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花上亿养着,英国为何非要保留国王,不像中国一样赶走皇帝?

伩蕊历史加油站 2024-09-23 15:11:0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临川

编辑|t

引言

你知道吗?英国每年花上亿英镑养着一位几乎没实权的国王!

他既不管国家大事,也不参与政府决策,工作内容几乎就是出席各种礼仪活动。这可让不少年轻人直呼“换成共和制吧”!

可奇怪的是,大部分英国人还是挺喜欢这个“花瓶国王”。为什么英国人愿意花钱养国王,而中国却早早赶走了皇帝?我们一起来聊聊这背后的秘密。

象征大于实权:英国国王究竟有什么用?

每年花上亿英镑养着一个基本没实权的国王,英国人是图什么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国王的“日常”:他不用担心内政,也不用操心外交,主要工作就是笑着参加各种礼仪活动,接见外国政要,拍拍照片,挥挥手。说白了,英国国王就像是个“高级礼宾员”。

一个典型场景是这样的:阳光明媚的下午,白金汉宫里一片繁忙,工作人员早早布置好了欢迎仪式,红地毯铺好,国王穿着笔挺的礼服,站在宫门口,迎接远道而来的外国元首。

闪光灯噼里啪啦地拍个不停,气氛隆重又庄严。国王优雅地微笑,象征性地握个手,简短寒暄几句,然后接下来就是全程“站台”,享受众人的目光洗礼。

国王这活听起来很光鲜,但在政治决策上,国王的发言权基本等于“空气”。英国的实权掌握在内阁和首相手里,国王只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国家的传统与稳定,体现着英国几百年来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而英国民众对此颇为“习惯”,他们甚至很享受这种设定——国王就是个象征,只要他不插手政务,大家对他出席各种活动还是挺乐意的。

也许你会问:“这不就是个‘花瓶’吗?”对!但是,英国人就爱这个“花瓶”。因为这个“花瓶”可不仅仅是装饰,它是一种文化认同。

英国王室的存在,让民众在历史感和仪式感中找到了身份认同。国王无实权但有象征意义,他像是英国历史的活化石,记录了王朝兴衰、国家发展以及社会的变化。这种象征性作用,正是英国人留住王室的理由。

花钱买安心:英国人为何愿意为“闲职”君主买单?

话说回来,光有象征意义就值1亿英镑一年吗?有些英国年轻人忍不住抱怨:“我们拿这钱干点啥不好,非得用来养个国王?”

每年1亿英镑的王室支出,让王室“吃穿住行”无忧的同时,也招来了不少质疑。但奇怪的是,很多英国人对这个花费表示“心甘情愿”,甚至有人还觉得值!这背后的原因就有点意思了。

先说说王室的“经济效益”。虽然王室本身花钱不少,但他们“回馈”也不小。王室带来的旅游效应可是杠杠的!

成千上万的游客每年涌向英国,不仅仅是为了看大本钟和伦敦眼,还有一大部分是冲着王室来的。白金汉宫、温莎城堡、白金汉卫兵换岗,这些与王室相关的景点吸引了无数眼球,为英国经济贡献了大量“外快”。

而且,王室象征的稳定和团结,也是英国人“花钱买安心”的原因之一。别看国王没实权,但作为英国几百年历史传承下来的符号,他起到了社会凝聚的作用。

比如英国各地都想独立,英国国王在,也能有点小作用,有空还能劝劝架,大家听不听就是另一回事了。

政坛风云变幻,内阁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不论谁上台,国王依然稳稳坐在王座上,像一根定海神针,维系着国家的象征性权威。英国社会有时真的像追剧一样,王室这场“长篇剧集”一直在播,人们看着亲切安心。

再者,王室的中立地位让他们成为英国社会中政治之外的一种象征。作为一个不参与政治决策的“闲职”,国王的角色倒成了政治纠纷的调和剂。

哪怕政局再动荡,王室始终“波澜不惊”,让社会有了一种“定心丸”的感觉。毕竟,国家的象征有时候比实权更能抚慰人心。

中国不要,英国保留:为什么中国赶走了皇帝,而英国保留了国王?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国王没实权,英国人还花这么多钱养着,为什么中国当初直接就赶走了皇帝,彻底告别了封建制度?”这就得从两国的历史和文化差异说起了。

中国的皇帝制自秦朝起,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发展,集权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就是国家的化身。

然而,到了清朝末期,腐败横行,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中频频失利,百姓生活困苦,愤怒日益积聚。1912年,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彻底推翻了清朝的皇权,中华民国成立,皇帝成了过去时。

在中国,皇帝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传统,而是一种腐朽和压迫的象征,革命呼声高涨,皇权走向了末路。

再看英国,它的君主制也曾一度岌岌可危。1688年的“光荣革命”成了英国历史的转折点,英格兰君主权力被大大削弱,君主制从此变得虚化,实权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这个过程是逐步的,和平的,而非彻底革命。

所以,英国君主并没有成为像中国皇帝那样集权独裁的象征,反而通过“让权”而保留了象征意义。简单来说,英国的国王从“实权者”逐步转变成“国家吉祥物”,他既保留了历史的延续,又不会干扰现代政治。

文化上,英国人对王室保留了一种独特的感情,他们将王室看作是国家历史和身份的象征。王室成员像一部活的“英国简史”,他们的存在让民众感到和历史有了连接,而中国则对皇帝制持有“弃旧迎新”的态度。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选择了彻底推翻封建王朝,走向了现代化的共和制。而英国则通过改良和进化,让国王从权力中心逐渐退居幕后,成为一个国家的标志符号,给人一种“既保留传统,又不耽误现代”的感觉。

简而言之,中国的革命是彻底告别了皇权,而英国则是温和改良,把国王的权力逐步虚化,但保留了象征性。两国的历史选择,反映了各自社会的不同需求和文化价值观。

英国人每年花上亿英镑养着一个没实权的国王,听起来像是个奢侈的“传统情结”,但仔细一想,这背后包含了英国人对历史、文化和身份的认同。

相比之下,中国在百年前选择了推翻皇帝,迈向现代化道路。这两条不同的历史路径,塑造了今天各自不同的国家面貌。

英国人乐于花钱保留这个“花瓶”国王,而中国则早早迈入了共和之路,两国的历史选择无论如何,都各有其逻辑和智慧。

参考资料

君主立宪制_百度百科

对谈︱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与虚君的未来 澎湃新闻2022-09-23

0 阅读:225

伩蕊历史加油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