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之:造势

评史可不察 2024-08-08 06:36:49

上一节对《孙子兵法》的基础理论,也就是制胜规律进行了总结。从这一节开始,将分别对《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认知。这一节要探讨的就是《孙子兵法》战略思想中的筹略。

战争筹略是遵循战争制胜规律,以某种战争要素优势为中心,综合运用各种战争要素而创造最终战场的对敌作战效能优势。

从上一节总结《孙子兵法》所涉及的制胜规律看,除了“装备胜”和“民情胜”外,其他各个方面的规律都有。因此,利用装备要素、民情要素以创造战场优势不是孙武筹略所考虑的范围。至于其他要素,《孙子兵法》都有涉及。因此,孙武的筹略是综合运用各种要素,对敌形成综合优势而胜敌。

在《计篇》中,孙武将这种综合运用多种要素创造战场优势的筹略称为“乃为之势”。笔者称之为造势。

对造势的措施,就是“全争”。这一点在第二节“总体思路”中已经作了大概梳理。这里再做进一步的阐述。

所谓“全争”,就是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手段以增强战场有利态势。具体方法有“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其中,“伐谋”就是与敌展开在政治、经济领域的斗争和军事力量建设的竞争;“伐交”就是双方在外交领域的竞争;“伐兵”就是野战行动;“攻城”就是城市进攻战行动。

由于双方伐谋(政治经济斗争、力量建设竞争)、伐交(外交斗争)、伐兵、攻城在行动成效上也有一个强弱态势,所以笔者分别以“道势”“形势”“衡势”“战势”“蚁势”五个概念以对应之。

其中,“道势”是根据“主孰有道”的制胜规律而创设的词,对应“伐谋”中的政治经济斗争。“道势”的涵义就是通过政治经济斗争以形成对己有利的政治经济态势。具体来讲,就是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与敌进行的权谋斗争,以扩大敌人内部矛盾,分化敌政治统治、削弱其经济基础、混乱其文化意识形态,破坏其进行战争的综合实力,为军事上战胜敌人创造条件。可能是由于《孙子兵法》主要谈论的是军事斗争,因此孙武并没有就如何进行政治经济斗争进行专门阐述。而是在个别篇章中有所涉及。如“亲而离之”“予之,敌必取之”“役诸侯者以业”等。但在姜子牙的《六韬》中有“文伐十二节”,对弱化敌政治经济能力的手段可谓全面。由于孙武对政治经济领域的斗争没有更多的论述,因此,笔者对“道势”也将不作详细阐述。

“形势”是根据“兵众孰强”的制胜规律而创设的词,对应“伐谋”中的军事力量建设竞争,即对应于理论框架中的“战力”部分。“形势”的涵义就是通过发展生产,增强军事力量,形成对敌力量上的优势。孙武用《形篇》整篇对如何形成“形势”进行了全面阐述。

并总结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对具体如何创造“形势”,笔者将在阐述孙武“战力”思想时作详细的解读。

“衡势”是根据“天地孰得”的制胜规律而创设的词,对应于“伐交”行动,也就是理论框架中的“地缘”部分。“衡势”的涵义就是通过外交等行动来制约或占领“先至而得天下之众”的、“四彻”的“衢地”,以形成制衡天下的有利地缘态势。孙武对这一块的论述并不多,仅在《九地篇》提出“衢地合交”“衢地谨其恃”等措施。后来的军事学者,也很少对这块内容进行阐述。但却提出了很多对策,如张良的“王关中”,诸葛亮的“跨有荆益”等,都谋求通过占据富庶的衢地而得到天下。因此,笔者将结合阐述孙武“地缘”思想时作详细解读。

“战势”是对战场有利态势的简称,对应于“伐兵”。这是《孙子兵法》的核心内容。孙武用《势篇》《虚实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等六篇对“战势”作了重点论述。笔者将在阐释孙武的“战术”思想时作最为详细的解读。

“蚁势”是受到“蚁附之”之句的启发而提出的,对应于“攻城”行动。其涵义就是在组织攻城行动时,像密密麻麻的蚂蚁那样使用兵力而形成的态势。孙武很反对这种做法,认为“此攻之灾也”。

通过创造“道势”“形势”“衡势”“战势”“蚁势”五个词,可以比较好地将“全争”的目的进行解读。进而可以看到,如果在伐谋和伐交中,能够取得对己极为有利的“道势”“形势”和“衡势”,就可以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伐谋、伐交的效果不到位,那就通过“道势”“形势”“衡势”来增强“战势”,以达到战争行动的“百战百胜”。

战争中,敌对双方都想创造有利的优势。因此,这是一个双方指挥员相互进行智力博弈和互动的过程。在这个智力博弈的过程中必须随时了解敌人的兵力部署情况,并随之部署己方兵力,以形成有利态势。更高明的指挥员是通过各种欺诈性行动“调动”敌人,使之“配合”己方进行兵力部署以创造对我有利的战场态势。

孙武力主通过“调动”敌人来创造有利态势。这就是他所说的“兵者,诡道也”。具体措施有“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为了创造有利态势,孙武还提出了“知己知彼”“以迂为直”“因”“九变”等原则。这些同“诡道”一起就构成了孙武的指导法。

自从《孙子兵法》提出创造优“势”这一筹略思想,就成了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筹划战争的基本遵循。

——摘录自《变局·谋节——新制胜之道》

0 阅读:9

评史可不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