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灌阳县的文庙东南角(现民族小学),曾矗立着一座高耸入云的凌云塔。这座塔,不仅是灌阳县的标志性建筑,更是激励一代代士子学人奋发向上的精神灯塔。自道光十二年(1832)鼎建以来,凌云塔见证了灌阳县科举文教的辉煌,也承载了无数士子的科举梦想。
凌云塔,塔身七级,塔高16米有余,扶摇直上,高耸入云。它的建成,旨在培文风、振士气,为灌阳县的科举文教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塔址位于原灌阳二中今灌阳民族小学操场角,这里曾是灌阳县文化的中心地带。中国向来尊崇培植风水之说,而凌云塔的建造也巧妙地融入了这一理念。塔建在巽方(东南方),巽代表风,有风动的意思,主文运;又巽与巳相邻,巳代表火,火为离,象征着文明。因此,这座塔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寓意着风动文明,文脉悠长。
民国三年版灌阳县志文庙布局图
自凌云塔建成以后,灌阳县的科举文教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据记载,自道光十二年修建凌云塔至光绪十九年(1893)重新修缮塔身,61年间,灌阳籍的学子先后在这里培育出了8名进士,占有清代灌阳13名进士的六成之多。他们分别是:水车大营时大杭、水车德里蒋达、文市瑶上陆汝黼、铁石碓文宗欧、新街江口唐景崧、江口唐景崇、唐景崶、文市瑶上陆辅清。这些进士中,唐景崧三兄弟更是创下了“一门三进士,同胞三翰林”的科举佳话,而蒋达则继承了其父蒋作梅的翰林传统,成为了“父子翰林”的典范。
凌云塔建于学宫东南侧小江边
除了进士,灌阳县还涌现出了大批的举人和副榜。这些科举人才的涌现,不仅彰显了灌阳县的才学和实力,也为灌阳县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在官场上表现出色,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也为灌阳县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然而,遗憾的是,在1950年代的“破四旧”运动中,这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凌云塔被拆除。塔基的遗址如今已被民房所侵占(大概民族小学后门之小江边),只有民国版灌阳县志里收录的两篇记文,还能让我们从中发掘出修建凌云塔的前因后果。凌云塔的消失,不仅让灌阳县失去了一个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让当地人民失去了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自信。
灌阳文庙大成门,位于今灌阳县民族小学
尽管如此,凌云塔在灌阳县人民心中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传承。如今,重建凌云塔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对文化的弘扬。我们期待灌阳的仁人志士、主政诸君能够有雄心壮志,重建灌阳文庙、恢复凌云塔旧貌,重振灌阳明清以来教育大县的雄风!
文昌桥(现双桥路修建的解放桥)
同时,我们也应该铭记凌云塔下那些刻苦学习、拼搏进取的士子学人们。他们的精神和品质,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灌阳县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让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这段历史:凌云塔下科举兴,灌阳县里文脉长。愿灌阳县的文化之树常青,科举之精神永存!