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中央军委曾对建军以来我军的高级将领进行了评定。起初,有33人被评定为军事家,后来,又增补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等3人,如此,才形成了36位军事家的规模。
36位军事家是我军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它代表着全党全军,是全军的灵魂。这里面,既有新中国的开国元勋,还包括开国元帅和革命先烈,可以说最为全面。
不过,对于36位军事家的排名,坊间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那么,如果对我军建军以来的将领重新进行评定,会有哪些人可以入选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一看评选军事家时的几大“标准”。
要入选军事家,这几条硬性标准十分重要。
首先,必须要有较长的军事斗争经历和丰富的作战经验,必须是红军师以上将领,且参与领导革命武装起义,或领导创建红军;
在土地革命时期,要有显赫的战绩,并长期担任军队高级领导职务,如红军的方面军将领、军团将领、军级将领、师级将领;
在抗日战争时期,也要是八路军的师级将领,新四军的支队将领或某一个根据地、大军区的司令员、领袖;
在解放战争时期,也要参与中央军委决策,并担任解放军纵队、兵团正职。
当然,这些标准仅仅只是基础线,要想真正入选军事家,还必须要有过人的军事才略或指挥才略。
依照红军时期的师级以上将领标准,我军可以入选者超过了上百人,比如卢德铭、朱云卿、王尔琢、周逸群、朱勉之、李之龙等,曾经都是师级以上军官。
不过,这里面的有些将领牺牲的太早,再加上他们革命经历相对较浅,难以确定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具体战功,所以也就很难评定了。
从1923年大革命时期开始,我军主要将领陆续进入北伐军任职,若以这一时期的影响力来看,蒋先云、金佛庄、李之龙、杨其纲、叶挺、鲁易、恽代英、王逸常、麻植、聂荣臻、陈赓等11人最为知名。
其中,蒋先云是黄埔三杰之首,李之龙是我军第一个挂衔中将军衔的北伐名将,叶挺是独立团团长,金佛庄则是我军第一个晋升北伐军团长的将官。
作为黄埔军校的天子门生,蒋先云在我军早期可是极具威望,他不仅是毛主席信任的第一将才,还是黄埔军校第一届党支部的发起人,曾经深为国共两党所看重。
蒋先云领导过水口山工人起义,也组织过北伐动员,如果真要以地位来看的话,他连元帅的资格都够了,更妄谈军事家。要知道,那个时期的林总还只是北伐军的连长,而陈毅元帅,也只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支部书记。
除了蒋先云,鲁易、恽代英、聂荣臻、杨其纲也都属于我军军政兼优的将领,前两位是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后两位则是广东区委委员。这四人中,恽代英、鲁易偏向于政治工作,聂荣臻则是我军的开国元帅。
杨其纲是黄埔军校第一届党支部的宣传委员,他文武双全,兼有组织才能。可惜,因为牺牲的太早,他的具体战功没有机会发挥出来。
麻植、李之龙、金佛庄也都是北伐时期我军的核心战将,不过,因为他们的革命经历相对短暂,也无法具体进行评定。
至于王逸常,他虽是黄埔军校的组织委员,但因为后期走错了路,所以也就与军事家失之交臂了。
在红军时期,符合军事家门槛标准的主要有卢德铭、万涛、朱勉之、孙德清、张子清、伍中豪、黄公略、周逸群、段德昌等上百人。
不过,若以这一时期显赫的战功和资历来看,这里面的大多数人都要排除掉,而各根据地或武装起义的代表人物,也就只剩下40多人。
即秋收起义的卢德铭;三湾改编的宛希先、张子清、何挺颖;井冈山的蔡协民、胡少海;红4军的朱云卿、王尔琢;中革军委的贺昌;闽西的邓子恢、谭震林、傅柏翠、张鼎丞;闽浙赣的方志敏、刘畴西;湘鄂赣的徐彦刚、陈寿昌;赣西南的李文林、曾炳春;红5军团的董振堂;陕甘边的谢子长、刘志丹;红10军团的寻淮洲;百色起义的李明瑞;黄麻起义的吴光浩、潘忠汝、戴克敏;鄂豫皖的曾中生、许继慎、蔡申熙、周维炯、刘士奇、王平章;川陕的陈昌浩;湘鄂西的万涛、孙德清、朱勉之和红25军的徐海东、吴焕先等。
吴焕先是红25军的主要代表,如果他健在的话,大概率会协助徐海东主抓政工工作,两人珠联璧合,会成一时佳话。
万涛、刘士奇等来自于湘鄂西和鄂豫皖根据地,特别是刘士奇,还是毛主席的连襟。他若有幸活到解放后,地位绝对要超过一众开国将军,或者说授衔元帅也尚未可知。
至于董振堂,他长期在红军中担任军团长一职,被誉为是“铁流后卫”。董将军之所以在建国后没有入选军事家,可能与他的入党时间和革命契机有关。
在红军所有军队中,红5军团最为特殊,因为它是由西北军第26路军直接改编过来的。在林彪等元帅建功的时候,董振堂还只是孙连仲麾下的一个旅长,后来宁都起义发生,董振堂才加入红军,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革命者。
虽然董振堂入党时间晚,但其依旧战功彪炳。红军长征阶段,董振堂成为了和彭老总、林彪齐名的战将,并列为红军三大主力军团长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符合军事家门槛标准的主要有左权、陈赓、徐海东、黄克诚、周子昆、袁国平、高敬亭、谭震林、彭雪枫、罗炳辉等人。其中,左权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陈赓、徐海东是八路军旅长,周子昆是新四军副参谋长,高敬亭、谭震林、彭雪枫、罗炳辉则是新四军的支队司令。
高敬亭是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始人,在红军时期,他曾经担任红28军政委一职,是新四军拥兵最多的支队司令。在三年游击战期间,高敬亭曾坚持在鄂豫皖地区活动,当时,国民党悬赏5万大洋捉拿他,足见其的地位。
如此看来,若真要对军事家进行评定,我军的军事家可不止36位。不过,考虑到后期有些战将参加了文职工作,所以真正能够入选的军事家,我觉得应该是下面这些:
开国元勋:毛主席、周总理、任弼时、邓小平;
开国元帅:朱老总、林总、彭老总、刘伯承、陈毅、贺老总、徐向前、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
开国大将:粟裕、张云逸、萧劲光、徐海东、陈赓、黄克诚;
革命先烈:叶挺、曾中生、黄公略、刘志丹、方志敏、段德昌、许继慎、蔡申熙、罗炳辉、彭雪枫、左权、恽代英、蒋先云、王尔琢、卢德铭、李文林、宛希先、张子清、何挺颖、朱云卿、吴焕先、周逸群、谢子长、李灿、鲁易、关向应、杨靖宇、邓萍、赵博生、董振堂、伍中豪、刘士奇、高敬亭、柳直荀、李明瑞、曾士峨、陈毅安、王平章、赵尚志、李超时、周维炯、徐百川、袁国平、冯白驹、周保中、贺昌、吴光浩、戴克敏、潘忠汝、寻淮洲、旷继勋、王文明。
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如果对我军军事家重新进行评定,大家会如何选择?
你个蛋大的东西,也有资格说这个
满嘴跑火车
十大元帅的顺序都不知道就出来丢人现眼了
官方的这个军事家还是基本中肯的,当然以军事家的标准应该是大兵团指挥能力和战略战术能力,所以个人认为大多数的政工将领和指挥兵力不到十万的可退出。这样真正的也就一半不到了。
在兵仙粟裕面前,同时代所有军事大家都是浮云,唯有伟人堪堪一比
伟大的军事家,基本符合二项:在战略决策方面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在战术指导方面,指挥大军,在决定生死命运的大战中,取得过决定性的胜利。
不知道是从哪里抄袭来的
最好仅在军事层面评选,不考虑其他方面,这样才公平,毕竟评的是将军,将军干什么?能打好仗、练好兵、制定出完善的战略就足够优秀了。
开国元勋人太多
你这军事家是按学术定义,还是官职,或政治名誉?像永不消失电波的原型那些先辈们,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功绩!但也不能将他们说成是军事家吧
一般军事家,应该有独特战术理由,应该指挥过著名战例。
国家严谨认定的东西,岂容你来置喙😂……
元帅彭总妥妥的第二,一直是人民军队副总司令,更是有朝鲜战争
滕代远李先念邓华韩先楚
为啥没有刘少奇
这些不过是我们这些未经历过战争,未和他们经历过血和火的战斗的后来人评价的。而开国初,那些一起经历过残酷战争的战友们只选出了九位军事家。这是当初全军上下的共识。而现在评出的军事家们包括头条战神当初根本不在军事家的选项中,说句老实话,他们也知道他们的军事才能与九大军事家也不在一个档次。
不该忘了最年轻的军团长寻淮洲,虽然他没有后代。
说得很好,很公正,很多牺牲了的英烈不应该被忘记
不懂的就别瞎质疑,这个绝对是公平公正。军事战略家理论家战术家统称军事家。
你是个啥,有啥资格对国家的评选说三道四
一派胡言
早有定论,六大军事家!
当初在毛爷爷主持下,不是已经评出了军事家吗?
以项英的组队带队能力,应该也可评上。
小便说了算
陈光 吴焕先朱瑞
林育英
对党史军史研究颇深,赞一个!
叶挺排在叶帅后面,为第十一位开国元帅!而开国大将则排名在杨尚昆与李先念后面
邓华统帅百万大军,应该算一个。
邓华取代任弼时
三十六位比较公正,如果上将都算上就多了。
重新选有啥改变吗?
36天罡
没有先后排名。
南昌起义两万三千多人,建国后授将军衔的仅二十三人,算上健在的,估计也就几百人
早早牺牲了的后面战争都没有参加,战斗经验不足,战功不足,其军事思想没有体现,不能把军事家这种桂冠当做给哀荣给他们,可以给这些烈士以其它方式的纪念。
怎么定义军事家?
朱德打过什么胜仗?
李明瑞
这个说法与图还差十大帅之选图 ! 说到部队这前期红军什么也没有、还须上创建者; 张发奎朱德之卢德铭这三支部队;南昌起动 区域起乂 秋收起动、借用国民党这些部队基定了红军初步朱毛会面。 以及到陕西刘志丹佐部; 征迁这过程幸有大将王树声 绝围一战破釜沉舟、才过到陕北会师。至此发展又三大战役涌出来 !接着就援十大将帅。
只有三十六个,天罡之数。
那些老革命家谁都有入选资格。吃多了撑着瞎BB,没那资格来评判
杰出军事家必须在军事战略或者战术上,必须有过多次对重大军事决策规划或部署,或者多次对重要战役的指挥上,起过决定性指导上的主要作用或指挥上的主导性作用,才能称之为杰出军事家。以政工为主的可以另列杰出政工家,不应该把政工为主,较少次数在战略或战术上对重要军事决策或部署或重要战役指挥上起主导作用的将领列入杰出军事家。
家,得有自己的东西或理论体系,战争年代书写的理论东西或许较少,但大型战役指挥及作战经验丰富性是一大标准;同时麾下培养指挥高级将领的数量也是一个标准;对人民军队建立壮大立下不世之功的先辈。瞎讲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