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苏联的外交是怎样的?胸有城府,步步为营

评史可不察 2024-08-01 02:32:47

希特勒曾在《我的奋斗》当中表示要征服和奴役东方斯拉夫人,夺取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间,建立第三帝国的战争。美英则极力怂恿希特勒首先向苏联开刀;德日意三国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署,意味着苏联面临两面夹击的态势。作为二十世纪的黎塞留和俾斯麦,斯大林一方面抓紧整肃国内,防止国内出现“第五纵队”;一方面试探性地加入法国为首的反德国阵营。1934年苏联加入了国家联盟组织,1935年苏联与法国签订了《苏法互助公约》。

外交上的接近只是形式,要有效地反对希特勒纳粹德国必须有相应的军事安排。慕尼黑危机后,英法开始跟苏联进行了军事谈判。但是,从1939年4月开始,英法(尤其是英国)在与苏联的政治与军事系列谈判中虚与委蛇,只能加深斯大林的疑虑——法国是否有推行自主外交的能力?英国是否有诚意与苏联进行全面有效的军事合作以反对希特勒德国?英国是否打算牺牲东欧国家来换取希特勒首先进攻苏联(这一点斯大林的怀疑是正确的)?

因此,斯大林不得不重新考虑如何使苏联置身事外,免遭德国的第一波攻势,为本国保有最大限度的外交行动自由权,从而在最有利的时刻出手。斯大林果断地决定双管齐下,同时与希特勒德国进行势力范围谈判,为苏联争取战争的空间与时间缓冲。1939年8月,苏德两国经过利益交换,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41年4月,斯大林如法炮制,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至此,斯大林已经昭示各大国——在英法与德意日两个集团的斗争中,苏联已经完全置身事外,保持中立,任何国家想挑动苏联为其火中取栗都是徒劳的。

斯大林在二战前的外交政策的关键性错误在于,他把希特勒当成和他一样的,是那种精于评估利害关系和力量对比的、冷酷无情的政治现实主义者。对他在外交政策上做出的种种微妙暗示(允许苏联后方进行军事演习和进行战略工业大搬迁,却不允许前线进入临战状态,表明苏联有保卫自身免遭德国侵略的实力,但是绝对无意主动与德国开战;与被德国占领的国家一一断绝外交关系,表明苏联正式承认德国的征服成果而无意干涉)能够心领神会,并在外交上做出相对应的回馈和正常的反应。那就是承认苏联的向东扩张的成果如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比萨拉比亚和波罗的海三国等等;冷静地评估苏联的强大实力,从而在没有把英国拿下来之前,为避免两线作战的危险,老老实实地坐下来与苏联进行利益上的讨价还价。

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斯大林忘记了希特勒是个政治浪漫主义者,一辈子以艺术家自诩,本质上是个赌棍兼神棍,一贯不按常理出牌,最擅长的就是异想天开。当然,政治现实主义者所犯的错误一般都能够弥补,而政治浪漫主义者不管能够获得多少成功,却经不起一次失败。希特勒的冒险,斯大林的胜利,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

0 阅读:6

评史可不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