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农商行现“悖论”,顾建忠平衡术受考验丨读财报

不正经社 2024-11-28 10:14:36

文丨谭谭 编辑丨百进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2500字)

【正经社“银行升级战”观察之14】

净息差收窄,银行如何维持健康发展?这是个难题。

沪农商行日前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其营收为204.8亿元,同比增长0.34%;归母净利润为104.9亿元,同比增长0.81%。第三季度,营收为65.67亿元,同比增长0.58%;归母净利润为35.14亿元,同比增长1.19%。

相比过去三年平均超过10%的净利增速,如今不到1个百分点的增长,凸显出明显的业绩压力。

这意味着,接下来的四季度,稍有不慎,今年还存在负增长的可能性。

跟业绩增长乏力形成对照的是,沪农商行还伴随三季报的发布,宣布了令人振奋的分红计划,中期分红比例达到33.07%。

但是,细究下来,摆在行长顾建忠眼前的难题,显然不是“砸钱”分红那么简单。

1

资金利用效率弱于业界

沪农商行凸显的经营压力背后,核心原因在于净息差呈现收窄趋势。从2021年的1.86%,一路下探降至2023年的1.67%。2024年截至9月末,进一步下滑至1.48%,较上年末下降了19个基点。

即便是放在同业,沪农商行的净息差也明显偏低。正经社分析师整理发现,A股上市农商行的净息差均值在1.72%,其中常熟银行、江阴银行、青农商行这3家净息差最高,分别为2.12%、1.76%、1.70%。即便是与沪农商行体量相当的渝农商行,净息差也达到了1.61%。

不过,净息差收窄今年是个行业问题。为何偏偏沪农商行的业绩压力如此突出呢?

至少,从资金利用效率看,沪农商行明显弱于同业。正经社分析师梳理发现,该行前三季度的存贷比只有70%,这一比例不仅低于去年同期,在同类银行中,也是垫底水平。

通常,存贷比反映银行将存款转换为贷款的能力,这也是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该项指标垫底,要么说明贷款发放过于保守谨慎,要么意味着缺乏可投放的优质资产,盈利能力下滑。

2

房地产贷款不减反增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定位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农村商业银行,沪农商行的房地产贷款却占比高企,最近三年都维持在三成左右。

放在往年,房地产业贷款或许利润丰厚,但房地产业最近几年已成为不良率最高的行业之一。

不过,沪农商行2023年1047亿元的地产贷款余额,相比2022年末还增加了42亿元。

此外,沪农商行还存在其他风险。前三季度,该行的非利息净收入达到了52.52亿元,同比增长11.76%。

具体来看,非利息收入中,作为日常经营收入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仅为16.75亿元,同比下降了16.45%。;作为非核心业务的“投资收益”和“资产处置收益”则占据大头,其中投资收益达到20.08亿元,同比增长67.37%。

也就是说,沪农商行保持净利增长主要靠非利息收入,而非利息收入主要依靠投资。

拆解来看,仅上半年,该行投资总额就达到5184亿元,其中,“其他债权投资” 规模最大,达到2747亿元。具体来看,高风险、高回报的“金融债券”占到一半,达1435亿元。

这意味着,该行的收益并不稳定,市场行情波动对业绩表现影响巨大。

3

零售战略不确定性大

除了业绩承压,沪农商行近两年还暴露出不少内控问题。

今年1月,该行下属的慈利沪农商村镇银行因贷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被处罚。

4月,该行下属的北京房山沪农商村镇银行原董事长刘勇、原行长刘波,还因涉嫌严重违法违纪被通报。

(来源:上海纪委监委官网)

6月,因信息披露不完整,沪农商行下属的弥勒沪农商村镇银行被罚款25万元。

实际上,这类处罚对沪农商行而言,并不是偶然。

2023年6月,该行还因同业投资资金投向合规性审查不审慎等,被罚超千万元。

在此背景下,沪农商行当前的零售金融战略要想顺利实施,还面临着不小的现实压力。

一方面,零售业务对于银行的风控管理有较高要求,而沪农商行不仅有着上述内部治理问题,不良率控制也不算优异,要补的功课不少。上半年,沪农商行的“个人贷款和垫款”不良率为1.32%。同期,以招商银行为例,其零售贷款仅为0.9%。即便是在农商行中,沪农商行的表现也难言领先,比如常熟银行同期个人贷款不良率就只有0.91%。

另一方面,从行业环境来看,参考国内零售业务较为领先的头部银行业,相关业务承压明显。平安银行在2023年的零售金融营收负增长6.65%,零售金融对净利润的贡献占比由2022年的43.6%大幅调整至2023年的11.9%。招商银行对应的零售金融业务税前利润占比,也同比下降了0.47个百分点。

4

人均薪酬与创收不匹配

沪农商行成立于2005年,是国内首家在农信基础上改制成立的省级股份制商业银行,至今总资产规模已突破万亿元。

从薪酬来看,沪农商行是上市农商行中人均薪酬最高的一家,也是唯一人均薪酬突破50万元的农商行。

不过,正经社分析师梳理发现,沪农商行的人均创收能力,却并没有匹配其同业最高的人均薪酬地位。

一般来说,人均创收越高,说明银行员工的业务能力越强,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也越强,反之亦然。

但同样是作为农商行定位的无锡银行,人均薪酬为46.55万元,人均创收却达到259.58万元;跟沪农商行人均薪酬50.11万元、人均创收233.85万元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

与此同时,这两年金融业降本增效是众所周知的,但沪农商行却在逆势涨薪:2023年,人均50.11万元的薪酬,相比2022年末48.19万元水平,高了近2万元。

另一方面,人均创收的走向却正好相反,从2022年的235.63万元,降到了2023年的233.85万元。

5

大手笔分红与增持争议

伴随三季报的发布,沪农商行宣布的首次中期分红计划,33%的分红比例创下A股同业第一。

在此之前,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在内的高管,还宣布了新一轮增持计划。其公告称,高级管理人员和部分董事、监事合计 12 人计划自 2024年8月19日起6个月内以自有资金增持不少于550万元的股份,拟增持公司股份价格不设区间。

的确。对投资者不断释放善意,能在短期能起到稳定市场形象的作用,正经社分析师也注意到,无论是高比例分红还是高管增持,不少投资者均表示赞赏。

但诚然,这一举措,终归是治标不治本,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沪农商行的基本经营情况。仅靠“砸钱”来稳住投资者,并不具有可持续性。

所以,眼下对于行长顾建忠(1974年11月出生,上海人)而言,如何有效提升经营质量,真正落实走好发展战略,或许才是对其经营平衡能力真正的考验。

值得关注的是,该行的高管增持行动中,也有着引起非议的部分。有投资者发现,在新一轮增持计划已经完成60%之际,“一把手”、董事长徐力(1967年12月出生,安徽潜山人)仅仅拿出了6.63万元、仅仅增持了1万股,是出手增持的高管中,最谨慎的一位。

(来源:公司公告)

而从披露的增持计划来看,徐力计划增持的金额下限为20万元,也是副行长级别以上高管中准备出钱最少的。

按理说,高管增持,最能表明管理层对于经营优化的决心。至于徐力为何如此谨慎,官方并未做更多说明。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参与讨论。【《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0 阅读:0

不正经社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