东南),兵势强盛,各路官军都十分畏惧,唯有张须陀率八千齐郡子弟兵列八风大阵出击。

所谓八风阵,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此阵一旦形成就极其坚固,就算是八面来风也进不来。

另一种是说阵法融合了步战中的长矛、大刀、短斧、弓弩等八种兵器,互相配合,丝丝入扣,妙之毫巅。

张须陀用八风阵堵在蹲狗山山口,任凭左孝友如何攻击,就是无法攻破。

左孝友连战连败,跑又跑不掉,形势窘迫,只好向张须陀投降,创下了隋军以八千俘虏十万的盛举。

杨广闻讯大喜,加封张须陀为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讨捕大使,成了河南、山东剿总最高长官。

此后,张须陀东征西讨,几乎所有的义军都被他打了个遍,提起“张须陀”三字,无人不心惊胆战,畏惧颤栗,直到李密的出现。

李密是我《关陇长风》中的重要人物,西魏八柱国之一,魏国公李弼的曾孙,原本也是杨广驾前羽林军中的一员,后来因为参与杨玄感叛乱,成了流落江湖的草寇。

翟让在瓦岗山(今河南安阳滑县以南)起义,多次被张须陀击败,穷途末路之际,李密前来投奔,并献上夺取洛口仓(今河南郑州巩义河洛镇七里铺村以东)的建议。

翟让畏惧张须陀神勇无敌,原本不敢采纳,李密再三坚持,翟让才仗着胆子来攻,结果在荥阳被张须陀击败,慌忙撤退。

张须陀追至大海寺(今河南荥阳东北)北的密林中,李密率伏兵将张须陀包围。

此战,李密联合了几乎河南、山东境内所有义军,就是打算彻底歼灭张须陀和他的齐郡子弟兵。

张须陀神勇无敌,四次杀出包围,但总有齐郡子弟陷落在包围圈中。

张须陀又四次杀入重围营救,但终究敌不住义军无穷无尽的进攻,军队渐渐溃散。

张须陀仰天流泪,叹道:“今日兵败,有何面目去见天子?”于是下马步战,终于战死,时年五十二岁。

须陀溃围,左右不能尽出,须陀跃马入救,来往数四,众皆败散,仰天曰:“兵败如此,何面见天子乎?”乃下马战死。——《隋书·卷七十一·列传第三十六》

张须陀是隋朝最后一位名将,当时天下太平很久,大隋军队的战斗力下降很多,唯有张须陀率领的齐郡子弟兵勇猛善战,还保持着当年开皇时期精锐部队的风采。

张须陀不但勇猛善战,个人武力值冠绝天下,而且善于练兵、带兵,又能与士卒同甘共苦,爱兵如子,士卒都视他为父母,愿意为他效死,所以世人都称张须陀为名将。

时天下承平日久,多不习兵,须陀独勇决善战,又长于抚驭,得士卒心,论者号为名将。——《隋书·卷七十一·列传第三十六》

可以说,张须陀一死,大隋朝的灭亡就正式进入了倒计时。

其实,张须陀身为名将还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理由,那就是他的三位下属,日后都成了大名鼎鼎的风云人物。

他们就是——罗士信、秦琼、程咬金。

好了,一万二千字了,不容易。明天真的要继续《血色开皇》正传的写作了,敬请期待哟。

2 阅读:53

史实记录彬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