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誉为是“当代毕昇”,我国自主创新的先驱者,王选院士

扶摇寰宇杂谈 2022-01-10 15:55:59

1975年的春天,在北京的和平街常常能够看到一个身体单薄的中年男人,他带着厚厚的眼镜,拖着虚弱的身体,慢慢的在便道上走着。

他家住在北京大学,从他家到和平街公共汽车车票要三毛钱。如果他提前一站下车车票只要0.25元。于是每天为了节约这五分钱,他总是拖着虚弱的身体提前一站下车。

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双院士,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被称为是“当代毕昇”的我国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创始人王选先生。

2001年中国工程院颁发了一个20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的评选结果,王选的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只比两弹一星少了一票,排名第二。

可以说40年来,无论是我们的报纸、杂志,还有图书还是宣传册、说明书等等我们所看到的所有的印刷品使用的都是王选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他开创了中国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的时代。

那这么一位科学家他为什么当初连五分钱的公共汽车票都要省呢?原来在1974年8月,由周恩来总理批准了解决汉字信息处理问题的国家科研计划,简称是“748工程”。

当时的王选是北京大学数学系一名普通的教师,他已经在家病休了十年了,这十年中每个月工资只有四十多块钱。

当时的“748工程”与他完全无关,但是自从听到这个消息,听到“汉字精密照排这六个字,38岁的王选就像听到了召唤。于是他动员起自己还很虚弱的身体日复一日的挤公共汽车去中国科技情报所查阅外文杂志,此时王选生活贫困已经到了节省五分钱就非常有意义的田地。

王选知道西方在印刷照排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照排机就在美国问世。而到了1975年,英国已经在研制第四代的激光照排技术。而那个时候中国的照排技术还是0 ,中国是印刷术的故乡,理应赶上去。然而汉字要进入计算机的系统,实现中文的照排何其艰难呢。

西方搞照排,英文是只有26个字母,可是汉字则多达数万,常用字也得有3000个汉字,字形存储量就是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

王选在进行了综合分析后决定采用跨越式发展的技术策略,直接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技术,并自行投入研究。

1975年的冬天,王选的设计得到了北大的支持,经过申请得以参加论证。在11月份的论证会上,王选身体虚弱的,甚至没有力气去宣读,而是由他的夫人陈堃銶代为介绍。结果因为他的想法太超前了,被认为是梦想一步登天。王选精心准备的方案被淘汰了。

被淘汰就不可能得到国家的科研经费,像这样的高科技研究项目北京大学本身也没有经费来支撑。

在北京大学佟府园丙八号的一间只有11平米的平房,是王选和他的夫人陈堃銶的家。我们看到王选和他的夫人这样日复一日的伏案计算,这就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常态。

就是在这间只有11平米的房间里面王选开创性的以轮廓加参数的描述方式和一系列的新算法研究出一整套高倍率汉字信息压缩还原变倍技术,从而使激光精密照排成为可能。

1976年的7月28号,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而在距离唐山一百多公里的北京大学王选还继续在抗震棚里把他的研究推向前进。终于他的方案在1976年9月8日被国家正式认可,王选也成为了”748工程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技术总负责人。

但是此时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研制的汉字照排系统形成了联军式的战斗力向中国的报社、出版社、印刷厂发起进攻。转眼之间我国就已经有几十家出版社、报社、印刷厂购进了5种不同品牌的美国、英国、日本的汉字照排系统。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王选没有放弃,他为自己的产品命名为华光,意思是”中华之光“。1985年,华光系统在新华社正常运行,1987年采用华光三型机的《经济日报》成为全国最漂亮、出版速度最快的报纸。第二年《经济日报》的出版社和印刷厂卖掉了全部的铅字,耗电量减少了三分之二,成本下降四分之一以上。

1989年,华光四型机因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特别的先进,打败了进口的一切外国同类产品,开始在国内的新闻出版印刷业波澜壮阔的前景。这年底所有来华的研制照排系统的外国公司全部退出了中国市场。

如今当我们再次审视王选40年前的选择,我们对这位科学家更加敬佩。他在遭受到质疑和淘汰之后,仍然坚持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坚定不移的朝着顶尖的目标研发,终于成功开创了中国人自己走出来的汉字印刷的崭新时代。

后来王选的产品占据了当时国内99%的报业和90%以上的书刊出版物,包括海外的华文市场,80%以上的市场。

王选用自主研发的世界顶尖的激光照排技术,告诉世人什么是真正的自主创新。他也用自己的选择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精神。

0 阅读:13

扶摇寰宇杂谈

简介:军武知识,科技生活,特色文化,精彩艺术,奇趣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