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命有能力在行星之间自然扩散,那即使我们不知道它长啥样,也能够发现它。
“好奇号”火星车近日用其左侧导航相机拍摄的照片。科学家有时候会为不知道火星车拍到的究竟是什么而伤脑筋。NASA / JPL-Caltech
假如生命有能力在行星之间自然扩散,那即使我们不知道它长啥样,也能够发现它。
短短二三十年间,人类已经在宇宙中发现了至少5000颗系外行星——真实数量当然远远不止。这意味着我们有朝一日在另外一颗行星旁的行星上发现生命几乎是必然的。
但是我们真的知道我们要寻找的生命究竟是什么吗?严格来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只知道一种生命——碳基的地球生命。而生命的形态可能多种多样。即使我们极端幸运,在银河系的另外一个地球上发现了与我们完全相同的生命形态,我们依然要面对大量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近日有天文学家基于“泛种论(Panspermia)”,也就是假定生命有能力在行星际自然扩散的理论,提出了一个策略。这个策略的内容,是试图通过探测生命在行星际自然扩散的后果,来寻找它们的踪迹。
“泛种论”认为生命能够通过陨石,在行星之间扩散。这是一种非主流理论,但也并非伪科学。我们已经在地球上发现过来自火星的陨石,而科学家也已经多次惊讶于生命在极端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生命的一大关键特征,是能够改变行星的自然平衡。例如生命使地球大气中出现了更多的氧,并让大陆从太空中看起来更绿。
虽然我们不知道外星生命会如何改变系外行星的特征,但是假如“泛种论”成立,那么生命在行星之间的扩散,会倾向于让每一颗受影响的行星发生相似的改变。部分行星可能会因为环境不合适,生命无法繁衍;但总会有成功的时候。一旦成功,新行星就会变得和原行星越来越像,同时成为下一轮扩散的源头。
研究人员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对足够多行星的足够多特征进行探测,就能够在邻近宇宙中识别出一个拥有相似特征的行星群。这些行星的主星各不相同,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它们拥有这些相似特征的概率几乎为零。
发现这样一个特殊的行星群并不足以让我们对生命本身加以鉴别,但它是一条重大的线索,表明在这些行星身上发生了某种奇怪的事,比如它们可能被同一类生命“污染”了。
当然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泛种论”要行得通,但目前这只是个假说;其次研究者必须掌握大量系外行星的足够多数据。不过它也有可取之处,比如我们可以在事先不对生命的运作机制作更大假设的情况下,识别生命的潜在特征。
参考An Agnostic Biosignature Based on Modeling Panspermia and Terraformationhttps://arxiv.org/abs/2403.1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