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海船能入江,江船难入海。内河船只与海洋船只最大的不同就是船形,内河船只基本上都是平底或者近乎于平底,抗风浪能力差,而海洋船只基本上都是倒三角形的尖底,对水深的要求高。除此之外,海船与江船的区别,主要在船舶的稳心和重心在设计上的不同,海船尖底,稳心比船的重心要低,容易在风浪中回正,避免倾覆。
第二,钢材不一样,内河船用的普通钢材,海船的钢材经过特殊处理具有耐腐蚀和耐碱。用的油漆不同,内河船用的是普通防腐防锈油漆,海船用的防锈防腐防碱防火放酸,广油漆就有半厘米厚,一桶油漆的价格是内河船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构造不同,焊接的工艺要求也不同。 我们那有个船东用新的内河船到沿海地区跑近海拉货,跑了不到二年的船那锈的像在内河用十年的船龄。
第三,除了船体设备区别以外,江船和海船还存在人员配备的区别,有的江船是没有船长的,而海船就不行,另外不同航区有不同得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以前分为甲乙丙丁,内河属于丁类证书,就算沿海的海船最低要求也是丙类,更不提无限航区的甲类了。
第四,江船和海船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如果只是在遮蔽和沿海区别相对小一些但也是有明显的区别。大概的概括一下海船与江船的区别:干舷(海船要求高)、结构强度(海船要求高)、信号设备(内河要求有闪光灯)、通讯设备(海船要求高,需陪中高频并且带DSC)、操舵(内河20S海船28S)、消防、救生、船员配置、设备持证要求等不一样,如果是远洋船一般需入级。 所以一般不允许江船入海(少数江海直达特定航线是可以的),也并非所有海船都能入江。
第五,干舷,是指一条船的吃水到主甲板的高度,所以干舷的高度不是一个固定数字,满载和空载时的干舷高度不一样,因为装货后船会往下沉,空载后船又会回浮的高一些,等压载水压满后又会再下沉一点。文中提到的所谓围栏,我们船员不叫它围栏,如果它是由一根根立柱与铁管或者钢筋连接的,我们就叫它栏杆,如果是由钢板做成的墙壁一样,我们一般称为舷墙板,或者舷墙。不过我印象中现在散装货船很少有舷墙了,一般都是栏杆,因为有利于浪头上来、下去,尤其满载的时候,干舷很低,就容易上浪,即便是以前的那种舷墙,底部也起码有二十公分(大概是这个尺寸,时间长了有点模糊了)空挡,以便上浪的海水可以快速排入海里。
第六,海船其实一直都有进入内河的,比如上海港,在洋山港投入使用之前,所有码头几乎全都建设在黄浦江两岸,八九十年代开始往黄浦江外长江两端发展建设码头,比如最著名的就是宝钢煤炭码头和外高桥集装箱码头。黄浦江是内河;广州黄埔港,基本上所有码头也是在珠江两岸的,我不清楚黄埔港有没有临海码头。珠江也是内河。以前的天津港,天津有一个内河,即海河,以前天津港主要码头也是在海河里,不过我没有靠过海河的码头,我八十年代初开始跑天津港,其实是跑塘沽港,即天津塘沽港,塘沽港是因为海河越来越浅,据当时老船员说海河连五千吨散货船出入都困难,我开始做的五千吨散货船就没有进入过海河,但三千吨散货船在八十年代初还可以进入海河,当时上海海运局的三千吨船就经常进入海河的码头,我没有做过三千吨的。我去过一次温州,船是靠瓯江码头的,瓯江也是内河。还有营口,营口港也是因为太浅后,稍微大点海船已经无法进入,后来那里开始建设发展鲅鱼圈港,营口的内河港我也只在八十年代初进去靠过一次,后来全都是靠鲅鱼圈港码头。至于江苏的苏州、南京、南通等港口就不用说了,全都是在长江里。至于说海船进入内河会不会搁浅,这话就太外行了,显然作者实在是非常不了解海船,即使八十年代,凡是建造有码头的内河,所有水文资料应该已经比较完善了,公司调度既然会派这条船去某某内河港,那自然也是调查清楚了这个港口水文资料,在开航前,如果是第一次去某个港口,无论是否内河港,公司海务会监控船上建好此港口的水文资料档案,如果不谨慎有什么资料漏发,那也一定会在船舶抵达目的港前设法将资料送到,所以在到港前,船上驾驶员都应该已经比较熟悉此港口各种必须要掌握的资料,否则就是一个不合格的驾驶员,不影响工作到也罢,否则船长和公司都会追责。我的意思就是,根本就不存在因为担心要搁浅而放弃进入这个港口的问题。
第七,关于江海联运,以前黄浦江上我们海船常常会系在黄浦江中央的某两个浮筒之间,两舷会靠上几条驳船,也即江船,一般都是卸货,比如从北方港口拉到上海的黄沙,用船上吊货设备将其卸货到驳船上,这些驳船再将其运到长江或者某个在内河里的码头。这种场景在我进入上海海运局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在49年之前的旧上海黄浦江上就已经出现这种江海联运的场景了,珠江上应该也早就有了。现在这种场景其实反而少了,当然,我已经好几年(退休前)不进入黄浦江靠码头了,到现在也有快十年了,不太清楚现在黄浦江上是否还有从海船上卸货到驳船上的场景。
你觉得哪一个观点更有说服性?欢迎留下你客观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