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日本三菱电机公司被曝检验数据造假,且持续长达30多年,再次暴露了日本确实有“躬匠精神”,鞠躬不停,造假不止。
三菱电机设在日本的22处生产基地中,有17处存在数据造假等不当行为,共涉及197起造假案。
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造假,这样的企业让小编由衷地“敬佩”,这或许就是造假的“工匠精神”吧!
谈到数据造假,不少企业在污水处理领域也一直经历着数据弄虚作假的问题,存在着五花八门的造假手段。
即便在环保督察高压下,根据生态环境部日前通报的第九批环境执法典型案例,违法企业通过篡改监测数据、遮挡监控视频、停运监测设备等方式进行数据造假的行为依然存在。
01
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各地上演环保版“碟中谍”
1.污水处理厂厂长亲自操作,篡改、伪造监测数据
2021年9月21日,泉州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根据生态云平台智能分析模型,发现晋江泉荣远东水处理有限公司废水排污口自动监测数据于9月20日18时起大幅降低。
经查,该公司厂长李某在废水自动监测设备采样管底部加装PVC水管,意图在水质异常时通过注入清水稀释,降低自动监测数据,改造过程中导致当日17时40分至19时05分无法正常采集水样,干扰自动监测设施,涉嫌篡改、伪造监测数据。
晋江市人民法院依法判决:该公司犯污染环境罪,判处罚金人民币1万元,李某犯污染环境罪,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万元。
2.伙同污水处理站运维人员替换水样,导致自动监测数据失真
2021年11月,苏州市吴中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巡查时,发现恒赫鼎富(苏州)电子有限公司接管排放水部分水质指标监测值长时间无变化,与其生产工况、排污情况不符。
经查,该公司EHS部门负责人、EHS工程师伙同污水处理站运维人员,多次用准备好的达标水样替代实际排放水样,导致上传至生态环境部门监控平台的自动监测数据失真,涉嫌篡改自动监测数据。
经采样分析,该公司实际排水总磷浓度值、pH值均高于提前配制水样浓度,且pH值超过排放标准限值。
3.自动监测设备内嵌软件,篡改生成虚假监测数据
湖北省环境执法监督局发现咸宁市祺乐针纺印染有限公司于2021年12月8日、14日、16日等多个时段,COD自动监测设备修正值在-30至-100之间变化,疑似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
湖北省执法局会同咸宁市生态环境局对该公司进行了现场突击检查,并组织对其污水处理站总排口废水进行了执法监测。结果显示,该公司污水处理站总排口废水中COD浓度均超过排放限值0.02倍、0.08倍、0.02倍。
经调查核实,该公司涉嫌利用自动监测设备内嵌软件,篡改生成虚假监测数据上传至生态环境部门监控平台。相关嫌疑人在多个时段将摄像头转向墙壁,并进入COD自动监测仪隐藏的软件更改数值范围。
通观通报的几个案例,感觉没有什么新操作。从大数据分析,基本上就能锁定线索,按图索骥,就是一个固定证据的过程。
在作案手法上,没有多少“创新”,基本上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原来的味道。
02
作案把戏不难看穿,企业为何频频冒死造假?
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行为,生态环境部门一直出重拳进行打击。
可以说,运用大数据分析,通过非现场执法,就能基本上看出猫腻,要说作案手法,实在是有点拙劣,不就是在数据上做小动作。
而且现场有全程监控,先动监控,再调数据,甚至稀释监测样本,最高明的也不过是植入流氓软件,可这些小把戏本来不难看穿,却为何一直有企业铤而走险?
1.造假容易
通过修改设备工作参数或改变、破坏采样系统等手段,监控数据可轻松篡改。
而一些环境监测设备生产、运行维护方以及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等,受利益驱动,也配合、纵容企业造假行为。
样本“偷梁换柱”、在采样管上扎孔、修改分析仪器、加装过滤装置、私自增加线路板……从软件到硬件,只要是有机可乘的地方,都不会放过。
在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道路上,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大神们做不到的。
2.发现困难
环保监督执法力量不足与需监测的企业数量庞大形成矛盾。生态环境督查机构少,力量薄弱,执法人员配备不足,加上执法权限有限,相对于繁重的执法任务,往往显得无能为力。
此外,环保部门还可能成为数据作假的“帮凶”。一些地方环保部门或纵容、或配合、或参与到企业作假的过程中,以“帮助”地方政府减轻考核压力、完成环境质量指标。
还有一些“打一枪换一地”的小散乱企业违法问题,重建成本低,易“死灰复燃”,给相关部门执法带来不小的难度。
3. 造假成本低
处罚力度不够,相关方整改动力不足。在这种情形下,更是有一些企业受利益驱动,造假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在上述公布的案例中,有的仅罚款一万元,给人的感觉有点纵容造假。只用少量投入就可节省污水处理设备运行的不菲成本,企业更加敢于“任性”造假。
同时,有的地方在处罚这类犯罪行为时,企业往往找“替罪羊”,让实际的操作人员顶罪,而真正的幕后指使者却很难受到处罚。
03
对症下猛药,打人先叫醒!让造假者“不敢假”
按理说,“史上最严”、“长着牙齿”的新环保法悬于企业头顶,环保部督查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应该没有胆量“任性”超排、冒死造假。
但从报道来看,近几年各种环境数据造假可没少被曝光,仍有部分企业存在侥幸心理,在数据作假上“动脑筋”。
对环保数据造假行为,理应穷追猛打,让法律的钢牙利齿“咬断”已经形成的各方利益链条。
首先,数据造假的后果必须让企业知道,篡改数据是要付出重大代价的。
一是经济代价。要通过制度设计,提高违法成本,胆敢踩踏红线,就别怕倾家荡产。二是政治代价。要追究刑责,特别是法人和重要管理人员的刑事责任,监测数据造假要承受牢狱之灾,毁了个人前途。
其次,要将数据造假企业纳入诚信黑名单。一旦出现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等行为,企业在贷款、企业法人代表乘坐飞机或住酒店时都会受到限制。
第三,完善大数据综合采集与分析手段。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全天候实时监管,企业环境数据异常,能及时预警,用一整套的制度威慑企业不敢以身试法。
第四,开展白名单宣传。对遵法守纪企业纳入白名单清单,加强对环境守法企业的扶持,在政策上开辟绿色通道。
总之,要对症下猛药,打人先叫醒。明确数据造假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扎紧制度的笼子,以严厉的惩罚警示企业,红线不可触摸,代价惨重,让企业从不敢造假开始。
结 语
“你逃我追,你插翅难飞”。对于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生态环境部绝对是“零容忍”。
环保的时代已经从过去那种“装样子”时代进入到“看效果”时代了,依靠一些手段弄虚作假,蒙混过关,已经行不通了。
环保行业作为一个拯救世界的行业,更加需要所有环保人坚守职业道德,切实做好污染治理工作,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毕竟对于环境来说,数据假了,污染就成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